廊桥遗梦是真实故事吗
1、廊桥遗梦是真实故事吗知乎
(1)、1986年坦桑尼亚,一头小狮子把爪子搭在妈妈肩上
(2)、Francesca也是一个善良的女人,一位负责任的母亲和妻子,她爱她的孩子,也意外地爱上了Kincaid,可就是如此,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3)、其实,彼此已是“我希望永远保留着这份爱,我希望终生都能这样的爱你”。这又何尝不是唯美的彼此呢。
(4)、此时此刻,她不再是那个性别不分的农场妇人,而是一个风韵犹存的女人,一个被爱着的,美丽的女人。
(5)、《廊桥遗梦》里所要表现的爱情是清醒的、十分理智的。电影尽管有着细致入微的婚外恋情体现,其所表现出了仍然是一种较为正统的维系家庭的主题。
(6)、A东莞亚来-郭亚妮:弗朗西斯卡与雷夫人是两种不同的两种人生的选择方式。同样都获得了幸福。让人觉得不管你选择那种,只要努力了,用尽全力爱过了!不管这个爱是亲情还是爱情。人生都有意义同时也伴随着遗憾。就像生小孩,选择了他,有时幸福,有时会累,有时伤心,有时烦恼,有时觉得身材不如少女。总之人生就是爱与遗憾交织在一起,爱会发光,遗憾也会发光,只是发光时间不一样。
(7)、也许每个人的生命中,都难免有遗憾,回首往事,我们会发现,那些遗憾已经在风雨飘摇中变得美好,恰似一杯陈年老窖,年代愈久香味愈浓。
(8)、弗郎西斯卡勤劳善良、性格温和,但是长年平淡琐碎的婚姻生活不仅埋没了她原来的理想,也使她感到空虚、压抑。然而,她心灵深处对浪漫生活的追求和对爱情的渴望,并没有熄灭,她期盼着一种不可知的新鲜的刺激,充实她空旷的精神世界。
(9)、“老猎人远行归来,看到家中的篝火之光,孤寂之感就此融化”。
(10)、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廊桥遗梦》中篇小说于1992年出版,最终销量超越了《飘》一举成名,荣登美国1993年畅销书排行榜第一。
(11)、沃勒写出乐《廊桥遗梦》,一举成名,然而另一方面,很多评论家不喜欢这本小说,认为其中充满陈词滥调。
(12)、飞雪:电影不能设定,生活也无法设定,能做的是体验这一种选择带来的各种感受。无论哪种选择,都是勇敢,反正她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一生,体验了一生。这种主动选择所带来的力量,是她面对今后生活的力量源泉吧。
(13)、金凯德原本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美感,致力于探究生命的意义。但,在他遇到弗朗西丝卡时,他觉得人生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14)、许多人,执念于过往,困囿于幻想;许多感情,始于两心相知,终于两看相厌。
(15)、I See Your Face Before Me
(16)、雨中的罗伯特大概是电影历史上最令人心碎的桥段了,但小说的作者很明白,弗朗西斯卡就算哭得再伤心,也依旧坐在车里,可以遮风避雨,罗伯特虽然不会哭,却只能站在凄风冷雨当中,选择自行离去。
(17)、喜欢一句话:“世上比怦然心动的爱情更为难得的,是长久的欣赏与懂得。”
(18)、看过一句话: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告别,每一次的相见,都注定是一场告别的开始。
(19)、接受这样的设定,就能看出《廊桥遗梦》的第一个主题:世俗应该为真爱让步。
(20)、我想,生不同衾死同穴,这样的故事能与《廊桥遗梦》相媲美的也只有东方的古典爱情梁祝化蝶了,不同的是梁祝的故事充满了凄美与悲壮,甚至凄惨与哀怨。《廊桥遗梦》却是一种温暖的诀别,是理解、宽容以及与人为善的慈悲。也许这就是东方美学与西方美学的不同之处。这里没有那种“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的激愤与悲情,有是只是在天地的两端彼此怀想,却永不道破的至爱无言。
2、小说《廊桥遗梦》阅读
(1)、二十几年的家庭生活压抑了弗兰西斯卡对生活的期盼和梦想,因为家,因为责任,她甘心将自己的一生囿于家庭的方寸之地,却始终关不住她的心。
(2)、弗朗西斯卡是一名主妇,在故事的最开头,她做好饭叫全家吃饭时,女儿过来就将她喜欢听的音乐变了,弗朗西斯卡问要不要祈祷,也只有女儿敷衍一下,两位男人,丈夫和儿子更是无言,直接开吃,弗朗西斯卡被人像空气一样忽略掉了。
(3)、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这样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请不要随意用自己狭隘的理解试图去解读那份唯美,那份执着,那份坚守,请不要任意用世俗的道德去绑架,去抨击,去恶语相加,人生中有太多美好的情感,请不要肆意去破坏我们内心仅存的那份柔情,那份温柔!!
(4)、于是,她随理查德来到了依阿华的这座小农场,成为了生儿育女的家庭主妇。
(5)、《廊桥遗梦》之所以经典,不是因为遇见了爱情,遇见了性,恰是在于因为爱而不得,适时放手,忍痛成全,把爱停留在某一刻,不去打破平衡的克制。
(6)、居无定所,远游漂泊是罗伯特生命的底色,他的工作和个性注定使他的前半生无法拥有安稳的生活。长期外出也是他第一段婚姻结束的主要原因。
(7)、他们都拥有对世界和未知的好奇心、探索欲望以及不曾失去的勇气,此外他们还都是充分接受过生活洗礼的成年人,对现实生活有着准确而深刻的理解。罗伯特主动选择了“浪迹天涯”的生活方式,因为他对人际关系丝毫不热衷,他更热爱自然和纯粹的感受。弗朗西斯卡其实在内心深处也向往这样的生活,她对自己生活了半辈子的乡间小镇的庸俗和憋屈有着准确的描述,但同时她又相当善良,她知道她不喜欢的生活并不意味着没价值,至少对她的家人来说很有价值,而这价值又是系于她一身的,如果她离开,她的家人将因为无法理解这样的事情而导致人生崩溃。
(8)、罗伯特,就是她的梦。那一切在庸常而麻木的生活中被压抑和忽略的,被漠视和不被接纳的一切,在罗伯特这里,得到了珍视和认同。鲜花,香水,啤酒;河流,森林和篝火;
(9)、虽然林徽因很爱对方,但她不愿把爱凌驾于道德之上,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10)、Francesca也是一个善良的女人,一位负责任的母亲和妻子,她爱她的孩子,也意外地爱上了Kincaid,可就是如此,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11)、《廊桥遗梦》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如果站在这个角度看,而不是在教化人的角度看,抛弃掉伦理上的观点来看,《廊桥遗梦》成为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并不奇怪。
(12)、爱而不能,抽身而退总好过伤及无辜,体面收场总好于哀戚一生,及时止损,才是感情里的终极智慧。
(13)、Francesca面对这份感情是非常矛盾的,这份矛盾并不是因为畏惧道德伦理,而是因为爱。她爱上了Kincaid,所以她难以割舍这段婚外恋,但同时,她深爱她的两个孩子,她也没办法毅然舍弃家庭。
(14)、祝福佳丽:一个女人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在面对家庭、责任、理智、情感之间的挣扎和矛盾心理,也让我们从中通过这部电影读懂一个女人的内心。——这就是导演的魅力,就是导演的本事;当下喜不喜欢这个老头子?服不服这个老头子?爱不爱这个老头子?
(15)、在他的自画像里,把自己看成一种,在一个日益醉心于组织化的世界中正在被淘汰的稀有雄性动物。
(16)、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偶尔做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
(17)、♥️墨鱼儿_梦俣:物质生活压力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精神愉悦是不会过多考虑的。廊桥遗梦能够引发离婚潮也是在物质生活有一定保障之后才会产生。它直接导向的内心需求之一是自我价值实现。
(18)、沙粒:和五十度灰激起的情感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内心的柔软部分被激起。色未满,情尚浅,这电影却不是,四天的激情,虽未在镜头中显现,但可以想象,必定是水乳交融,极致的融合吧。情,用尽后半生的思念,即便没有任何信息的交流……支撑两个人二十多年的思念却还未见衰退,足见情浓、情深、情长。
(19)、《廊桥遗梦》总让泪水溢出。却没有了悲伤。至情至美且温暖的爱情故事。
(20)、0《廊桥遗梦》中,男主代表的意象,是女主曾经渴求的梦想
3、《廊桥遗梦》
(1)、他不仅明确他对她是这样,也明确她对他也是这样。事实上,罗伯特对于这份感情,比弗朗西斯卡更多一份知其然。弗朗西斯卡主动走向罗伯特,那是遵从内心的感性召唤,她未必说得出为什么。但罗伯特不但确定知道他们之间是什么感情,而且知道弗朗西斯卡会怎么做,所以在弗朗西斯卡没有表现出纠结的时候,他并未开口邀请弗朗西斯卡跟他离开,因为他知道她无法放弃自己的家庭。而事实也确实如他所言,不管弗朗西斯卡多么痛苦纠结,结果她还是选择了留下。可以说,某种程度上,罗伯特甚至比弗朗西斯卡还懂她本人。
(2)、如果这个理解成立,那么就应该相信罗伯特的眼光。换言之,家人和观众眼中或者平平无奇的农妇弗朗西斯卡,能够让罗伯特一眼万年地爱上,一定有其过人之处,而这一点,只有罗伯特能看出来。
(3)、在1982年3月,她得知了罗伯特的死讯,并收到了他的项链和手镯以及当年订在桥头的纸条。她把它们放在木盒中,每年生日翻看一次。
(4)、有的爱,一生只有一次,遇到了就好好珍惜;而责任,是我们一生都要去坚守的信念。
(5)、原本他是追求自由的独行者,自遇见她之后,便停止了追求生命的意义,每天都活在过去,纠缠在那份绝望的爱情当中,让自己活成了行尸走肉,任由自己的生命一点一滴流逝。
(6)、与其问爱情是什么,不如问,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绕了一圈,收获了什么?
(7)、直到有一天,与这个村庄格格不入的金凯德突然闯入。给平静的湖面,掀起了阵阵涟漪,同时,也给弗朗西丝卡捎来了一丝曙光。
(8)、艺术的真谛是什么?这个问题从古至今一直争论不休。是为了教化人吗?是为了娱乐大众吗?还是为了表现美呢?
(9)、可对有些人来说,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一样重要,只是生活并不完美,相反,它总是充满着缺憾。
(10)、你可以谴责他们越轨的恋情,却无法否认,婚姻之外,有真爱的存在,尽管这种爱,受尽非议。
(11)、点个在看,往后余生,愿你爱得坦荡,活得自在,若有深情,留给怀念。
(12)、张爱玲说:“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对于弗朗西丝卡来说,那四天廊桥之下遗失的旧梦与深情,便已是一生。”
(13)、1967年,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暴雪中狂奔的北美野牛
(14)、罗伯特金凯作为《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因为工作和爱好摄影而到处漂泊,他与弗朗西斯卡这个美丽的有夫之妇的相遇与热恋,让他在疯狂与理智之间痛苦地挣扎,这是一个隐忍的男人,也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男人。他的理智表现在他一切都顺从她的意愿而行,虽然他更想带她走,而她也想和他一起去浪迹天涯,寻找自己曾经丢失的梦想。但她知道这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尤其对自己的丈夫和儿女来说。
(15)、作者曾描述金凯德的标配:雪佛兰小车,骆驼牌香烟,柯达胶卷,尼康相机,李维斯牛仔裤,瑞士军刀……
(16)、《廊桥遗梦》,小说不厚,先读过。后来又看了电影。和所有的人一样,被深深打动。梅姨的演技护火纯情,把一个活了大半辈子儿女成双却第一次经历刻骨铭心爱情的乡村主妇演得无比真实。
(17)、叶芝的诗,自由和远方,奇妙而契合的共鸣,那少女时代的旧梦如今呈现在弗兰西斯卡的面前,美得令人心悸。
(18)、这同样是一个关于出轨的故事,这个故事让但丁落泪。
(19)、同时,也让我看清了成年人感情世界里的三大真相。
(20)、当罗伯特说道,他每次遇到美丽的景色时,总会停下脚步,游览几天,并且把风景拍成照片。这种生活工作方式让西斯卡着迷了,不知不觉沉浸其间,同时也回想自己年轻时也曾有过类似的向往。这个男子活成了她梦想的模样,怎能不让人激动着迷呢?
4、廊桥遗梦是真实故事吗视频
(1)、真爱面前世俗是应该让步的,这是人们并不宣诸于口但却默认的共识。现实中常见的争议,实质不过是争议那种感情是否真爱。如果证明是,那么所谓的道德就没什么约束力了,因为真爱稀缺难寻,是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人生奖赏, 你不能因为自己得不到,就挥舞道德大棒去打击那些能够得到的幸运儿吧?
(2)、《廊桥遗梦》的意义在于通过一种反常理的方式展现了婚姻世界的真实,既有形式上的精雕细琢,又试图在现实世界里寻找一种平衡。
(3)、《廊桥遗梦》改编自小说,1992年出版,1995年就拍好电影上映了,当时的梅丽尔已经46岁了,伊斯特伍德更是65岁了。这本小说在当时的中国也被引进了,这种年纪的爱情故事本就不多,更不要提题材还是出轨了,可谓是震撼一时,我妈这类不爱看书的人都对它记忆深刻。
(4)、她用自己的方式,将自己领悟的人生与爱的意义辐射到周围。一如她在遗书中对子女说的,正是因为有了罗伯特,她才能安然度过在农场的后半生。
(5)、人因感情动物的属性而变得复杂,回想你们自己的生活,在又漫长又短暂的生命历程中,谁的心里没有过涟漪、起伏,不管留下,或是离开,多数人都选择了自己认为正确的人生道路,“被动”放弃的那些“分量”,只有自己掂量得清楚。多数美好,都出于“不得”和“不得”,前“得”为动词,后“得”为形容词。
(6)、但如果《廊桥遗梦》的主题仅仅停留在“真爱无敌”之上,那就太肤浅,成不了经典了。其实我看片子的时候,也会怀疑所谓真爱的设定是否站得住脚。女主角这边,一开始被男主角带来的新鲜感和个人魅力吸引得不管不顾、后来为了家庭责任而选择隐忍克制地度过一生,站在女性的角度都很好理解。但男主角的表现是否合乎逻辑呢?
(7)、傩送得知天保的死讯,十分自责,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漂泊到什么地方。
(8)、女主最后的遗言中:“我活着的时候,属于这个家,但愿死了以后,属于他。”使人振耳发馈!
(9)、小说大获成功之后,沃勒从默默无闻的作家摇身变成百万富翁,他离开了自己从小生活成长的爱荷华州,搬到了德克萨斯州的一座农场。不久后与结婚36年的妻子离婚,二人有一个女儿。
(10)、很多人把《廊桥遗梦》,都当做一部唯美的爱情作品。特别是女主人公死后将骨灰洒在他们当年相识的地方——曼迪逊桥。
(11)、陈玲:这电影中的故事,感觉就像自己的故事。生命中经历的人、事都不是偶然的、很多都是必然要经历的。生命重在体验,只是我们被曾经拥有的知识,价值观,道德观念等等约束着,有时候没有那份敢去体验的勇气人生,如果真的能在每个阶段的不同角色中演好,做到深深入戏,又能离戏无执,那生命才算真正的快乐。圆满的人生,需要有挑战一切的勇气,能正确觉择的智慧,饱含深情的爱与慈悲。三者缺一不可相互作用。很多在我们身边出现的人和事,都是来帮助我们更好的成长,只是我们自己缺乏那种勇气去面对,去真正的体验。没有勇气是因为我们被所知障碍住。
(12)、在第一种人的眼里,生活就是一场睡眠,在他看来,只要拥有既温暖又安稳的家,便十分心满意足;在第二种人眼里,生活必须有意义,在付出中收获幸福。
(13)、就像张爱玲笔下的佟振保,他听从母亲的安排,娶到了白玫瑰烟鹂,然而,烟鹂远没有娇蕊有趣,他又开始怀念从前和娇蕊在一起的日子。
(14)、爱之所以唯美,扣人心弦,恰恰就是深藏其中的一份美德。正如伏尔泰所说:爱情之中高尚的成分不亚于温柔的成分,使人向上的力量不亚于使人萎靡的力量,有时还能激发别的美德。
(15)、第从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的描述中来看,她的故乡,巴利和如今生活的衣阿华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所以罗伯特才来到了衣阿华,才在巴利停留过。也就是说,弗朗西斯卡在意大利和如今美国的生活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她的梦想破灭了,可讽刺的是,吸引罗伯特驻足的也恰恰是这两个地方,而不是弗朗西斯卡所期盼的大都市,这都是在诉说,最美的因缘际会永远都是最容易错开的
(16)、谁能拒绝这通情达理的要求呢?女主角等于顺带还给孩子们上了一课:如何理解生命中的各种不完美,如何处理各种生不逢时的矛盾?早点想明白,心灵就能多点安宁,人生就能少点坎坷,一如她对孩子们说的,她深爱他们,希望他们都能幸福。要不是这样,她何必把自己这个秘密说出来呢?
(17)、在片中,男主角是一位《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记者,那么,与电影背景同时代的《国家地理》,又为我们贡献过哪些经典的摄影作品呢……
(18)、从这段没有结果的爱情中,我们感叹人生最好的告别,不是为了再见,而是为了更好的出发。
(19)、也许,在感情最为璀璨美好的时候选择离开,虽然残忍,虽然痛苦,却是让这份感情永久延续的唯一方法。
(20)、她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是这样的话,她将无法摆脱内心的愧疚,这样的愧疚,最终也必然会导致她和罗伯特的感情变质、破损。所以,她只能选择将这四天的经历永久封存。
5、廊桥遗梦是真实故事吗
(1)、短短四天的相处就成为一生独饮的苦,能胜过几十年的耳鬓厮磨的婚姻吗?这份感情因为没有结果所以才一直被惦念,因为得不到所以才美好。这部电影唯一让人信服的是女主角的选择,回归,家永远是最后的港湾。
(2)、而且他们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长长久久地将对方深埋心里。Francesca在去世三年前收到了Kincaid的死讯,他将他的全部都留给了她,并埋葬于他们缘分的初始地——廊桥。
(3)、女性在这类电影中,只是陪衬,像一个工具一样,来衬托男人获得的尊荣。女性的地位与男性而言,是严重不对等的。而《廊桥遗梦》打破了这个常规,以女性的角度,情感活动来阐述描写。可以说,这在美国电影史上是一个新的开创,把焦点逐渐给了女性。这部电影能激起这么大的反响,也是暗合了当时众多女性的需求。
(4)、如果Francesca是个自私的女人,她多爱自己一点,这就是一个表现欲望的伦理片。可她不是,她只是一个在错误的时间遇见美妙爱情的可怜女人,她只是碰到了命运的难题手足无措的女人。
(5)、1965年的一天,弗朗西斯卡独自在家,摄影师罗伯特·金凯把车停在她门口,向她打听曼迪逊桥的所在。她带他来到桥边,他送她一把野菊花表示谢意。她将一张纸条订在桥头,邀请他共进晚餐。欣然前来的他与她度过了美妙的一晚……但弗朗西斯卡割舍不下世俗的幸福,罗伯特独自上路,漫天大雨成为他们诀别的泪。
(6)、雍容:身为语文教师,春蚕蜡炬是我最最厌憎的比喻了
(7)、一个夏日午后,她碰到问路的旅行者罗伯特,他是美国《国家地理》的专业摄影师、作家,他在寻找拍摄附近的一座廊桥,他们由此相识、相恋,竟度过了彼此刻骨铭心的4天!
(8)、游客在这里买印有廊桥的T恤、香水和明信片,甚至专门去排队使用标有“罗伯特”和“弗朗西斯卡”的厕所。
(9)、弗朗西斯卡说:“他(她老公)一辈子没做坏事,他不该受这样的遭遇。”这是道德的宣言: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人若不负我,我绝不负人。这是铭刻在心的烤问。
(10)、生活中的中年人会惊诧主人公们的坦然。罗伯特和弗兰西丝卡问心无愧地行事,甚至还有点小小的自得。在弗兰西丝卡留给子女的信中,我们读到了那份急切的喜悦。为了这份喜悦,即便被子女误解也在所不惜。在她的心中,从无反省或反悔可言,她不仅为自己的情感,也为罗伯特的力量,为自己被激发的欲望而骄傲。她心安理得地告诉孩子的是一个女性的感觉,而不是一个母亲的感觉。没有忏悔。流行小说只能这样,它无法令读者和主人公分享做贼的心虚。
(11)、如果一个人把一生的希望押在婚姻上,这对自己、对伴侣都是一种枷锁,当你慢慢发现“婚姻不是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的真相时,你就容易陷入一种困顿,容易陷入深深的落寞以及被忽视的不存在感,很容易觉得自己的存在没有价值跟意义。
(12)、在1982年3月,她得知了罗伯特的死讯,并收到了他的项链和手镯以及当年订在桥头的纸条。她把它们放在木盒中,每年生日翻看一次。
(13)、所以是否理解片子里的故事,理解那一对“出轨”的中年男女,关键就在于是否承认他们之间是真爱。
(14)、要么让她的情人在一个礼拜以内离婚,并娶她;要么让她跟随自己到中国一个霍乱横行的村庄行医。
(15)、罗伯特希望带着弗兰西斯卡远走高飞,浪迹天涯,可弗兰西斯卡这个时候回归了理智和现实,她有丈夫,有孩子,如果她真的和他就此私奔,她的丈夫和孩子就会在这个闭塞的小镇上受尽非议。
(16)、这就体现出了影片的第二个主题:只有心灵丰盈的人,才有可能邂逅真爱。而这样的爱,值得尊重。
(17)、这便道出了真理,生命的最大激情只能落在幻想上,一旦回到现实的轨道中,现实生活的轮子会把这个梦碾压的粉碎粉碎。到头来终将的是一个没有边际的遗梦。
(18)、相拥的四天真情,穿透着一生真爱。永远占据着整个灵魂的还是内心。
(19)、罗伯特特意为弗朗西丝卡摘来一小捧野花表达谢意,弗朗西丝卡狡黠地开着玩笑:“可惜它们是有毒的。”
(20)、陈玲:心的力量无穷大,学习善用心的力量,一切因缘而起,因念而生。看透了红尘轮回,却依然深爱着这个婆娑世界。每一个生命,总会因另外一个人而丰盈,倾尽一生的悲喜,只是为了遇见这样一个人。大火不能熄,众水不能淹,若有来生,为君倾城!
(1)、《廊桥遗梦》,是那种典型的读书靠想象支撑起来的效果,远比电影用镜头呈现出来的效果要强烈而美好得多的作品。作为高产的伊斯特伍德唯一一部纯爱情题材影片,其实远不及他其他作品那么出色。
(2)、人们之所以放不开”出轨“的阴影,是因为所谓真爱的设定,在现实中很难证明。通常我们只能在文艺作品中见到这样的”命中注定“的设定,比如我最近写得比较多的内容中,《红楼梦》里的宝黛,《陈情令》里的忘羡,都属于这一类。因为是“天选”“注定”,所以两个主角之间如何地爱怨纠缠,读者都觉得理所当然,都觉得他们才是合情合理的官配。
(3)、而《陈情令》原著小说的作者就说过,她是刻意往极端的方向去塑造两个主人公的,现实中不大可能会有这样的人。
(4)、 最后我们只是在选择中看到自己,在关系中修行。
(5)、宁静的乡间小屋记下了他们刻骨铭心的爱,两颗压抑的心相撞,
(6)、再说弗兰西斯卡的婚姻生活。弗兰西斯卡对生活是有愿景的。她和罗伯特说:“这不是我少女时代梦想的地方。”她的生活虽然安稳,却不是她想要的。
(7)、Francesca和Kincaid的爱情,是很多人一辈子都遇不到的爱情。他们知道有重重阻碍还是无法自已地相爱了,可是回归现实后,他们又能体谅对方的困境,理解和尊重对方的选择。
(8)、罗伯特•金凯德,52岁,是名摄影师。他父母双亡,没有兄弟姐妹,与远亲已无联系,更没有亲密的朋友。他,曾有过一段婚史,在38岁那年,娶了一名叫玛丽安的女歌手。然而,因为他的工作长期在外,以至于在结婚的第五年,妻子因受不了孤独离开了他。而离异后的9年里,他没有再娶。
(9)、1969年,佛罗里达的肯尼迪航天中心,人群在观看登月飞船阿波罗11号升空
(10)、而金凯德呢?他选择了成全弗朗西丝卡,却没有选择成全自己,在往后余生,都没有放下那段无法开花结果的爱恋。明知是苦果,却把爱一直留在心中,听起来很感人,可实际上是爱在心头,口难开。
(11)、但这已经很了不起了,它立意了一个新的话题:“女性该走出家庭,解放自我天性吗?!”这是导演带给观众的思考,这是我们这代女性面对的问题。
(12)、《廊桥遗梦》里的Francesca和Kincaid的离别也同样让我落泪。
(13)、导演很会运用镜头,他将美国乡村景色的美好表现得恰到好处,充满情色诱惑的性爱场景也被他拍得如诗一般。缓缓推进的节奏很容易就让观众沉浸进去。
(14)、只是在远方他乡静静地思念那个深爱的女主人。
(15)、Chrisey:我感觉现代女性过于追求自我舒适,缺乏以前女性的坚守和责任感……周围的小朋友不明白究竟什么是爱,为了暂时爱的感觉,或者是因为房、车、工资这些物质安全感就结婚了,婚后肯定有不如意,没怎么去思考去改善就离了,或出轨了离……这是适应性的进化还是爱之能力的退化呢?
(16)、任何经典的悲剧不是随便就能复制。短暂感情发展太突兀了,罗伯特无牵无挂孑然一身四海为家浪迹天涯,弗朗西斯卡才敢在封闭的小镇豁出去疯狂地爱一场;弗朗西斯卡还得拖家带口为人妻为人母,还有个沉重的家束缚着她,她无论如何走不掉的。
(17)、罗伯特·金凯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他个性温和细腻。一次他驾着一辆旧车来到了弗朗西斯卡所住的乡村。在闲聊中,他与弗朗西斯卡互相讲起了自己的婚姻和家庭。之后在轻柔的音乐舞曲中,他们情不自禁地相拥共舞,最后一起走进了卧室。
(18)、如果Francesca是个自私的女人,她多爱自己一点,这就是一个表现欲望的伦理片。可她不是,她只是一个在错误的时间遇见美妙爱情的可怜女人,她只是碰到了命运的难题手足无措的女人。
(19)、无论是亲人,还是外人,又或者是他自己,都能感受到他与生俱来的孤独气息。然而,这份气息是独特的,有力量的。
(20)、阿德勒说:爱和婚姻,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付出的互相合作关系。
(1)、《廊桥遗梦》真的是一部很不错的爱情片,值得一看!
(2)、如果女主跟着男主走了,那就是个普通的出轨故事了,
(3)、每天坚持写读书笔记喜欢在书海中感悟人生真谛
(4)、丹青:四天里,女主将自己的需求和渴望投注在这段邂逅的相遇中,恋爱,浪漫,激情,分离,不舍,冷静,无奈,抉择,回归,虽然短暂,却走过了有些人,尤其是那个时代女人一辈子的历程,那四天是精彩的,难忘的,值得回味的,让女主感觉她曾经鲜活地活着,那四天对她来说是美好的,重要的,值得分享的,所以死后她告诉了自己的孩子。她的思想和做法在那个时代算是难得的吧,从孩子开始的厌恶,羞耻,对抗到最后的接受,欣赏,内化,反映的是一个时代思想的变化,儿子拥抱妻子,女儿准备离婚,似乎从妈妈的故事里得到了不同的感悟,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我成为关系的主动方,我成为我自己的主人,孩子们最后那种自发的,积极的状态让人觉得如果生活是我所选真的很美好。
(5)、而弗兰西斯卡,也留下遗嘱,将自己的骨灰洒到初次约会的罗曼斯桥,今生今世不能相聚,来世要永不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