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尊师重道的古人名言
1、关于尊师重道的古语
(1)、不久,梅兰芳到,主人高兴相迎,其余宾客也都蜂拥而上,一一同他握手。可梅兰芳知道齐白石也来赴宴,便四下环顾,寻找老师。忽然,他看到了冷落在一旁的白石老人,他就让开别人一只只伸过来的手,挤出人群向画家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师”,向他致意问安。
(2)、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东风”句点了时节,但
(3)、宋朝时,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着了。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4)、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人问他:你的老师又是谁呢?孔子说:“我不是生而知之者,是学而知之的人。”孔子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5)、说到教师的师德,人们马上会想到这样一些词儿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he
(6)、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
(7)、译文: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
(8)、生气。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
(9)、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10)、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来源)“教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11)、译文:国家想要振兴,必须尊敬教师,重视传授专长技术的师傅。。
(12)、啊!光荣的教师,辛勤的园丁!桃李芬芳是你的欢乐,默默奉献无私的心灵。啊!光荣的教师,辛勤的园丁!桃李芬芳是你的欢乐,默默奉献无私的心灵。
(13)、——《吕氏春秋劝学》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 劝学》学之经, 莫速乎好其人, 隆礼次之。
(14)、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吕氏春秋》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6)、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唐朝盛世。
(17)、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18)、(尊师重教一起来,文化传承更精彩。geyan123)
(19)、有一天,一位早年的先生来求见他。他看了看老师那衣衫褴褛的样子,就猜透了八九分,于是说道:“恩师光临寒舍,学生三生有幸,有失远迎,万望恕罪。不知身体可佳?精神可好?专程前来,又有何见教?”寒暄了一阵,才让座。先生看了看满屋生辉的装饰和学生那不冷不热的样子,也不敢坐,只好开门见山地说:“身体精神均佳,只是生活拮据……”
(20)、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佚名
2、尊师重道的古句
(1)、(师以质疑,友以折疑。师友者,学问之资也。)
(2)、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3)、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4)、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5)、音乐是万德胚胎的源泉。不为音乐所动的人,我必定把他比做木石。假使身充教师而不会唱歌,那简直没有为人师表的资格。马丁.路德
(6)、张良年轻时,曾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失败后,为躲避官府通缉,潜藏在下邳。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高兴。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张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过5天再早些见我。”说完就离去了。又过5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这下张良可点急了,又过了5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后,兵事将起。再过13年,你到济北,可以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说完飘扬而去。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望兵法书。张良特别高兴。后来,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真的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帮助汉高祖刘邦统一了全中国,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大汉王朝。
(7)、译文: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得可贵品质。
(8)、人喜欢习惯,因为造它的就是自己。萧伯纳以德感人,为人师表。
(9)、把完善的教育留给,就是最佳的遗产。——英国:司各特
(10)、平原郡有个青年叫礼震才,听说老师被判处了死刑,非常难过。连夜赴京师。走到半途,他让人用绳子把自己捆起来,托人把他送到洛阳监狱,坚决要求自己替老师受刑。监狱看守说:“古今中外还没见过这种事,我们不敢作主。”这样他就给皇帝上书,要求替师受刑。他的奏稿这样写道:“我的老师欧阳歙是学界宗师,世传八代博士。他的儿子年纪尚小,尚不能继承欧阳博士的学业。博士死后,《欧阳尚书》将失传。如果这样,陛下岂不是背上了杀戮贤臣的罪名,而学界从此也将失去最好的导师。这将是学臣无法弥补的损失。我恳请陛下能允许我顶替欧阳老师的死罪……”
(11)、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12)、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经:途经.好其人:爱戴教授自己的人,虚心向他们求教。隆礼:尊崇礼义)——《荀子.劝学》
(13)、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清王卓《今世说》
(14)、解释:本指为师之道,在于尊重人性,严谨为学,即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后改变其意思,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15)、宋朝时,岳武穆王的老师周同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当周同死了之后,每到初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16)、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17)、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18)、您的思想,您的话语,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又显得那么神奇――呵,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曾激起过多少美妙的涟漪!
(19)、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20)、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3、写尊师重道的古人名言警句
(1)、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
(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
(3)、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吕氏春秋》卷四《尊师》
(4)、译文:国家要兴旺发达,必须发自内心地尊师重道。
(5)、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怎么办呢?在封建社会里面,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后,其它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老师。
(6)、(没有高尚的老师,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和文明。)
(7)、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8)、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
(9)、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
(10)、《教师礼赞》你是红烛燃烧着亮丽的生命,奉献几多血和汗,不求青史留英名,你用真情传播着智慧的火种。就象那春蚕献出一生的忠诚,就象那冬梅吟唱着早春的歌声。
(11)、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顾为师。
(12)、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入于恶;恶者勤而教之,则可至于善。——宋朝:欧阳修
(13)、在关上他叮嘱守关士卒:“数日之内将有大圣人路经此关,汝等见有形貌脱俗之人要立即禀报。”同时派人洒扫道路,夹道焚香,以迎圣人。
(14)、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唐〕韩愈《师说》
(15)、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16)、谢谢您的关注;关注后您每天都会收到精彩文章的,完全是免费订阅的!
(17)、赞美老师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18)、有一次,荀淑来到慎阳县,遇到一个14岁的少年,粗布短衫,但气度不凡,两目炯炯有神。一见面,荀淑就非常喜欢这个少年。两人攀谈起来,很是投机。这个少年谈起学问来,滔滔不绝,很有见地,就是当地一流学者,也望尘莫及。两个人足足谈了一整夜也没谈完。荀淑把多年积存在心里的疑难问题,向少年请教。少年有问必答,讲得头头是道,使荀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佩服得五体投地。
(19)、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又令礼部尚书王珪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李泰的老师,一天,有人反映说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听了十分生气,当着王珪的面批评魏王,说:“你以后每见到王珪,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松懈。”从此,魏王李泰看见老师,总是好好拜迎,听课时也十分认真。
(20)、译文:不向老师学习,这等于开始渐渐地放弃对学问的追求。
4、写尊师重道的古文
(1)、自己对待自己与对待别人是有区别的。对待自己,不嫌其标准高(严格要求);对待别人,则不可以自以为是,高高凌驾于别人之上。
(2)、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3)、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4)、张良更吃惊了,盯着老人离开的背影。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不错,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却迟到,怎么回事啊?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又过了五天,公鸡一打鸣,张良就出发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又迟到,怎么回事啊?五天后再早点来。”又过了五天,张良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过了一会,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
(5)、孔子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一生桃李满天下,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他对学生言传身教,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他的学生们衷心地尊敬老师,以对父亲之礼对待孔子,视师志为己志,实践和传播道义,把行义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如颜回“安贫乐道”、修身和严格遵守礼仪,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做;宓子贱“鸣琴而治”,以礼乐之道施政,使百姓安居乐业,德入民心;子夏整理书籍,从事教育,善化民众。
(6)、东汉时期知名学者魏昭,他听说南阳的郭林宗德行高远,于是想拜郭林宗为师。
(7)、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8)、各府、州、县学的学生见本学老师,其礼节与国子监学生见国子师同(《士庶备览》卷一)。
(9)、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10)、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毛泽东
(1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朝·韩愈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3)、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14)、中国有悠久的尊师重道的传统,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
(15)、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16)、后来,魏昭到京城洛阳任官,毅然决定拜远在南阳的郭林宗为师,并派奴婢侍奉老师。
(17)、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苏霍姆林斯基
(18)、(公平评选,请先剔除抄袭套改的***小人。)
(19)、(师之传道解惑,民之尊师重教,国之兴旺发达。)
(20)、?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5、尊师重道的名言诗句
(1)、魏文侯当了国君以后,四处寻访人才。他听说有一位叫段干木的马匹交易经纪人,很有才干,就是不喜欢做官。他想,让贤能之人埋没在民间,不能发挥作用,太可惜啊!于是,魏文侯下决心请他出来,帮助治理国家。一天,魏文侯带领随从驱车直奔段干木的住所。一到巷口,文侯就下了车,并屏退左右随从,毕恭毕敬地来到段干木家的门前。他轻轻地扣动门环,有礼貌地请家人进去禀告一声,说文侯求见。没想到,段干木一听说是文侯要见自己,越墙逃跑了。魏文侯遭到冷遇,非但没对段干木产生反感,反倒对他增添了几分敬意。以后,他又几次上门拜访段干木,家人总说他不在。等段干木家人关了院门,他就向着小院深深鞠一个躬。
(2)、其道维何?约言之有四戒四宜:一戒晏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纪晓岚家书》
(3)、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4)、他有一次在演出京剧《杀惜》时,在众多喝彩叫好声中,他听到有个老年观众说“不好”。梅兰芳来不及卸装更衣就用专车把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对老人说:“说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师。先生说我不好,必有高见,定请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
(5)、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6)、老师所以受到特别的尊重,是基于古人有这样一种观念。即老师对于一个人赖以安身立命和处世的“才”、“德”,有重要的造就培育之功。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除了受家庭父母的教养外,还要靠老师的教导和栽培,是老师教给学业、技能及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使自己终身受益。所以古人说:“人之常尊,曰君、曰父、曰师、三者而已……君之于臣,父之于子,力有所不及处,赖师之教尔,故师之德配君、父。”(《古今图书集成·交谊典·师友部》)把老师的恩德比之于父亲。因而老师不但有“恩师”之称、而且被弟子称为“师父”,老师的妻子也被称为”师母”。古代还有诸如“德业之师,以父道事之”、“师徒如父子”等敬师、反映师生特殊关系的名言。《吕氏春秋·劝学》还说:对老师“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所以尊师也。在师生共同生活的学校里,学生要像对家长那样侍奉老师的起居饮食,《管子》卷十九《弟子职》对此说得更具体:“先生将食,弟子馔馈。摄衽盥漱,跪坐而馈。”意思是说学生为老师准备好饭盒,伺候洗漱,然后恭敬地将食物给老师送上去。“死则敬祭”,是说老师去世后,弟子们要像对死去的父母那样祭祀。古代,为老师守孝者大有人在。
(7)、?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8)、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毛泽东
(9)、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苏霍姆林斯基
(10)、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值得效法的人。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11)、儒家经典《白虎通义》特别强调: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老师被列入与君、父共同受特殊尊敬的行列。
(12)、“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13)、解释: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自己的教育事业。
(14)、为了不惊动老师桓荣,每当马车临近桓荣家时,明帝都下令停车,然后下车步行进入老师家的小巷。桓荣得知皇帝驾到,便赶紧整理好衣帽,到门外恭候,以行君臣之大礼,但汉明帝每次都非常恭敬地请老师免礼。然后亲自搀扶老师进入府中,让老师上座,并叫大臣们在桓荣面前摆设案几,让文武百官站在桓荣面前,以表对老师的尊敬与关心,然后自己则像小学生一样捧着经书,全神贯注地听桓荣老师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