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现象学义解(文案精选121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0-13 10:56:44 浏览59

精神现象学

1、精神现象学是世界上最难懂的书吗

(1)、上面的四点就是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序言里的基本思想。现在我们再探讨一下这本书的大致内容。

(2)、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主体和客体”思维方式的最主要代表作。黑格尔哲学体系是非常庞大的,其《精神现象学》是他早期的第一部系统的大部头著作。它虽不是黑格尔的最后成熟的著作,但是他整个思想的诞生地。马克思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和诞生地。这也就是说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源泉就在这本书里。这本书以后的黑格尔哲学著作分为三大部分:一个叫做《逻辑学》;一个叫做《自然哲学》;一个叫做《精神哲学》。这三大部分就是黑格尔完全成熟了的哲学体系的代表作。

(3)、黑格尔的著作,除了《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和《法哲学原理》是他在世时就已出版了的,其他著作,如《历史哲学》、《美学》等都是由后人根据他本人的讲稿、学生的笔记整理出版的,但无论哪部著作的一些主要观点都可以在《精神现象学》里找到它们的源头。如黑格尔的《美学》是他的艺术观的系统阐述,而其中的基本观点则早在《精神现象学》时期就已形成了,但当时还只是个雏形,而且还没有独立于宗教而自成体系,还只是宗教的一部分——“艺术宗教”。他那著名的悲剧起源于片面性伦理观念的冲突的理论就是在“精神的艺术品”“悲剧”那一小节中提出来的。因此,如果我们只想粗浅地了解一下黑格尔的艺术观,那末只要读一读《精神现象学》的这一部分就可以了,但如果我们想系统地研究,那就得求助于他那洋洋三大卷的《美学》了。

(4)、经验的外在性与偶然性不符合我们所追求的普遍性与必然性,这已经是陈腔滥调。但是如康德那般认为,在研究具体经验之前,先要审视认识本身,看看认识本身是否能够胜任它的工作,这样的做法并不比诉诸于经验更高一点。因为认识总已经处在认识中,就算要认识的对象是认识自身,因而认识摆脱不了它自身。但对认识的认识本身就处在一种广义的经验中,我们亲临认识,询问认识具有什么样的特性。

(5)、但是在灵魂没有堕入肉体之前,是可以观照精神世界的,也就是柏拉图那里的理念世界。所以说灵魂有能力直观到某一类的东西。包括笛卡尔的沉思,其实也就是把灵魂暂时从肉体抽离出来,“我思”就是纯粹意识,重新让灵魂观照精神世界。

(6)、黑格尔有一句名言,他说,哲学史就是哲学。这是一种历史的观点,即所有哲学,都是一定历史的哲学。

(7)、在此以前,他虽然曾和谢林合编过《哲学评论杂志》,发表过一些哲学论文,但总的观点,仍未脱出谢林哲学思想的窠臼,而《精神现象学》则是他的哲学研究生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在这部著作中,他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独立的哲学观点,从而在德国哲学史上揭开了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新时期。

(8)、所以,看到楼上一些高人说可以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读起,似乎觉得未必是好办法。

(9)、普通人学习哲学,并不是要做学问,而是想从哲学中获得启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经验上,不断地思索、怀疑、反思······从而组织成自己的哲学,找到应对各种问题的方法。

(10)、主流的说法是把《精神现象学》看作是《逻辑学》的先导Voraus。细读之下会发现,《精神现象学》依然是认识的主观方面,而《逻辑学》是客观或者对象方面。《逻辑学》里的范畴虽然依然是普遍的规定性,但是经过了反思,已经脱离了《精神现象学》里对于事物“这个”“这里”的朴素描述(这种朴素描述依然是普遍的)。

(11)、154 “自我意识”│从“欲望”到“苦恼的意识”

(12)、这门课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书式的哲学导论直接扔给你,而是精心地把艰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动的故事和轻松的讲述,用一整年的时间,通过104堂课程,带你一点点了解漫长的哲学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13)、这门哲学课程将围绕人生中有关孤独、爱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个“大问题”展开,每个“大问题”分为5讲,为你讲述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叔本华、尼采、加缪、柏拉图、萨特等20位古今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从中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策略。

(14)、《精神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07年。全书以客观唯心主义立场,叙述了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各个发展阶段,即“意识”、“自我意识”、“理性”、“伦理精神”、“宗教”、“绝对知识”。

(15)、与序言相比,该书的“导论”或许更贴近它的主题,它表明该书原初的意图是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说明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黑格尔有意将康德对理性的批判改造成理性(意识)的自我批判即自身的辩证运动,从而把康德对认识之静态的结构分析阐发为动态的发展过程。由于在意识中存在着知识与对象的差别和矛盾,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过程,因而在认识的辩证运动中自在之物终将转化为为意识之物,本质不在现象之外,恰恰就在现象之中。

(16)、当时黑格尔生活困难,全靠歌德接济。黑格尔就是在这样艰难环境下完成《精神现象学》的。正因此我们今天读《精神现象学》,可以发现,前面大半部分内容充实,分析详尽,较易理解;后面一小部分,特别是最后一章“绝对知识”,象是个比较详细的写作提纲,分析较少,显是匆忙之作,读来也就晦涩费解。

(17)、比起凭“概念”在自然科学上大大放厥词,更可怕的是他证明主观就是客观的方法。他分析了一通知性如何认识对象,说知性的认识结构和对象的内在结构是一样的,所以知性认识到,对象实则就是自我!按照这种可敬的思维,你妈长头发,我妈也长头发,所以你妈就是我妈;我两条腿,你也两条腿,所以你就是我!像这样的胡言乱语,竟然被人当什么高深的哲学。当然,如果黑格尔承认这只是想象,也没什么。我们象征主义者也不认为世界是某种实存,更愿意把它当象征、想象看待,但是我们不会把象征和理性混淆起来,讲象征的时候就是讲象征,不需要某种叫辩证法的假理性来证明,更不会觉得蹭上了理性很光荣。黑格尔却不觉得这是想象,他把这当成宇宙的真理,整个宇宙都可以由这个真理推出。按照他惯用的那种垃圾词汇,这种胡言乱语的辩证法就是理性和象征的“统一”,或者叫理性(形式逻辑)和象征“扬弃”了自身后得到的新理性(辩证逻辑)。

(18)、理性。——即辩证思维。黑格尔把通常所说的抽象逻辑称为形式逻辑,把使用抽象逻辑的理性称为知性,把他自己发明的辩证逻辑称为理性。

(19)、《法哲学原理》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创作的哲学著作,该书于1821年正式出版。《法哲学原理》从哲学的角度解析法,用辩证的思维探悉法、道德与伦理之间的奥秘,从而迈向自由的意志。

(20)、黑格尔(Hegel,1770—1831),德国古典哲学家,一生著述颇丰,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等。

2、精神现象学义解

(1)、知性。——即通常所说的运用抽象思维的“理性”,黑格尔称为“健全的人类理智”。

(2)、我们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乃是因为只有绝对是真的,或只有真理是绝对的。不同意这个结论的人,当然可以作出这种区别,硬说一种认识虽然不象科学所愿望的那样认识绝对,却也还是真的认识,硬说一般的认识虽然没有能力把握绝对,却可能有能力把握别种真理。但是,我们终究要看到,发表这样议论的人都是由于他们作了一种模模糊糊的区别,认为有一种绝对的真理和一种别样性质的真理;同时我们也将看到,象绝对、认识这样的词汇,它们都假定着一种意义,而这种意义则正是现在才应该去努力获取的。

(3)、因此,这条道路可以视为是怀疑的道路,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绝望的道路;因为在这里所发生的不是通常的所谓怀疑;通常的怀疑乃是对某种假定的真理的一种摇动,在摇动之后,怀疑重新消失而原来的真理重新出现,于是终于事情又恢复到怀疑以前的样子。相反地,这里的这种怀疑,乃是对现象知识的非真理性的一种自觉的洞见,对于这种怀疑而言,毋宁只有真正没现实化的概念才是最实在的东西。因此,这种彻底的怀疑主义也不是严肃地追求真理和从事科学的人所自以为业已具备了的那种决心,即,决心在科学里不因权威而听从别人的思想,决心亲自审查一切而只遵从自己的确信,或者说得更好些,决心亲自产生一切而只承认自己的行动是真实的。

(4)、黑格尔完成了《精神现象学》之后,似乎担心读者迷失于丰富的内容而不得要领,亦或感到言犹未尽,因而为该书写了一篇概述其哲学基本原则的“序言”。实际上,这篇序言不仅是该书的序言,也可看作黑格尔全部哲学的序言,对于想理解黑格尔的读者来说,它是不可不读的极其精彩的重要文献。在此,黑格尔提出了著名的“实体即主体”原则并且阐述了他的辩证方法。在他看来,宇宙之真实的存在既非斯宾诺莎的僵死而无生气的实体,亦非康德、费希特的纯粹主观性,更不是谢林的绝对无差别状态,而是“活的实体”。换言之,实体是能动的,它自我分化而自我运动,并且在辩证的矛盾运动中完成其自身。所以,真理是“全体”,它是一个以终点为目的,直到终点才成为现实,同时将其所经历的一切发展阶段保存于自身之中的“圆圈”。即是说,绝对唯有经过自身的矛盾运动而自觉其为精神,才真正成其为绝对。

(5)、但是我们把自在的存在跟这种为一个他物的存在区别开来;同样地,与知识发生了关联的存在也跟它区别开来并且被设定为也是存在于这种关联之外的,这个自在的存在的这一方面,就叫做真理。至于这些规定的真正内容是什么,在这里与我们毫不相干,因为既然显现为现象的知识是我们讨论研究的对象,那么它们的规定也就是首先被按其直接对我们呈现的那样接受下来了的;而它们对我们的呈现,则正是象我们方才说过的那样。

(6)、由于这个缘故,我们在这里应该将正在显现为现象的知识加以陈述。

(7)、1817年,出版《哲学全书》,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

(8)、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把精神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宗教和绝对知识。前三个阶段相当于精神哲学的主观精神部分,第四个阶段相当于精神哲学的客观精神部分,第六个阶段相当于精神哲学的绝对精神部分,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精神现象学》归入他的哲学体系的第三部分——精神哲学。

(9)、因此,意识感受着从它自身发出的这种暴力,一定要败坏它整个的有限满足。当意识感受到这种暴力的时候,恐惧的意识很可能因害怕真理而退缩回来,竭力去保全它那陷于消灭危险中的东西。

(10)、按此观点来看,尽管在康德的先验哲学中,现象成为认识活动所面向的对象,但康德的先验哲学仍不是现象学,因为对于康德来说重要的地方并不在于显现,而在于反思的规定。尽管他承认任何知识都从经验开始(而“经验”也仅仅采取了一种日常意义上的经验概念),但他却在反思的意图上,认为先有一种纯粹的认识能力与直观能力,然后才有具体的显现过程;纯粹的反思与纯粹的直观(两者都依赖于反思提出)凌驾于不纯的反思和特殊的感觉之上。所以对于他来说,显现是后来加上去的一种无关本质的活动。

(11)、《精神现象学》新译本首次完全基于黑格尔德语原文,积八年之功而完成。译者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学士、硕士)和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长期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不仅精通德语,对于黑格尔哲学更有深厚的理解把握。相比之前流行的产生于50多年前的旧译本,新译本准确可靠,文字平实通达而不失深邃,忠实地还原了黑格尔思想的原貌。

(12)、174 欲望源于他者,需求源于自身▎列维纳斯哲学中的“欲望”概念

(13)、在黑格尔看来,自然没有独立意义,只是精神发展的一个阶段,一个环节,自然是被动无力的,精神是主动积极的,它必然要摆脱自然的桎梏,扬弃自身的异化,重新回到自身,作为自在自为的理念而出现,这就是精神,于是理念进入第三阶段,即“精神哲学”阶段。

(14)、贺麟(1902—1992),字自昭,四川金堂人。国内外久享盛名的西方哲学专家、翻译家,于黑格尔哲学无不精通,论述遍及黑格尔哲学的各个方面,他翻译的《小逻辑》,学术界公认为是继严复《天演论》之后影响最大的学术著作中译本;对斯宾诺莎、怀特海等西方近现代哲学家都有深入的研究。贺麟在中国哲学方面也颇有建树,1930年代创立了与冯友兰“新理学”相对的“新心学”体系,是现代早期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译著还有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精神现象学》,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等,主要著作有《近代唯心论简释》《文化与人生》《当代中国哲学》等。

(15)、意识与精神的区分在于,精神是与其对象统一了的意识,而意识则是坚持着与对象的对立。因此意识的特性在于坚持“我是我”而否定我是他物。

(16)、黑格尔是继康德、费希特、谢林之后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又一位大师,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精神现象学》是他的第一部独立见解的著作。在此以前,他虽然曾和谢林合编过《哲学评论杂志》,发表过一些哲学论文,但总的观点,仍未脱出谢林哲学思想的窠臼,而《精神现象学》则是他的哲学研究生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在这部著作中,他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独立的哲学观点,从而在德国哲学史上揭开了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新时期。  

(17)、在认识对象之前,先检验认识本身是否合格,这就是先建立规则,然后再去看看对象能否适用于规则的做法,我们把它称为权利的科学(寻找认识能够充当合理工具的权利),而精神现象学则是经验的科学。

(18)、主讲人会为你解析《存在与时间》《理想国》《沉思录》《会饮篇》等20本经典哲学著作的精华内容。涵盖古希腊罗马哲学、近代早期西欧哲学、德意志古典哲学、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内容。

(19)、163 从亚里士多德难题到卢梭悖论——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时代取向

(20)、意识对它自身——既对它的知识又对它的对象——所实行的这种辩证的运动,就其替意识产生出新的真实对象这一点而言,恰恰就是人们称之为经验的那种东西。在这里我们应该把刚才谈到的那个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更加确切地指出,以便我们能以一道新的光线照明下面的陈述的科学方面。

3、精神现象学

(1)、1800年到耶拿,与谢林共同创办《哲学评论》杂志。次年成为耶拿大学编外讲师,四年之后成为副教授。

(2)、如果有人觉得在哲学里在开始研究事情本身以前,即在研究关于绝对真理的具体知识以前,有必要先对认识自身加以了解,即是说,先对人们借以把握绝对的那个工具,或者说,先对人们赖以观察绝对的那个手段,加以考察,这乃是一种很自然的想法。

(3)、《美学讲演录》由德国黑格尔著。1835年到1838年间由其学生整理出版。全书将辩证法应用于美学研究,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主观与客观、形式与内容、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明确将美的本质与“自然的人化”联系起来探讨,提出美是人的“自我创造”。

(4)、因此,如果我们只想粗浅地了解一下黑格尔的艺术观,那末只要读一读《精神现象学》的这一部分就可以了,但如果我们想系统地研究,那就得求助于他那洋洋三大卷的《美学》了。

(5)、黑格尔把他的哲学体系分成三个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在“逻辑学”中,理念(或精神)在自身范围内运动,从一个概念向另一个概念逐步升级,最后自我异化为自然界,进入“自然哲学”部分。

(6)、这部著作,是黑格尔1807年出版的。当时,他的哲学思想尚未完全成熟。这部著作里,多少存在着某种神秘主义的色彩,并不是他的代表作。既然要读黑格尔,为何不“直捣黄龙”呢?《精神现象学》不是黑格尔哲学的精华,与后来的主要著作之间的联系也不是十分紧密,读过之后,对于进一步读他的著作,没有很大帮助和连贯性。

(7)、大概意思就是我们都有欲望,各种各样的欲望,比如吃东西,喝水,等等,当我们要满足这些欲望的时候,就要劳动,要劳动就会延迟这种满足,就是延迟的这个过程本身,所以叫延迟了的满足的消逝。

(8)、《精神现象学》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地位极为独特。此书初版时曾标明为“科学体系的第一‘部分’”,而且“这条到达科学的道路本身已经就是科学”。然而当其哲学体系完成之后,黑格尔不再视之为体系的第一部分而只称之为体系的“导言”。由于种种原因,这部著作的前半部比较清晰规整,后半部在论述上则显得不够充分,比较晦涩难解。尽管如此,《精神现象学》一书基本上是一气呵成的,黑格尔就像是人类精神的代表,被某种内在的原因推动着前进而一发不可收拾,结果使许多后来在他看来本应在体系的其他部分如“精神哲学”中详述的内容提前呈现给了读者。1831年,黑格尔开始修订这部著作,但仅订正了30多页就因病去世了。

(9)、胡塞尔和黑格尔两种现象学内核上是一致的,都是讨论意识的结构。

(10)、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同时,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这个革命是由康德开始的。他推翻了前世纪末欧洲各大学所采用的陈旧的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体系。费希特和谢林开始了哲学的改造工作,黑格尔完成了新的体系。从人们有思维以来,还从未有过像黑格尔体系那样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在西方哲学史上,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黑格尔不仅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西方古典哲学的最杰出的代表;或者也可以说他是西方传统哲学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这意味着他是整个西方哲学的分水岭,他之前的西方哲学都属于西方传统哲学,从他之后,一直到现在,则属于西方现当代哲学。

(11)、我首推张世英先生的《论黑格尔的逻辑学》等书籍。

(12)、今天我讲的《精神现象学》就是这样的一个梯子,就是经过漫长的梯子,从最低级的认识发展到最高级的认识,抓住了“绝对概念”。“梯子”这个词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面使用的一个词。他说:“我的《精神现象学》就是人们从最低级的认识抓住绝对概念的梯子。”现在把这个“梯子”拿出来,就是指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因此,我所要介绍的便是这样一个“梯子”。下面就来看看这个梯子。

(13)、张先生对黑格尔的解读,已经到了鞭辟入里的程度。以他的著作作为阅读黑格尔的“登山杖”再好不过。

(14)、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是对绝对精神发展的描述,从精神的低级阶段开始,按照“正一反一合三段式”,中间经过两次异化,两次扬弃,最后返回自身,成了一个“封闭的圆圈”。黑格尔把关于“绝对精神”的知识称作“绝对知识”,从最低意识到绝对知识要经过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精神现象学》就是对这一过程的描述。而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三个部分则是知识本身的内容,是绝对精神本身辩证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把《精神现象学》看作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导言、序幕。

(15)、第五部分“宗教”分为3个阶段,这就是把无限当作物来膜拜的“自然宗教”,把无限看作人的创造即艺术品的“艺术宗教”和通过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上帝化身为人的方式使人的精神与绝对统一起来的“天启宗教”即基督教。然而,宗教毕竟是以表象把握无限的方式,而表达无限的最恰当的方式是概念。

(16)、169 意识与时间│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

(17)、黑格尔没明白,“依据”,以及“内在联系”、“目的”这些概念,连同整个辩证法,都是人的思维,是人赋予自然界的一种意义、价值。自然界是一种死物,当然不会主动提供这些。当你问万有引力的内在“依据”是什么时,你实际上已经假定了一个人化的会像人一样思考行动的自然!你的所谓答案,实际上是你这个问题的前提!这好比我问你几点出门,我已经假定了你会出门。所以,被黑格尔视为低级的形式逻辑,已经自动反驳了黑格尔的辩证逻辑。

(18)、标志着由康德开始的德国哲学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也标志着黑格尔已经成为一位成熟的和独树一帜的哲学家。

(19)、黑格尔哲学的“圣经”,打开其哲学体系大门的钥匙

(20)、由于这种必然性,这条达到科学的道路本身已经就是科学了,而且就其内容来说,乃是关于意识的经验的科学。意识对其自身的经验,按其概念来说,是能够完全包括整个意识系统,即,整个的精神真理的王国于其自身的;因而真理的各个环节在这个独特的规定性之下并不是被陈述为抽象的、纯粹的环节,而是被陈述为意识的环节,或者换句话说,意识本身就是出现于它自己与这些环节的关系中的;因为这个缘故,全体的各个环节就是意识的各个形态。

4、精神现象学值得读吗

(1)、1817年,黑格尔出版了《哲学全书》。此书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逻辑学”,第二部分是“自然哲学”,第三部分是“精神哲学”。

(2)、因为这种片面的见解就是怀疑主义,怀疑主义永远只见到结果是纯粹的虚无,而完全不去注意,这种虚无乃是特定的虚无,它是对于结果之所自出的那种东西的虚无[或否定]。但事实上,如果虚无是对结果之所自出的东西的虚无,那它就纯然是真实的结果;它因而本身就是一种特定的虚无,它就具有一种内容。终止于虚无或空虚的抽象性上的怀疑主义,是不能超越这抽象性而继续前进的;它必须等待着看看是否有什么新的东西显现出来,以便它好投之于这同一个空虚的深渊里去。相反,当结果被按照它真实的情况那样理解为特定的否定时,新的形式就立即出现了,而否定就变成了过渡;有了这种过渡,那穿过意识形态的整个系列的发展进程,就将自动地出现了。

(3)、有一位古代哲人曾这样说:在诗歌中只有激情和技巧,而在哲学中却有诗意和智慧。伟大的辩证法大师黑格尔一生的精神活动向世人明示了:真正的思想家应当是诗人哲学家,真正的诗人也应当是哲学家诗人。黑格尔哲学就如诗如画,富于个性色彩,具备独特魅力。它符合时代精神,它凝聚了人类思想精华,它化作有生命的东西,潜入到人类通向智慧王国的滚滚洪流中,放射着诗的光辉。“黑格尔扬起风帆,周游世界,勇敢地进入了思想的北极。”他拉开沉重的哲学帷幔,敢于窥视美杜莎而不惮于化作岩石。他永远是一个有诗人般浪漫气质的英雄式哲学家。他的《精神现象学》作为其最为著名的作品,便集中体现了他的超常的哲学才华。整部书形成了一个庞大而有机的哲学体系,其中充满了现实而卓绝的智慧,蕴藏了人类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黑格尔年轻鼎盛时的这部著作奠定了他哲学王位的坚定基础。

(4)、第四个大阶段叫精神。这相当于《精神哲学》里的第二大部分——客观精神。“客观精神”指的不是个人意识,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实实在在的社会历史。这个大阶段又分为三个小阶段:第一阶段叫伦理;第二阶段叫教养;第三阶段叫道德。伦理这一阶段相当于古希腊这个历史阶段,教养相当于资产阶级社会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道德相当于康德的思想。

(5)、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把意识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说成是劳动的结果,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的伟大思想,认为只有在劳动中,人才能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他对主奴关系的辩证论述上。黑格尔根据霍布斯的唯心史观,认为在原始社会里,人与人互相残杀,在残杀中,勇敢不怕死,能维护自己尊严的人成了主人;甘心伺候人,养活主人的人成了奴隶。黑格尔认为,前者的本质是“自为存在”,后者的本质是“为对方而生活或为对方而存在”。因此,主人发号施令,坐享其成;奴隶劳动,对物“加工改造”,创造财富供主人享受。然而奴隶创造财富,劳动也就造就了自己,因此奴隶开始具有自我意识,懂得活着不光是为了主人,也是为了自己。而主人是完全依赖奴隶生活,因此奴隶不但创造财富,支配财富,也进而支配主人。最后关系颠倒了过来,主人成了奴隶,奴隶成了主人。黑格尔的结论是:“正是在劳动里(虽说在劳动里似乎仅仅体现异己者的意向),奴隶通过自己再重新发现自己的过程,才意识到他自己固有的意向”,“他并且开始意识到他本身是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黑格尔的论述说明,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内在的矛盾运动都要变成自己的对立面。因此马克思说:“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和他的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辩证法——的伟大地方,……在于他认识到劳动的本质,把对象化的人——现实的、所以是真实的人——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6)、因此,在意识的运动过程里就出现了一种环节,即自在的存在或为我们的存在,这种存在是为我们的,〔我们研究意识过程的人,知道它出现,〕而不是为意识的,〔意识并不知道它的出现,〕因为意识正在聚精会神地忙于经验自身。然而这种为我们而出现的存在,它的内容却是为意识的,我们只另外把握了它的形式,亦即它的纯粹的出现;所以就它是为意识的而言,这种新出现或新发生的东西只是一种对象,而就它是为我们的而言,它就同时又是一种形成运动。

(7)、感性确定性是人的意识最基本的一步。在这一步,人的意识几乎跟禽兽差不多,即人们还只具动物水平的那种意识。这个时候,人只能意识到某个东西“是”或者“存在”,但至于是什么东西,却不能说出来。这个很容易体会到,人在婴儿时,有东西在他眼前晃一下,他眨了眨眼,表明他意识到一个东西的存在,不然的话,他是不会眨眼的。如果把这个意识再降低些,降低到“它是”,用一个公式表达为“X是……”。“是”就是“有”的意思,即有这么一个“X”存在,至于“X”是什么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黑格尔所说的“最低阶段”也就指的是这个阶段。“X”是唯一的,我意识到的“X”和你意识到的“X”是不一样的。我意识到的“X”就是我看到的这个“X”,你意识到的则是那一个“X”,这时“X”的意味对我和你是不同的。

(8)、在“知性”那一章,黑格尔凭着他的“概念”对自然科学大放厥词。他把万有引力视为力学的终极规律,就是“规律本身”,说运动的本质就是重力。在后边的“理性”那一章,他还说氧气是酸性的表现,实则没氧气这种东西。他得意洋洋地指责万有引力定律只是知性对现象的外在解释,没有内在依据,必须上升到他的“概念”,才能真正得到证明。

(9)、黑格尔哲学的“圣经”,打开其哲学体系大门的钥匙

(10)、①意识,②自我意识,③理性,这3个阶段属于主观精神;

(11)、1770年8月27日生在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一个官吏家庭。

(12)、对于科学,不管你是自然科学家、生物学家,还是物理学家,你所抓的普遍规律总是某个范围里的普遍规律。生物学家研究的就是生物现象,抓的是生物学范围内的普遍规律;物理学家所研究的物理现象也是在有限范围内的。然而黑格尔认为,哲学家要抓的不仅是物理现象、自然现象等某一个领域内的普遍规律和本质概念,而是要抓世界万物的普遍性。所以对于哲学家,他们所要抓的便是一个最大概念。社会这个最大概念也就是无所不包的宇宙整体的一个概念。按照黑格尔的观点,人(主体)去认识万物(客体),就是要认识客体最大概念,这也是哲学最高目的。这个“最大概念”有一个专门名字叫“绝对概念”,正式的名字叫“绝对理念”。有关“绝对理念”的知识叫做“绝对知识”或“哲学知识”,它和一般的自然科学知识是有区别的。可是,黑格尔有时把他的哲学称为“科学”,而这个“科学”不同于我们平常所讲的自然科学,他认为哲学是真正意义上唯一的“科学”(这个“科学”是以把握“绝对概念”或“绝对理念”为主要目的的)。

(13)、180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

(14)、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他对主奴关系的辩证论述上。黑格尔根据霍布斯的唯心史观,认为在原始社会里,人与人互相残杀,在残杀中,勇敢不怕死,能维护自己尊严的人成了主人;甘心伺候人,养活主人的人成了奴隶。

(15)、黑格尔(1770—1831年)和歌德(1749—1832年)、贝多芬(1770—1827年)是同时代人,他们都是上升时期德国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他们都拥护法国大革命,景仰拿破仑。黑格尔在写《精神现象学》时,尽管法军大炮对着耶拿城轰鸣,黑格尔被迫逃难,生活无着,但他对法国大革命的热情并未稍减,并把这种热情倾注在拿破仑身上:

(16)、比如,美国哲学家梯利的《西方哲学史》,书比较老了,但简明扼要,忠实所评介哲学家的原本思想,但又有恰当的评论。

(17)、●《精神现象学》“也可以叫做同精神胚胎学和精神古生物学类似的学问,是对个人意识各个发展阶段的阐述,这些阶段可以看做人的意识在历史上所经过的各个阶段的缩影“。

(18)、第三点,他强调“实体就是主体”,这就是有名的主客统一的思想。“实体”还是没有精神性的东西,因为黑格尔认为这个认识的正面是主体,在没有认识客体的时候,主体是空洞的。比如说,一个人不读书,不看报,不和他人接触,那么这个人脑袋里是空洞的。这个时候,主体性或精神性是很贫乏的,是没有经过发展的,这个主体实际上是个实体,这个实体的精神性还没有发挥出来。真正要把精神性发挥出来,就要走到对立面。对立统一的过程归根结蒂就是主体克服客体,和客体接触,用客体充实实体的精神性。充实后,原来的实体才真正变成了主体。所谓“实体就是主体”就是这个意思。所有精神性的东西都是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同外界、同对立面接触,发挥,忍受,然后再回过头来的圆圈式的过程,最终得到精神性的富有。只有这样,主体才越来越具有精神性。最高的“绝对”(爬梯子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最高的主体。黑格尔认为这个梯子是盘旋式的:第一步从主体到客体;第二步,小范围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第三步是大范围的主客再统一。这样经过不断地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统不断地盘旋上升,形成了一个大的螺旋式的圈,最终达到目的——“绝对”。

(19)、这种情况在这里表现成这样:由于当初作为对象而出现于意识之前的东西归结为关于这个对象的一种知识,并且由于自在变成了自在的一种为意识的存在,变成了一种新的对象,因而也就出现了一种新的、具有不同于以前的本质的意识形态。这种情况,就使意识形态的整个系列按照它们的必然性向前发展。不过,这种必然性,或者说,新对象的出现——新对象在意识的不知不觉中出现于意识面前——在我们看起来,仿佛是一种暗自发生于意识背后的东西。

(20)、但是黑格尔的重点在于,这个更高级的存在、或者说隐秘的存在如何在我们意识上展现,从上往下。

5、精神现象学在线阅读

(1)、《精神现象学》开篇就是胡说八道。黑格尔说,感性阶段,意识获知的是一个直接的印象,自以为最丰富,实则最贫乏,因为它对这个印象最终除了一个空洞的概念“这个”,什么都说不出。要描述这个印象,就要进入知觉阶段,区分对象的各种属性。他理解的这个感性就是他的逻辑学中的“纯有”概念,纯有等于纯无。但是,逻辑语言表达不出印象,不等于印象就不存在,就成为一个空虚的概念“这个”了。如果可以这样推理,我不认识他叫黑格尔,就可以证明黑格尔不存在了!感性的印象是审美的基础。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象征的语言向读者传递感性印象。如果感性印象只是概念“这个”,根本就不会有艺术了。

(2)、黑格尔举狄德罗笔下的拉摩的侄儿为这种意识的代表。拉摩的侄儿是个极端矛盾的典型,是法国大革命前法国资产阶级精神面貌的生动写照,真善美和假恶丑在他身上浑成一体,然而黑格尔用辩证法的眼光指出,“恶的坏的东西正是善良的优秀的东西”。接着“分裂的意识”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宗教的斗争。“启蒙运动”主张自由、平等。

(3)、对勘上卷1962年初版与1979年再版所作修订,以存译文历史原貌,便利研究之用

(4)、链接:https://pan.baidu.com/s/15R3VJcpy9jnCNU6_oAPWcQ提取码:uh9g  《精神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创作的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07年。 (1)

(5)、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

(6)、这是说,在黑格尔那里,“现实”这个概念,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概念(注:他讲的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如果不理解黑格尔所讲的含义,就会得出“凡存在的事物都是正当的”这样的结论。

(7)、把人作为主体,把外界作为客体的思维方式,在欧洲是经过中世纪觉醒,宗教神学思想统治结束以后才确立起来的。从笛卡尔开始,经过康德、谢林,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发展到黑格尔,他就把以上提到的思维方式系统化、完备化了。在黑格尔去世后的一段时间,西方哲学的发展,一方面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方面有马克思哲学以外的西方现当代哲学。而西方当代哲学对“主体和客体”的思维方式都是采取批判的态度。我所要介绍的《精神现象学》这本书也主要是讲古典哲学传统的思维方式。我们只有明白黑格尔的哲学,才有可能明白西方现当代哲学的进展,否则你就很难了解西方当代人们的思维方式。

(8)、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转折。第二国际和列宁斗争的焦点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目的究竟是把工人提高为资产阶级呢,还是把资产阶级提高为工人?按照第二国际的思维,工人是落后、野蛮的,要学习资产阶级的文化,把自己提高为资产阶级,然后去继承资产阶级的文明。列宁正确理解了马克思隐含的原意:工人比资产阶级干净,是资产阶级要向工人学习。毛继承了列宁的理解。毛和苏联斗争的焦点是:究竟是现实决定思想,还是思想改变现实?坚持这两次斗争中列宁和毛的立场,就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却不是必须继承的东西。列宁的物质客观存在论更是一种荒谬的反动学说,是作为政治家的列宁对哲学的误读,必须坚决抛弃。

(9)、《精神现象学》这本书所讲的内容是什么呢?按黑格尔的讲法,按照主体客体来考虑问题,人对客体的认识往往都是先认识个别的东西,然后再慢慢从个别的东西中抽取一个普遍的东西来形成一个概念。譬如说,我一开始看到桌子、椅子,这些都是有不同的颜色和形状。人具有这种认识,并且这种认识(我们常说的感性认识)是非常零碎的。你如没有认识到什么叫桌子,什么叫椅子,这是因为桌子、椅子的规律性和概念你没有把握住。当认识再进一步,我们认识到桌子或椅子一定有很多共同的特性。不管颜色是怎样的,形状是怎样的,我们都叫它桌子。这也就是说,我们抓住了桌子的普遍规律和概念。我们平常的认识都是这样,从零碎的感性认识开始,一步一步发展,最后抓住规律性和普遍性。

(10)、现在,我先来介绍一下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序言。这本书的序言在西方哲学界里一直被认为是经典名篇。它把黑格尔以后几十年整个思想发展的内容都包括在其中,所以,这个序言不仅仅是《精神现象学》这本书的序言,还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一个导论。我在这里就说说这个序言的基本思想,只要掌握了序言里的基本思想,也就能大概地了解到黑格尔哲学思想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11)、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于霍乱。他在柏林大学的讲稿死后被整理为《哲学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和《宗教哲学讲演录》。

(12)、黑格尔是从1805年开始撰写《精神现象学》的,完成于1806年,出版于1807年3月,是年37岁,这在当时来说,算是晚成的了。黑格尔写作《精神现象学》时正值耶拿大战,法军攻占耶拿,黑格尔被迫弃家出走,他把余稿藏进衣袋,躲在一个朋友家里,借着法军兵营的火光整理了余稿。当时黑格尔生活困难,全靠歌德接济。黑格尔就是在这样艰难环境下完成《精神现象学》的。正因此我们今天读《精神现象学》,可以发现,前面大半部分内容充实,分析详尽,较易理解;后面一小部分,特别是最后一章“绝对知识”,象是个比较详细的写作提纲,分析较少,显是匆忙之作,读来也就晦涩费解。

(13)、黑格尔的圆圈式思想在认识上给了我们很深刻的启发。人们的任何认识实际上都是圆圈式的,是从开端开始,经过远处的一个间接的东西(有正面,也有反面),又再回过头来认识,这样就会对原来的正面的东西了解得深刻了。还是举个例子,我们读一本书,这本书是第一次接触,开始时读导论,懂了一些,但是书里的深刻内容还没有体会出来,这只是开端。然后不妨先“间接”一下,走到它的另一面去,即把书后面的内容一页页地读;整个书读完后,再又回过头去读导论,这就经过了一个圆圈,最后就容易把这本书读懂了。所以,黑格尔认为深刻的认识都是由直接到间接,然后再回到直接,这样得到的东西当然是深刻的了。

(14)、张汝伦:黑格尔与启蒙——纪念《精神现象学》发表200周年

(15)、黑格尔的代表作,是他的《逻辑学》。如果要读黑格尔,就不如从《逻辑学》入手。

(16)、认为艺术从较低级(建筑、雕刻)到较高级(绘画、音乐与诗歌)的发展是精神逐步克服物质局限性而达到“主观性”的过程。

(17)、意识因而就发现,它从前以为是自在之物的那种东西实际上并不是自在的,或者说,它发现自在之物本来就仅只是对它[意识]而言的自在。当意识在它的对象上发现它的知识不符合于这个对象时,对象自身就保持不下去,换句话说,当尺度所考查的东西在考查中站立不住时,考查所使用的尺度自身也就改变;而考查不仅是对于知识的一种考查,而且也是对考查的尺度的一种考查。

(18)、关于进程的方式和必然性,我们暂时地一般地谈了这些,现在我们再来谈谈关于系统陈述的方法,可能也有些用处。这种陈述,既然被想象为科学对待现象知识的一种行动和对认识的实在的一种考察与审查,那么不先作一种假定,不先设立尺度以为根据,显然是无法进行的。因为审核考查就在于使用某种已被承认了的尺度,就在于产生被考查的东西与尺度之间的相等或不相等以决定其对与不对;因而一般地说,尺度,以及科学也一样,如果科学是尺度的话,在进行考查时是被当作本质或自在物而承认了的。但是在这里,科学刚才出现,所以无论是科学自身,或是任何其他的尺度,都还没证明其自己是本质或自在的东西;而没有这样的一种东西,审查就显然不可能进行。

(19)、162 法国高考,康德和黑格尔的信徒打了一架

(20)、读黑格尔,不仅要“提纲”,还需捋顺“网结”。什么是“网结”,就是黑格尔哲学中的概念。

(1)、意识在趋向于它的真实存在的过程中,将要达到一个地点,在这个地点上,它将摆脱它从外表上看起来的那个样子,从外表上看,它仿佛总跟外来的东西,即总跟为它〔意识〕而存在的和作为一个他物而存在的东西纠缠在一起;在这个地点上,现象即是本质;因而恰恰在这个地点上,对意识的陈述就等于是真正的精神科学;而最后,当意识把握了它自己的这个本质时,它自身就将标示着绝对知识的本性。

(2)、②黑格尔:《历史哲学》,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70页。

(3)、对勘上卷1962年初版与1979年再版所作修订,以存译文历史原貌,便利研究之用

(4)、黑格尔把毕生的精力用于创立一个包罗一切的哲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类思维第一次被看成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辩证过程。

(5)、“登山杖”是什么?就是著名学者的解读黑格尔的著作。

(6)、正如发展进程的序列一样,目标也是知识所必需确定的;目标就是知识不需要再超越它自己的那个地方,就是它找到了它自己的那个地方和概念符合于对象、对象符合于概念的那个地方。趋向这个目标的发展进程,因而也就是前进无已、不可遏止的,不以目标以前的任何过站而满足的。

(7)、生命的无限性——《精神现象学》中自我意识问题的解释

(8)、如果在这个比较中双方不相符合,那么意识就必须改变它的知识,以便使之符合于对象;但在知识的改变过程中,对象自身事实上也与之相应地发生变化;因为从本质上说现成存在着的知识本来是一种关于对象的知识:跟着知识的改变,对象也变成了另一个对象,因为它本质上是属于这个知识的。

(9)、例如,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阶段“欲望”就是指原始社会的思想意识。“主奴关系”是指奴隶制社会的意识。“苦恼的意识”是指封建中世纪的宗教意识。“高贵的意识”是指封建社会中被压迫阶级的意识。高贵与卑贱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就进到“分裂的意识”,“分裂的意识”是指反封建势力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黑格尔举狄德罗笔下的拉摩的侄儿为这种意识的代表。拉摩的侄儿是个极端矛盾的典型,是法国大革命前法国资产阶级精神面貌的生动写照,真善美和假恶丑在他身上浑成一体,然而黑格尔用辩证法的眼光指出,“恶的坏的东西正是善良的优秀的东西”。接着“分裂的意识”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宗教的斗争。“启蒙运动”主张自由、平等。黑格尔认为,这会导致“绝对自由与恐怖”,导致“最冷酷最平淡的死亡”。黑格尔褒扬“分裂的意识”,而贬损“启蒙运动”,这正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精神状态的理论表述:一方面要求摆脱封建社会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一方面又不能坚决革命,打碎旧世界。这就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他这位哲学“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没有完全脱去德国的庸人气味”(马克思语)。

(10)、他不是从历史发展的事实中概括出历史发展的逻辑,而是从抽象的逻辑中推演出一系列意识发展阶段,因此有些推演就很牵强附会,但这并不能抹去黑格尔这位辩证法大师的光辉。

(11)、大小逻辑,有啥区别吗?尽管看法不同,但其实没有根本区别。在1831年,就是黑格尔得了鼠疫去世的那年,他又重版了《大逻辑》中的第一卷《有论》。看来,似乎他自己更看重《大逻辑》。

(12)、黑格尔的哲学大致上是各种大圆圈套小圆圈,每一个圆圈都由正题、反题、合题三项合成,同时其中每一项又是更小的正题、反题、合题构成的圆圈,同时这个圆圈又是更大的圆圈中的一项。《精神现象学》中,“意识”是正题,把外部世界看成对象,“自我意识”是反题,把自我看成对象,“理性”是合题,对象同时是主客体。这三项合成的“主观精神”,又作为正题,和“客观精神”、“绝对精神”构成一个新的圆圈,或者说形成新的概念运动。这套玩意中充满各种牵强拼凑、胡思乱想。

(13)、在海德格尔的分析中,现象是一种本体结构,即“是其所是”、就其自身所是的那样来显现自身。如何理解这种现象与康德式现象(或者日常理解的现象)的区别呢?其根本对立在于,对于康德来说,我们只有在主客体对立的背景下,从主体出发才能设想一种认识活动,但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主客体的对立本身就是某种未经证实的虚假二元性,这种虚假二元性通过身体的物理性与感官的外在性得到了证实。然而如果我们分析意识的结构(为了避免这种虚假二元性,海德格尔实际上取消了意识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词汇而代之以一些更存在性的词汇,如我们通常称之为意识的东西他称之为此在dasein),那么我们就会在其中找到一些存在样式,在这些存在样式中主体紧密联系于世界并在其与世界的关系中具有一种直接性与统一性,而康德所认为的那个对象已经是在这些直接性中被反思所歪曲了的对象。所以对象并不在它被主体所直观的时候成为一种被修改的现象,而是在它被当作对象的过程中已经被反思误导式地造成这样的对象了。

(14)、辩证法应用于人类社会也是很可疑的。辩证法来自人的思维,人类社会以人的思维为主,可以应用辩证法。但是,辩证法中必然包含的那个人类社会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共产主义理论明白无误地阐述了那个“目的”。但是,人类真的有目的吗?因为生产力要提高自己,又受到生产关系的束缚,这种内在的矛盾导致了社会革命,而这个辩证法的过程最终导向生产力无限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个“目的”?这个理论中,过程和目的都是存在问题的。辩证法作为一种抽象思维,和所有抽象思维一样,把对象中别的属性去除,只保留主要属性,变成一个关于主要属性的概念。而对象实际上不是概念,是有着无数种属性的复杂事物,只按那个“主要属性”去认识它,超出一定范围明显会出问题。现在人类社会这个复杂事物在辩证法中被抽象出了“生产力”这个主要属性,人类社会的变化都被归结为“生产力”这个概念的运动过程,忽视了别的属性,这是肯定行不通的!而那个“目的”,何谓共产主义社会又是无法定义的,马克思始终无法下定义。生产力无限发达,这个“无限”按照黑格尔的理论,就是一种坏的无限,被辩证法本身否定的。物质上的无限既然被否决了,按照辩证法的要求,这个“目的”只能是一种和绝对精神相差无几的非物质的东西。“唯物主义辩证法”是一种在定义上就自相矛盾的东西。

(15)、④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人民出版社版第14页。

(16)、黑格尔把毕生的精力用于创立一个包罗一切的哲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类思维第一次被看成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辩证过程。黑格尔把他的哲学体系分成三个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在“逻辑学”中,理念(或精神)在自身范围内运动,从一个概念向另一个概念逐步升级,最后自我异化为自然界,进入“自然哲学”部分。在黑格尔看来,自然没有独立意义,只是精神发展的一个阶段,一个环节,自然是被动无力的,精神是主动积极的,它必然要摆脱自然的桎梏,扬弃自身的异化,重新回到自身,作为自在自为的理念而出现,这就是精神,于是理念进入第三阶段,即“精神哲学”阶段。在这一阶段,理念也要经过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主观精神异化出一个外在于自己的客观世界,这个客观世界不是物质的自然,而是精神、文化世界,即法律、道德、国家。随后精神又扬弃自身的异化,返回自身,这就是绝对精神,即艺术、宗教、哲学。在哲学阶段,精神认识到了世界就是精神的表现,也就是它自身的表现,这样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就达到了同一。黑格尔是个唯心主义哲学家,因此这个同一是客体向主体同存在向思维同一。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是对绝对精神发展的描述,从精神的低级阶段开始,按照“正--反--合三段式”(作者注:“正--反--合三段式”是黑格尔用来推演“绝对精神”发展的一套公式。“绝对精神”发展的第一阶段“逻辑”是正,第二阶段“自然”是反,第三阶段“精神”是合。“逻辑”中的第一段落“有”是正,第二段落“本质”是反,第三段落“概念”是合。“有论”中,“质”是正,“量”是反,“度”是合。黑格尔整个体系的各个大大小小部分都是按这套公式推演出来的),中间经过两次异化,两次扬弃,最后返回自身,成了一个“封闭的圆圈”。黑格尔把关于“绝对精神”的知识称作“绝对知识”,从最低意识到绝对知识要经过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精神现象学》就是对这一过程的描述。而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三个部分则是知识本身的内容,是绝对精神本身辩证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把《精神现象学》看作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导言、序幕。

(1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18)、“试看一看黑格尔的体系,我们必须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开始,《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的诞生地和秘密”③。

(19)、第六大阶段叫绝对知识。“绝对知识”就是用概念的形式去把握绝对,这是人类意识的最高阶段。前面的五大阶段都还没有把握到全体的概念。到了这个阶段,人类精神主体就和最高的全体(无所不包的整体)合而为一。这个阶段的人才是最完美、最完善的人。人通过哲学的概念去把握绝对,才会达到最完全的自由。这也是黑格尔哲学的最终目标。美国有一个新黑格尔主义者叫罗伊,他讲《精神现象学》讲到最后,到了绝对知识阶段,便认为人就是最完善的人了。他说,人在历史的各个阶段都是和一些各种不同的对立面作斗争,到最后,到达绝对时,这个人就像一个经过无数次战场的厮杀被弄得遍体鳞伤的战将,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

(20)、叶秀山:“否定”的意义——研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一点体会

(1)、黑格尔认为,这会导致“绝对自由与恐怖”,导致“最冷酷最平淡的死亡”。黑格尔褒扬“分裂的意识”,而贬损“启蒙运动”,这正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精神状态的理论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