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为什么不提倡王阳明心学
1、王阳明心学核心是什么
(1)、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裏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2)、人的身体本身存在两个我,一个良知的我,一个自私的我。如果你不知道有这两个我,这就叫你的“觉知”不在,就是你觉知不到这个时刻究竟是欲望的我还是良知的我,这就丢失了。这在佛教里就叫“无明”。就是你不知道了,不是无明是什么?无明的状态就是你不知道你是谁。你知不知道王阳明讲的格物致知那个意思?知道也没有用。因为你对现在认不出来是物欲的我还是良知的我。这就叫没有觉知,也叫没有良知。
(3)、插画|QuintBuchholz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
(4)、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
(5)、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
(6)、王阳明精通儒释道三家,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在学问和事功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学问上,他上追陆九渊,认为陆学才是儒家的真传,形成“陆王哲学”,也称“阳明心学”;事功上,他带兵剿灭南赣盗贼,平定宁王叛乱。
(7)、“忿怒之类的偏颇情绪,人心之中怎么会没有呢?只是不应当有而已。平常人在动怒时,控制不住感情,便会怒得过了度,就不是廓然大公的本体了。” ——王阳明
(8)、各位可以体会一下其中的道理。如果本文对您有启发,可以分享给您亲近的人,让对方也能体会哲学魅力,活得更加通透。
(9)、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
(10)、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11)、三个纲领,加上八个条目,强调的是修己,是自我修养,自我修养完善之后,才能治人,所以,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12)、一定记得不要在平常积压自己的情绪,怒火往往就是从生活的点滴中积累下来的,所以一旦有坏情绪时,必须及时沟通,千万别憋在心里。
(13)、人们常说“相由心生”,你的心中有什么,那么你就会看到什么,从而也就会表现出来了。
(14)、译: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来。
(15)、王阳明学说的重点是“心外无理”,“心即是理”,他认为程朱学派所主张的心、理二分是错的,宣称:“吾心即物理,初无假于外也。”朱子理学主张“理”是一种外在的权威,王阳明弥补其不足,主张将外在“理”移向内心,外在的权威变为内心的信仰。他也反对朱熹先格物后穷理的步骤,认为先知而后行,就会终身不行,也就终身不知,所以他提倡“知行合一”,认为“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凡是不行的,“不足谓之知”,他的思想境界在当时可以说是一大突破。
(16)、在致良知的基础上,王阳明还提出了一系列道德修养恶方法,比如克己省察,比如静坐,比如万事要在事情上磨练和自信立志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心擦得更亮,不让自己的良知被私人的欲望所污染所遮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良知。
(17)、人生启迪:欲成事业,就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潜心静气,才能深入“人迹罕至”的境地,获得豁达通透的智慧和事业。如果过于浮躁、急功近利,就可能适得其反、劳而无功。熬不过等待的人,熬不到幸福;经不起挫折的人,长不成傲骨。
(18)、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19)、——根据9月1日孙老师在香庐书院第68期禅七起七讲课节选,未经老师审阅,仅供参考。
(20)、关于这个题目王守仁讲得最多,他还举很多例子,用了不少比喻。例如他的学生薛侃在给花锄草时,曾向他提出这样的问题说:天地间为什么“善”这样难培,“恶”这样难去?薛侃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其实是将伦理的善恶问题转移到与此不相关的花草身上。王守仁回答:这样的善恶,都是由你心中的好恶所生。天地生花草,与生其它万物一样,都没有善恶之分,你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你欲锄草,就以草为恶了。
2、王阳明十六字心传
(1)、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2)、每年限量3000瓶,谨赠为中国改革开放做出杰出贡献的院士专家……
(3)、而且呢,但凡心性之学都很忌讳总是推而广之。因为心性之学光是理论上要研究搞懂,就必须有点文化的人,一般老百姓很难理解也不会有兴趣去搞。
(4)、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5)、生活即修行,这和佛学里的“定慧等一”,有异曲同工之妙。
(6)、我说:照你这样一说确实也有点道理,但是我不同意,我觉得人人都有学习王阳明的权利。他说:好东西随便拿出来泛滥,是会被别人用坏的,因为不会用的人或者说不想好好用他的人太多了。真正想用他或者说与他有缘的,他自己会去找他。真跟他有缘,真正能跟王阳明心学有缘的人,他自己修到了一定的时候,可能就拿起书本来看那么一两句就明白了。这个时候他就能跟王阳明灵魂合一隔着时空对上话了。
(7)、王阳明懂军事,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儒家?道家?军事?这不是过往圣人:孔子、老子、鬼谷子的成就吗?
(8)、又如,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
(9)、大行其道的应该是在明面上很简单能够理解并且容易操作执行。男女老少,贫富、文化高,文化低,各种层次的人都能理解的东西,才能大行其道。
(10)、“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11)、人生启迪:人之为人,须有情、动情、重情。《周易》中说:方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是什么样的人,便能感应到什么样的人,乃至什么样的处境和人生。比如交朋友,你是有情人,才可能交到真情义的朋友。譬如男女之爱,须是你有情,人家才可能对你有情。推而广之,万事莫不如此。莫作无情人,天佑有情人。做有情人,才能得有情人生。
(12)、人生启迪: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骄傲自满。心中若装满了骄傲,便很难听取忠告,吸取经验教训,长此以往只会固步自封、止步不前。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飘飘然,摆不正位置、找不准人生支点,驾驭不好生命之舟。怎样自明?就需要做好对自己的省察,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王阳明说,就算笨拙的人,如果能做好省察,那么愚蠢也会变成聪明,柔弱也会变成刚强。人贵有自知之明。
(13)、一旦动气,毁掉的是自己的思考能力,不仅于事无补,还会把事情越搞越糟。
(14)、《大学》一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5)、必须有勇气,用功久了,自会有勇。因此孟子说“是集义所生者”。容易取胜,就是大贤人。
(16)、王阳明在说什么?为什么被奉为圣人?这是大家读王阳明需要思考的问题。
(17)、朱载坖: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18)、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
(19)、译: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20)、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3、现在为什么不提倡王阳明心学正月不理发
(1)、俩人一起出去打仗,管仲每次冲锋在后,逃跑在前,别人就说,管仲贪生怕死。鲍叔牙就替管仲辩解,说他要赡养老母,不能把命丢在战场上。
(2)、或者当我们正发怒时,应暂停一切的沟通,迅速撤离现场,待自己情绪稳定之后再作打算。
(3)、人生启迪:“谦谦如玉”与“铮铮若铁”,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君子人格的两种特质。当今之世,纷繁复杂,在不同的时候需要运用不同的品质。我们应当学习王阳明,讲究方圆之道,既养铮铮铁骨的一身正气,处世有底线,为人讲原则;又取谦谦如玉的圆融为人,包容四方。如此,才能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间游刃有余。
(4)、法家:其以"富国强兵,法制治国"的思想为核心,以"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如执行准则 ,其思想影响到我国几千年的执政。代表人物主要有管仲、商殃、韩非子。
(5)、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
(6)、杂草是有害的,必定要清理干净,但若是偶尔没能清除干净的话,也不要去在意它,越是在意心里就会越乱,一味地盯着那块未除的杂草,那么你心中便满是杂念,无法静下来了。
(7)、王阳明心学主张人欲与天理,不再如朱熹所认为的那样对立,因此是可以被正面接受的。
(8)、老子说:“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9)、第王阳明的心学所追求的“致良知”学说在当代仍是有一定的意义的,王阳明的“心学四句”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显然,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心之本体,本心乃天理,本是无善无恶的,心动了,便会有善有恶,于是,私心物欲便会对心进行遮蔽,而能知善去恶便是“致良知”,而格物致知,也就是要去恶存善,回归本心,进入天理境界,这便是知的本体,认知也好,学问也罢,学习修养终究是为了为善去恶,依良知而行动,这即是打通了“心”与“理”的关系,也是让“知”与“行”合一了。
(10)、◎ 第今天我们理解王阳明心学,一定不能把它看作是心理学。
(11)、夫志于为利,虽欲其政之善,不可得也。志于行道,虽欲其政之不善,亦不可得也。
(12)、我听他说完,有点气,我说:你这人思想很偏激,现在咱们很多人的文化追求高了很多,对王阳明对很多灵魂之学对咱们国学传统精髓,都有了追求,这是好事,难道你希望大家都只是赚钱打游戏吗?即使不懂,又怎么样?还不能学吗,谁不是从不懂到懂呢?
(13)、香庐书院第68期禅七在美丽的香山如期举行。赏山景,品禅茶,行走坐卧,灵性而歌,听明师启迪智慧,望天边云卷云舒。
(14)、这种时候,我们的知行合不再单纯的是“想法”和“行为”保持一致,而是“想法”和“行为”都可以被归类为“心”的“念头”的结果。近乎到了“一念不善,便是行恶”,便是“本心被蒙蔽”的体现。
(15)、 | 解读「大千世界」、「裟婆世界」、解读「轮回」、「末法」 |
(16)、因为是官方考试的规范,引发很多流弊,儒生只求形式上的训练、记诵,只求考试成功获取功名,而忘了儒学的本义是自我修养,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成圣。
(17)、译: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这样就不会过分的责备别人,而对自己要求严格。
(18)、王阳明一生的历程,自称为:“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他的一生遭际坎坷,颇具传奇色彩,童年的王阳明“贵人语迟”,六岁才能开口说话,长大后从政,因为上书直谏,受到宦官刘瑾的迫害,被廷仗并贬谪到贵州的龙场驿,正是在龙场驿的三年困顿生涯,使他创建了自己学说的基础。后来平定宁王叛乱,又受到朝中权贵的排挤,不得不退回绍兴老家讲学。
(19)、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之心。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哪来好名的功夫?
(20)、人生启迪: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这个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决定了他日后的高度。所以,人不应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而应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装上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看待世间。
4、王阳明对女人的态度
(1)、阳明之学被领导人所提倡是有道理的,为什么?这是中国文化真正的心法,儒释道合在一起的心法。心学被叫着“以禅入儒”。那么王阳明看似是儒家的人物,实际上他的整个承当和他整个延续的是禅宗的东西。比如他开悟,就是他在龙场参禅“格物致知”而开悟的,那么就和禅宗的“参公案”和“参话头”是一个意思。这边参的“格物致知”,那边参的是“狗子有无佛性?无!”等等,参的不一样而已。但按照禅宗的讲法,那都叫话头。参的一个问题,我们叫话头,参一个终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