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两弹一星是什么
1、邓稼先两弹一星是哪两弹一星
(1)、他们中的许多人,如钱学森、郭永怀等都在国外学有所成,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但为了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
(2)、太平洋比基尼环礁上空升起蘑菇云 图/视觉中国
(3)、但我们所说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中的“两弹”指的是 原子弹和氢弹
(4)、从第100次到第200次,只用了短短的7年。
(5)、是他们,在新中国最困难的时候,不仅创造了“两弹一星”的科学奇迹,还创造了激励后人的“两弹一星”精神。
(6)、惠钟锡、高深、韩云梯三人是主控站实施起爆的主要人员。在倒计时10秒钟以内,如果装置出现异常,惠钟锡和高深就得立即示意韩云梯按“刹车”按钮,全场叫停。
(7)、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8)、11月21日上午,“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举行。
(9)、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10)、从北京大学毕业后,于敏被被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11)、将诸葛亮《出师表》背诵到底。那一刻,在座者无不泪目。
(12)、钱学森(1911-20031)火箭、导弹、卫星
(13)、时政新闻眼|习近平:共同驾驶世界经济大船驶向更加美好的彼岸
(14)、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15)、在现场,一位程老浙大校友的回忆,再次把我们带回了共和国的砥砺岁月:
(16)、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毅然回国。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d。
(17)、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
(18)、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因手术时大出血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19)、邓稼先妻子许鹿希回忆说:那一天他回来比较晚,他说我要调动工作了。
(20)、今天,景海鹏、陈冬两位航天员出征太空,让我们祝福他们!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刘旺、刘洋、张晓光、王亚平,以及无数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青春热血的航天人。
2、邓稼先两弹一星的故事简介
(1)、“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两弹”是指原子弹和氢弹。两弹元勋,指为核弹、导弹的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主要人物有邓稼先、钱三强、赵九章、钱学森、孙家栋等人。
(2)、当有人问起他的人生选择时,钱学森的回答是:“我为什么要选择中国?我的回答是因为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共产主义的理想,还因为我热爱我的祖国。”“我只努力做一个合格的中国共产dd员而已,尚不知是否真够格。也因为这个缘故,我做一点事也是应该的。”
(3)、这是智慧与劳动碰撞点亮的火花,照亮整个人类梦想的长河,成就我们梦想的荣光。
(4)、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于别人送来的“氢弹之父”称呼,于敏并不接受。
(5)、“在程老家的书房里有一整面墙的书柜,简朴整洁。程先生自己毛笔书写的“顺应自然坚持活动心情平和快乐人生”贴在书柜上。一块独立支架的黑板上,还留着一些公式演算的字迹。黑板边放着一叠叠手写标签的录音卡带,家人介绍说,那是程先生当年在大漠深处做研究时,从电台录下来的古典音乐。”
(6)、少年于敏有一个执着的信念:在那个内乱外侮的国土上,尽管自己不能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驰骋沙场,但他相信,总会有诸葛亮、岳飞式的盖世英雄出现,能够荡寇平虏,重振河山。
(7)、郭永怀(1904-1912)原子弹、氢弹、导弹
(8)、对于中国而言,两弹一星是在非常艰苦、没有外援的环境下所开发出来的成果。
(9)、我们熟知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在接受了秘密研制原子弹的任务后,离开了家,离开了孩子,隐姓埋名28年。
(10)、“两弹元勋”邓稼先曾说过,核武器事业是成千上万人的努力才取得成功的。
(11)、“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有赖于d中央的英明决策和各方面的有力支持,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的生动体现。但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优势和条件,都要通过参与这一事业的所有人员特别是他们中的功臣来实现。“两弹一星”功臣们的作用极其重要,功臣们的业绩彪炳史册,功臣们的精神光耀千古,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要学习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国外学有所成,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几十年中,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中华民族不欺侮别人,也绝不受别人欺侮”,是他们的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是他们创造、开拓的动力,也是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
(12)、邓稼先的老师王淦昌亦如此。1960年,53岁接受国家秘密任务,改名为王京,隐姓埋名28年。一年除夕夜,他与邓稼先在帐篷里相互敬酒,邓稼先对他说:“叫了王京同志几十年,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言毕,两个人抱头痛哭。
(13)、"两弹一星”精神,当成政治语汇可以用在科技发展、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等领域上,例如“用两弹一星精神开发信息产业”等。
(14)、我们要学习“两弹一星”功臣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
(15)、一次实验中,他不幸受到核辐射,身患癌症。在与妻子团聚后仅一年,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在北京逝世,终年62岁。
(16)、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17)、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18)、我们要学习功臣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就是这样,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两弹一星”的惊人伟绩。
(19)、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授予23人,主要授予三个方面的人员,航空航天、核武开发、国防科技中有重特大贡献的人。
(20)、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也在多个场合表达过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理念:“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民人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成风气。”“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
3、邓稼先“两弹一星”资料
(1)、截至2012年12月,健在的两弹一星元勋有7人:程开甲、王希季、于敏、孙家栋、任新民、陈能宽。
(2)、那段时间,他的夫人孙玉芹甚至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工作,二十多年后才恍然,“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
(3)、任新民(195-2012)火箭、导弹、卫星
(4)、原公浦的工作是加工原子弹的核心部件——铀球,它相当于原子弹的心脏,误差不超过一根头发丝的几分之一。为了能让铀球的加工不出任何闪失,原公浦加工出的模拟部件堆满了库房,每天十几个小时的高强度练习,让他的技术炉火纯青。
(5)、王淦昌(19028-1910)原子弹、氢弹
(6)、我们要学习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国外学有所成,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为了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
(7)、“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他说。
(8)、又过了两年零八个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9)、授勋后过世(12人):钱学森、吴自良、陈芳允、杨嘉墀、彭桓武、朱光亚、黄纬禄、王大珩、屠守锷、陈能宽、任新民、程开甲。
(10)、两弹一星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之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11)、“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合称核弹;另一弹是导弹;“一星”是人造地球卫星。
(12)、邓稼先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13)、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14)、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制造出自己的汽车、飞机,部队使用的主要还是苏式装备,尖端武器的研制更是一张白纸。拥有自己的尖端武器,成为当时最迫切的需求。
(15)、而“两弹一星”精神象征了中华民族自力更生、在社会主义之下集中力量从事科学开发研究,并创造“科技奇迹”的态度与过程,组合的元素则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科学精神”,并可以衍生至“科技创新”“知识经济”等领域。
(16)、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和发扬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17)、导弹(guidedmissile)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控制其飞行弹道,将战斗部导向并摧毁目标的武器。属于精确制导武器。具有射程远、速度快、精度高、威力大等特点。
(18)、在随后的一次住院检查中,邓稼先身体各项指标均不正常。
(19)、创造性劳动就是人脱离动物的根本力量。正是不断增长的创造性劳动,才构成了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核心内容,才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呈现色彩斑斓。
(20)、但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优势和条件,都要通过参与这一事业的所有人员特别是他们中的功臣来实现。“两弹一星”功臣们的作用极其重要,功臣们的业绩彪炳史册,功臣们的精神光耀千古,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邓稼先两弹一星是什么时候
(1)、钱学森生前接受采访时说:陈赓大将问我,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我那个时正憋着一肚子气呢,中国人怎么不行啊?所以就回答很干脆,我说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陈赓大将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说好极了,就要你这句话。
(2)、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d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3)、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4)、进医院必有“重病”出医院必花“重金”“黑诊所”套路深!
(5)、钱三强当时找邓稼先参加原子弹研制时,告诉他“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
(6)、面对前苏联专家留下的大量不完整数据,除了三台手摇计算机,技术人员只能依靠几百个算盘高手一遍遍手工核算。
(7)、几十年中,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以其惊人的智慧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着人间奇迹。“中华民族不欺侮别人,也绝不受别人欺侮”,是他们的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是他们创造、开拓的动力,也是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
(8)、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9月10日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名单。2019年12月18日,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
(9)、赵九章(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浙江吴兴人,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中国著名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东方红1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中国现代地球物理科学的开拓者。
(10)、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d中央领导集体。
(11)、他们中的许多人,如钱学森、郭永怀等都在国外学有所成,拥有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但为了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冲破重重障碍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国。
(12)、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技术人员的每个操作步骤、每个动作都是反复演练,甚至拧螺丝钉应该拧上几圈都要烂熟于心,安插雷管、引爆的环节就更不必提了。
(13)、时间如此神奇——是什么在延伸我们的双手?是什么在扩展我们的视野?是什么在缩短我们的离距?是什么让人类变得更加强大?
(14)、今天,一场“技能风暴”即将震撼呈现!看完惊呼:高手在民间...
(15)、中国的这条“黄金带”,习主席亲自考察,指明发展路向
(16)、邓稼先临终前留下的话是:“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17)、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18)、其中,当时已经不在人世的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被追授了这枚奖章。在世的有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
(19)、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科技产业几乎一片空白,一无设备,二无人才,三无资金,所有的项目都从零开始。
(20)、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研制出原子弹的国家,这绝对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当时的中国在军工上,很多方面赶不上西方,技术和人才都非常匮乏,但是却能够排在众多西方国家前面率先成功试爆原子弹,这背后离不开的是那些辛苦钻研的科学家们。
5、邓稼先两弹一勋
(1)、在这里,所有的厂房都有重兵把守,通行只靠证件,所有的人都不用真实姓名,只用代号。
(2)、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于敏、孙家栋等我们所熟知的科学家,以及原公浦等一大批默默无闻的劳动者,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刻苦钻研,使新中国在世界上爆发出一次次振聋发聩的巨响,使中华民族的信心一次次升腾。
(3)、△谢光选(195-2022),江西南昌人,中国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专家和主要开创者之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
(4)、他们才华卓越。他们中有“无论在哪里都可抵五个师兵力”的空气动力学家,有让老师赞叹“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的物理奇才。他们无私崇高,为了研制“两弹一星”,许多人扎根大漠,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连家人都不了解他们具体从事的工作,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自力更生,从新中国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以超常的毅力和投入向世界宣告:“别人已经做到的事,我们要做到;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我们也一定要做到。”
(5)、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6)、但是还有一种不同的说法,称钱学森为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可能是因为如此,所以人们也会把钱学森称为两弹一星之父。
(7)、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诸多“精神”及政治语汇中的一个,象征了在欠缺良好环境下,从事科学技术开发研究的精神,也是科教兴国政策的开端。
(8)、你的英语还给老师了吗?他一张嘴一落笔,你就输了
(9)、在一次核弹摔碎的事故,邓稼先坚持要亲自到里面去查看情况,甚至翻看了碎片,谁都拉不住。出来后,邓稼先后表情还挺轻松,第一句话是:“没事了”。
(10)、“两弹一星元勋”航天科技集团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计算室里,它那个组织非常严密,16个人对16个人,就是32个人平行地往前算这个数,一条弹道需要往前算,那个时候大家白天晚上,24小时三班倒这么连续算,需要算两个月到三个月,一条弹道才能算出来。”
(11)、于敏也想过离开,但“估计自己走不了”。他知道,第一代热核武器虽然解决了有无问题,但性能还需提高,必须发展第二代核武器。于是,他留了下来,突破第二代核武器技术和中子弹技术。
(12)、美国加州史上最具破坏性的火灾!已致74人死亡超千人失联
(13)、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
(14)、来源:中国新闻网(cns2012),综合光明日报、央视新闻、北京日报等
(15)、1923年冬与南京高师同学合影赵忠尧(中)
(16)、当时我国对于原子弹还是一知半解,苏联撤走之后根本就不知道如何继续下去。就在原子弹研制进程一筹莫展的时候,我国有一批科学家勇敢的站了出来,继续未完成的原子弹研究,这其中就包括邓稼先。
(17)、在她笔记的扉页里,有一张已经发黄的字条,上面写道:“在无论任何条件下,坚决完成d交给我的任何任务,在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18)、新一轮病毒来袭,亲吻孩子可传播?医生:不必“亲吻恐慌”
(19)、嘀一声,1000元没了!银行卡上有这几个字的要注意
(20)、他的一生保持着谦逊。于家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但最后,淡泊宁静的于敏,也为自己“赢得身前身后名”。
(1)、从第1次到第100次发射,我们国家用了37年;
(2)、两弹就是原子弹和导弹,氢弹和原子弹的原理是一致的,都是原子核的内部的能量释放,不过原子弹是用重原子,而氢弹就是用的氢原子,一个是重原子核的((裂变)),一个是轻原子核的((聚变)),热核反应,也可以释放大量能量。但不管怎么样,都是爱因斯坦那个公式管着的,所以,实际上氢弹也是原子弹,确切的说来氢弹也好、原子弹也好,叫核弹最合理。
(3)、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和英国之后,第四个掌握氢弹原理和制造技术的国家。
(4)、邓稼先告诉他:“奖金20元,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这还是最高级别的奖励。当年,发给整个“两弹”研究团队的奖金总额是1万元,奖金按照10元、5元、3元等级下发。
(5)、“我当时全身的衣服都湿透了,人一下子就感觉什么都不知道了,眼前发黑,但是就在一瞬间,我马上就镇静过来,顾不得当时核辐射对人的剂量,所以我把眼镜也拿掉,赶快去抱这个产品看看,拿起来以后离我很近很近,大概就十来厘米,我看这个产品没有碰坏,所以心里就踏实了。”
(6)、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d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 吴自良、陈芳允、 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 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上排名按姓氏笔画为序)。
(7)、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吴自良、陈芳允、杨嘉墀、彭桓武、钱学森、朱光亚、王大珩、黄纬禄、屠守锷、陈能宽、程开甲、王希季、于敏、孙家栋、任新民、周光召,这23位两弹一星元勋的名字,我们应当永远铭记!
(8)、女科学家王承书,提出适用于多原子气体的推广的玻尔兹曼方程,即“WCV”方程。从研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起,隐姓埋名30多年一直到去世。
(9)、建筑学家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
(10)、赵九章对大气科学、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倡导和开拓中国地球科学数学物理化和新技术化的先驱。在气团分析、信风带热力学、大气长波斜压不稳定、大气准定常活动中心、有关带电粒子和外层空间磁场的物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奠基性的。
(11)、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2019年12月18日,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
(12)、1999年9月18日,在中央表彰的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中,有19人是中国共产dd员。他们中有的人已经不在人世了。邓稼先就是其中的一个。
(13)、他们是创造历史的一代人。1964年10月16日,大漠深处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两弹一星”的宏伟事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邓小平同志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14)、这个“没事了“的意思是说,经过他到场观看,发现弹体破裂程度不严重,大部分核材料没泄露,不会对周边地区造成污染,不会对下风地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可他自己身体这次却承受了远超人类能承受的辐射计量。
(15)、于敏性喜安静,喜欢读唐诗宋词和历史演义。他崇拜诸葛亮运筹帷幄、决战千里之外的智慧,向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倾慕岳飞和杨家将的精忠报国以及文天祥的威武不屈和凛然正气。
(16)、从那一天起,邓稼先在飞沙走石的戈壁滩核试验场,整整度过了8年的单身汉生活。在中国一共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邓稼先参加过32次,其中有15次都由他亲自现场指挥。
(17)、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人造卫星发射数量约占航天器发射总数的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