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最有名的诗句是哪一句
1、龚自珍最出名的诗句是哪一句
(1)、05北宋《结莲社集》&南宋《宋书》,周小英题跋
(2)、作者借题发挥,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材多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作者解放人材,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3)、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白居易《长恨歌》
(4)、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
(5)、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邵瑞彭《蝶恋花》
(6)、沿着50号向内走,里面有几排住房,看上去像一个胡同两边的不同院落,而非一户人家所住,院中曲折蜿蜒,住着不下几十户人家。从一些房屋的结构看,仍然是原建筑构建,有些房屋很小,但门口还种着一些绿植,透着房主对生活的喜爱,在院落里转了十几分钟,没遇到一个住户,只好向外走,在路上碰到两位妇女搀扶着一位老大爷慢慢地向院内走来,我上前打问:这是不是龚自珍的旧居?老大爷还没张口,其中一位搀扶的妇女说:“就是这里。”并且站在那里向我讲述着院落的变迁过程,我惊异于她对龚自珍的熟悉,并改变了一些我认为妇女不关心历史的偏见。
(7)、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8)、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陈端生《寄外》
(9)、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在这远离京城的天涯一角,一起握手相谈的,全都是一些擅于写作的文人呢!作者描写自己浪迹关山,心底原有的多少凄苦悲凉,全都在文人诗友的论文谈艺与饮酒欢笑中,给忘得一干二净了。
(10)、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11)、“己亥杂诗”中最有名的一首当属第一百二十五首:
(12)、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戴叔伦《相思曲》
(13)、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
(14)、表达诗人对禁烟斗争的关注,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龚自珍是中国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
(15)、例如《己亥杂诗》中第一二三首,“不论铁盐不愁河,独倚东南涕泪多。
(16)、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17)、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
(18)、在宋翔凤的帮助下,龚自珍慢慢在官场上站稳了脚跟,为了表达自己对他的感激之情,龚自珍写下了历史上最有名的彩虹诗《投宋于庭翔凤》:
(19)、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20)、陆倩系19级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19-2020年秋季学期曾修读我为研究生一年级同学开设的“古代文学方法论”专业必修课,在平时的交流互动中对其印象深刻。陆倩同学每次上课认真听讲并做笔记,认真准备每次读书讨论和展示,她的“黄仁宇大历史观”展示内容和讲解都十分详实细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陆倩同学做事认真细致,性格沉稳,尊敬师长,团结友善,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优秀的学习能力。
2、龚自珍的最著名诗句
(1)、08明万历《马湘兰致王百穀手札卷》;珂罗版《马湘兰信札》,周小英题跋
(2)、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3)、本人看过陆倩同学的参评论文和视频,其论文语言凝练,注释详实,结构严谨,符合学术规范;其视频制作精良,内容充实,富有诗意。
(4)、落花有情,死而不已,化做春泥也护花。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达自己虽前途不畅也不忘报国的情怀
(5)、抨击专制统治的同时,还表达了作者追求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己亥杂诗》中第一二五首,是作者路过镇江时为道士们所撰写的祭玉皇大帝与风神、风雷的“青词”。
(6)、落花并非无情地离弃这个世界,而是为了溶入泥土,催生另一轮的绽放。
(7)、虽然龚自珍在近代史上有着很大的名气,尤其是他的“己亥杂诗”受到了广泛的赞誉,但王国维却对他的这些诗不以为然。王国维所作的《人间词话》手稿中有这样一段话:“读《会真记》者,恶张生之薄倖而恕其奸非;读《水浒传》者,恕宋江之横暴而责其深险,此人人之所同也。故艳词可作,唯万不可作儇薄语。龚定庵诗云:‘偶赋凌云偶倦飞,偶然间慕逐初衣。偶逢锦瑟佳人问,便说寻春为汝归。’其人之凉薄无行,跃然纸墨间。”王引用的这句话为“己亥杂诗”的第135首,他通过这首诗斥责龚自珍“凉薄无行”,这种骂法已足够难听。
(8)、上斜街50号没有见具体的铭牌,仅是在墙上喷涂着大大的这几个字,并且此50号在左右两边墙上均有,我不知道为什么单单要突出这个门牌,如果是为了说明是龚自珍的旧居,那还不如将“龚自珍旧居”几个字喷在墙上更能说明问题。
(9)、李家明的运气非常好,鱼儿不断上钩。但李璟的钓竿半天过去,却是纹丝不动,心中甚是郁闷。
(10)、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11)、例如《己亥杂诗》中第五首,“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12)、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
(13)、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欧阳修《玉楼春》
(14)、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15)、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
(16)、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苏曼殊《本事诗》
(17)、2015-2016获中山大学逸仙励志奖学金。
(18)、数量词及广深度的表达,都对“落红”的空间性作出了诠释,也使得抽象的情感更为凝实,已经凝于笔端待喷薄而出,几乎不费笔墨。姚云文:“落红万点孤臣泪。”(《摸鱼儿艮岳》)一个孤字点明处境也点明心境,一个泪字饱含心酸,诗人缘史而发遗恨之感,写景与写情熔铸为一体。楼钥“落红万点正愁人。”(《谢少微兄惠牡丹其三》)与卫宗武“一川流玉落红稠。”(《清明前呈南塘》)都以“落红”写愁情,前者直言落红引起愁思,后者是将落红之“稠”化作愁思之稠,极言愁之深切。“落红”与愁情几是并蒂莲花,谈起一者,二者呼之欲出,因有史达祖“是落红、带愁流处。”
(19)、跟龚自珍有关的遗迹,我总计寻得了两处,其中之一是他的出生地杭州,而今这里已经建成了龚自珍的纪念馆,此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联珠里小米巷。我来这里费了一番周折才找到,大费周折的原因,是我从资料上查得的地址跟实际的门牌号有较大的差异。按资料所言,龚自珍纪念馆在青台街马坡巷16号,因此我一路打听马坡巷,却没人能说清具体的方位。后来我灵机一动,进入了一家快递公司,我觉得这里的员工每日里奔波于大街小巷,肯定能知道我所打听的地址。果真,问得的结果没有让我失望。按其所说,转了几个弯,终于走到了纪念馆的门前。
(2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李商隐《无题》
3、龚自珍最有名的一句
(1)、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2)、03活跃在西湖风景中的著名人物:范景中谈“风景与书中的故事”之三
(3)、关于龚自珍匆忙离京,倒是还有另一种解释。据说是龚自珍在广东鸦片案问题上力主开战,因此得罪了军机大臣穆彰阿,这位权臣就想向龚自珍下手,于是龚就匆忙地逃出京城,跑回了老家。我觉得这种猜测也靠不住,前面提到过龚自珍只是个下级官员,他完全无资格在朝中跟穆有什么政事上的争论,更何况关于跟外国开战这样的大事,皇帝要召集很多朝中的高官进行讨论,赞成者、反对者都有不少的人,谁会留意到作为下级官员龚自珍的反对意见呢?
(4)、北京出发时,龚自珍先后与吴葆晋、朱雘、黄玉阶、汤鹏、陈庆镛、何绍基、何绍业、潘谘、裕恩、周之彦、王继兰、托浑布、刘良驹、桂文灿、丁彦俦、戴綗孙、奎绶、黄纕云、江鸿升、步际桐、僧唯许瀚、吴式芬、徐松等同僚故友别过,每次相别都有诗作。这些人除了官员、僧人等显著身份之外,大部分都各有所业,遍及诗人、书法家、画家、经学家、金石学家、史地学者等各个领域。这是那个时代的精英。龚自珍之所以对京城有所眷念,这些精英显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故此,每一首诗也几乎都是由衷的感慨,富于人间气息。告别潘谘时写道:“少慕颜曾管乐非,胸中海岳梦中飞。近来不信长安隘,城曲深藏此布衣。”告别王继兰时写道:“多君媕雅数论心,文字缘同骨肉深。别有樽前挥涕语,英雄迟暮感黄金。”告别托浑布时写道:“三十年华四牡腓,每谈宦辙壮怀飞。尊前第一倾心听,兕甲楼船海外归。”用不着举更多的例子,这些诗向我们展现了龚自珍出都时的那种难以排遣的心绪,雄奇而又苍凉。
(5)、砰然一击,惊醒很多世人的沉梦,促使人们向真、向善、向美、向勇。
(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7)、祖父龚禔身,与同胞兄弟龚敬身同为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龚敬身曾任吏部员外郎,后任云南楚雄知府,为官清廉,在当地颇有政声。
(8)、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吸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
(9)、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10)、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11)、“落红”意象之美,首先体现在“红”字本身的色彩之美上。
(12)、龚自珍的父亲龚丽正,幼年过继给龚敬身为子,是嘉庆元年(1796年)进士,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龚自珍家人非但为官显赫,且都极有文学修养,包括他的母亲段驯在内,都著有诗集、文集传世。
(13)、1839年夏,龚自珍从京城辞官南归。据《己亥杂诗》的自注,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龚自珍的行程:四月二十三日出都,向同僚故友辞行,沿陆路南下;五月十二日抵达江苏清江浦,即淮安府境内,稍作逗留后继续南行,相继历扬州、镇江、江阴、秀水、嘉兴等地;于七月初九抵达杭州,在杭州逗留一段时间后,回到昆山县的个人住宅羽琌别墅;然后于九月十五日北上接眷属;九月二十五日抵清江浦;十月初六渡河而北,经曲阜,抵固安;十一月二十二日,偕眷属出都南归,于十二月二十六日抵昆山县。《己亥杂诗》大抵即作于这一往返行程之中。
(14)、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15)、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杨柳枝》
(16)、朱温才接见杜荀鹤时,就让他露两手绝活。绝活自然是写诗,此时天公大变,气候异常,窗外明明艳阳高照,却又有细雨丝丝。
(17)、译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18)、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四首其二》
(19)、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佚名《诗经·周南·关雎》
(20)、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韦庄《应天长》
4、龚自珍最有名的诗是什么诗
(1)、中国要想生气勃勃就需要风雷激荡,这种万马无声的局面实在令人悲哀。我希望皇帝重新振作精神,不要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去选用治国的人才。
(2)、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
(3)、“落红”时而具有清晰的指向,徐怦“疏莲久落红”以“落红”写莲花,而更多的是承《诗经》“桃之夭夭”而来的指向桃花,如何子举:“夹岸桃花开烂漫,落红随浪泛天台。”(《清渭八景其三北涧双流》)到了苏轼那里,开启了用落红指代杨花的新篇章,“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后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分明是说“落红”指的是杨花,但在肯定与否定的宛转之间,更能表现满心的惆怅。葛绍体:“飞来几点浴佛雨,湿住杨花粘落红。”(《四月八日永嘉卢子高醵西湖》)除此之外亦有指杏花的,杨炎正:“落红不管,杏花狼籍。”(《秦楼月》)不一而足。时而又是泛泛而指,对象和情境都模糊化,如李白“怀君芳岁歇,庭树落红滋。”戴叔伦“落红乱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常被视作是南宋豪放词代表的辛弃疾也有借“落红”抒惜春之愁的句子:“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词人见春匆匆归去,不禁有此感叹。王国维说:“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在有境界。”辛弃疾的境界是超越了“落红”本身的伤春悲时之意的,在友人送别之际,“落红”引起的是他对时局的关切,壮志难愁的苦闷,其语切切,其情殷殷,满腔爱国志都借“落红”婉转的抒发出来,但有展现的极哀极怨,淋漓尽致。
(4)、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5)、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6)、在这首诗中,诗人对死气沉沉、缺乏生机的社会现状,深表痛心,急切地希望巨大的社会变革迅速到来。
(7)、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8)、“落红”书写的空间感易于抒发强烈的情感。譬如词牌中有《满江红》,其调名来源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形容红色水草,铺满江面之意,一种称出自“日出江花红胜火”之句,还有则称源自“上江虹”曲调。从字面来看《满江红》确能给人满目花红之感,而此词牌的空间感也利于伤春之情的抒发,曲调为仙吕或南吕,格调沉郁激昂。
(9)、整组《己亥杂诗》都依稀闪烁着微茫、敻谲、古艳、悱恻、雄奇等种种情调。对龚诗的这种风格,我曾抽取他自己诗句中的文字来加以概括:集“玉想琼思”、“唐愁汉恨”、“水瑟冰璈”、“楚骚汉艳”于一身,几乎达到了文字表意功能的极限。这也是晚近黄遵宪、南社诗人乃至文学史家痴迷龚诗的原因。
(10)、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佚名《涉江采芙蓉》
(11)、而到了杭州,诗人悼念了一位往昔的故人。这位故人是杭州的一位女子,似乎在前一年即1838年病危。诗人并未来得及见她最后一面。诗人是知道她病危、病逝的消息的:“拊心消息过江淮,红泪淋浪避客揩。”等到了杭州以后,诗人只能看着她生前的小楼,梳妆的镜子,想着她曾经的生活与足迹:“小楼青对凤凰山,山影低徊黛影间。今日当窗一奁镜,空王来证鬓丝斑。”诗人更进而哭诉道:“天将何福予蛾眉?生死湖山全盛时。冰雪无痕灵气杳,女仙不赋降坛诗。”好一句“生死湖山全盛时”!
(12)、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13)、该诗作于道光三年(1823),作者三十二岁。面对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国势,龚自珍忧心如焚。他希望能以自己的文才武略为国出力。然而,这一年春他第四次参加会试落第,连续的失败使他痛感报国无门便写了这首诗抒发报国志向。
(14)、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产、税收和水利等问题,一味依赖东南的漕运,对江南人民加重剥削,致使农业生产凋敝,人民困苦不堪,危害国家经济的现实进行了大胆揭露和批评。
(15)、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16)、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
(17)、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18)、“落红”一词常见于中国古代诗歌当中,最有名的一句莫过于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细品来,中国古代文人的“落红”情结,实则早已有之,对“落红”的歌颂,则可溯至诗骚,而于后世不断掀起浪潮,古典诗词中咏“落红”的名句不再少数,多抒发离愁别绪、时光逝去的愁情,到明清时期落花诗甚至成为一个聚集性的文学景观。古往今来,对“落红”意象的偏好展现出文人的品味和雅好,体现出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
(19)、李家明善于察言观色,他见龙颜不悦,于是请求为皇上作诗一首,得到恩准之后,随即玉口一张,作诗一首:
(20)、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5、龚自珍最有名的一句诗是哪一句
(1)、因此,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评价到:“定庵文笔横霸,然学足副其才,……诗亦以霸才行之。”现在有“学霸”之称,而这里李慈铭把龚自珍视之为“文霸”。对于龚的这种作诗方式,褒者、贬者都有,比如李审言在《拭觚》中称:“道、咸以降,涪翁派漫延天下,又以定庵诙奇鬼怪,殽乱聪明子弟,如聚一丘之貉,篝火妄鸣,为详为制,至于亡国。声音之道,不可不正也。”李的这几句话简直就是谩骂了。虽然谭献也认为龚自珍的这种作诗方式并不好,但他的批评却比较委婉,他在《复堂日记》中说:“诗佚宕旷邈,而豪不就律,终非当家。”
(2)、摘要:“落红”是中国古代诗歌常见的意象之常用来表达离愁别绪与生命之感。“落红”意象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是“红”,“落红”意象的广泛使用,自然也与“红”的指向意义有关,由此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的红色崇拜说开来,挖掘“红”意象的象征义的变迁,从而感受“落红”意象背后的文化心理。“落红”正式进入文学书写之后,以独特的审美张力和艺术特质,占据中国诗歌史的重要一席,其美感源自词语构造的本身,以及诗句中呈现的空间感、动态感及象征性。
(3)、苏麟官职是巡检,经常在外奔波,平时根本没有机会在领导面前露脸。好不容易有一次机会能见到范仲淹,苏麟便想提一提自己升官的事,但直接提又觉得不好意思,于是就写了这句
(4)、早期的红是由物到物的色彩再到其附着的象征含义,这是其词义的转移路径。当“红”进入文字记载,尤其是文学书写之后,联想在写作和阅读的环节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看到红,就会联想到先秦时期以红为贵,后来又会联想到喜庆和祝福,联想到女子的妆面衣裳一应事物。到了文学意象“落红”的生成时,我们由落花,联想到如花一般的女子、青春,由落花联想到容颜老去、时光逝去、热情不再与壮志难愁,这一切都是由文字与文化带给我们的经验引起的。我们读到“落红”,便自然生发出一种萧瑟之感与哀怜之情,与其说是在对“落红”意象进行欣赏和体悟,不如说是在对我们的文化和经验进行审美欣赏。也就是说“落红”之美,是精神之美,经验之美,文化之美,美的根源不在花,而在它的象征与联想。
(5)、“落红”这个意象,还具有的动态美,主要体现在“落”这个字上,“落”字给“落红”意向平添了许多的动态美,自然存在一种由盛转衰,美好逝去的动态感,继而引人悲切。
(6)、1819年,龚自珍仕途艰难,所幸这一年,他遇到了宋翔凤。虽说宋翔凤比龚自珍大13岁,但二人情投意合,始终以兄弟相论,心灵相通,情义非常深厚,可以说是忘年之交。
(7)、关于龚自珍的死因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他在丹阳的云阳书院做主讲时,被他的一位名叫灵箫的美妾鸩杀了。起因是灵箫与他人偷情被龚自珍撞到,而后她就下此毒手。这样的说法只能当八卦来听,因为也没什么历史依据。
(8)、此诗揭露社会弊病,抨击官僚制度,表现作者火一样的热情,给人以鼓舞和激发。
(9)、 “落红”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手里,常指代落花,然其中韵致又不止步于落花本身。诗人们借“落红”所展现的离愁别绪、飘零之感、生命意识使得意象的“意”呈现数倍于“象”的特征,“落红”的象征意义和审美特质才是其真正的艺术空间和审美张力的体现。
(10)、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敻《诉衷情》
(11)、07清乾隆《冬心先生画竹题记》,周小英题跋
(12)、《杂诗》的最后一首说:“吟罢江山气不灵,万千种话一灯青。”营造了一个抄录完诗文后在深夜里挑灯孤坐的诗人形象。江山寂寂,青灯杳杳,怎一个泬寥了得?搁笔之后,诗人有一种无法言说的体验。是如释重负?还是己亥之行结束后忽然无所适从?我们无从得知,恐怕诗人自己也难以说清。
(1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14)、 在诗歌的艺术上,龚自珍自称“庄骚两灵魂,盘踞肝肠深”,其诗歌多用象征隐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色彩、构思神奇、想象丰富、奇特,文辞魁玮,接受庄子和屈原的影响较大,其中贯穿一种诗人独有的凌厉剽悍之气,谭献的《复堂日记》说其诗:“以霸气行之”,因而其诗晶光外射,飞动郁勃,富有力度。是对古代理想化诗歌艺术的总结与发展。 龚自珍《己亥杂诗》多用象征影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意象手法创景抒情。
(15)、可见自落红意象产生以来,就在诗词当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甚至逐步扩展到曲学、小说等多种文体当中,可见“落红”意象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总的来看,自古“落红”的书写,呈现出色彩美,空间感和动态美的多维度审美意蕴。
(16)、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17)、2017-2018获中山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中山大学逸仙励志奖学金。
(18)、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车遥遥篇》
(19)、红色使用的转移和下移,为红出现在文学领域奠定了语言基础,对红的歌咏在文学作品中生生不息,而其中最有文学表现力的,无过于诗词当中出现的“落红”。“落红”这一意象一般是指落花,但“红”这一色彩词的选用,及“落”这一动词的选用,使得“落红”在诗歌当中具有了深刻的表现力。
(20)、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1)、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席慕蓉《印记》
(2)、谈到中国古代文人于“落红”的独特情结,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古代文化中对“红”的偏好。中华民族对于红色的重视,是“落红”意象形成和受到重视的第一步,而对红色情感态度的转变——由崇拜到欣赏,是“落红”意象迈入文学书写和审美领域的第一步。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4)、落红意象本身带有的色彩感及其所指向落花的色彩感,都在色调上赋予其美感,而在落红意象的使用过程中,“落”之过程与“落”之结果的空间感,又使得落红意象产生另一种美感。
(5)、出自清·龚自珍《杂诗》、朋友聚在一起谈心论道,由于对文字的共同爱好而结成知己,这份感情就像兄弟骨肉间的感情一样真挚、深厚。文友相交,文字结缘,意气相投,情同骨肉。对某些人而言,拥有这样一份深挚的情谊,的确可以终生无憾了。
(6)、龚自珍思想的深邃是迷人的,就像梁启超说的,初读龚自珍的文字,“若受电然”。然而,在某种意义上,与其说是龚自珍的思想迷人,不如说是他的语言文字的风格迷人。在己亥之行中,他把这种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随心所欲。
(7)、出自清·龚自珍《漫感》。带着一枝箫、一把剑,仗义行走江湖,本是我平生最大的心愿;如今十五年都已过去了,当初的狂名也全让我给辜负尽了。“负尽狂名十五年”常用来形容那些早年颇具盛名,后来却平淡无奇的人。
(8)、陈独秀先生和胡适之先生都既有理论,又有创作。这两个新文化的闯将,相对来讲,共产d的领袖陈独秀先生更有自己的风格,更显现出一种传统的韵味。但是到了后来,那些留学日本、留学北美、欧洲的一大批人也纷纷地搞创作了,积极地反对传统,用新的语言、新的手法来写诗。最著名的应该是郭沫若先生,他在日本留学的时候,要么不上课,一上课就写诗,一写诗就投稿,一投稿就发表。因为他写的诗确实是惊世骇俗,与传统诗的味道全然不同。胡适是尝试,尝试的结果还是走前人通俗的那条路子;郭沫若的尝试就完全不同了,就以他的《天狗》为例。天狗吞吃月亮,吞吃太阳,通过这个把自己反对传统的那种意象、那种内心的冲动表现出来了,这首诗是郭沫若一边上课一边开小差写出来的,不久就发表在我们国内的《学灯》杂志上。我给大家念一下吧:
(9)、《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龚自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革,批评清王朝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己亥杂诗》共315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