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勤学好问的成语故事(文案精选121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4-04-10 09:18:38 浏览59

勤学好问的故事成语

1、关于勤学好问的成语故事大全

(1)、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2)、(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3)、这两个故事引申出“囊萤映雪”这个成语,比喻人勤学好问。

(4)、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5)、万紫千红   人间天堂   百花盛开   五彩缤纷   金风送爽   

(6)、师:老师希望大家学而不厌,举一反专心致志地在学案空白处抄下今天的学习提纲。

(7)、笃实好学( dǔ shí hào xué ):笃实:踏实,实在。认真踏实,爱好学问。

(8)、晋孙康家贫,冬夜映雪光读书;晋车胤家贫,夏夜练囊盛萤, 借萤火虫的微光读书。事见《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晋书·车胤传》后以“映雪囊萤”形容夜以继日,苦学不倦。

(9)、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10)、(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1)、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12)、人物: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之被后世尊为孔圣人。  

(13)、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李密牛角挂书)

(14)、杨时,北宋著名哲学家、文学家,与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 

(15)、出示:在汉语的广阔天地里,有一个成语王国,

(16)、(董仲舒,是广川郡人。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 

(17)、灯火通明   观者如堵   张灯结彩   欢聚一堂   普天同庆   喜气洋洋   

(18)、译文: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19)、繁花似锦   枝繁叶茂   风和日丽   古木参天   百花齐放

(20)、     (4)图片4:看到这么动情的画面,你想用哪个成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有关勤学好问的成语故事

(1)、引:我们学习成语,积累成语,最终的目的是能够灵活地运用成语,通过运用成语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精练,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2)、出处:《资治通鉴》,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3)、(解释):断:切断;齑:酱菜或腌菜之类。指食物粗简微薄。形容贫苦力学。

(4)、 引导学生主动地积累成语,并能对所积累的成语进行分类记忆。

(5)、(匡衡年轻的时候十分好学,但是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常常因为没有灯光而发愁。邻居家有蜡烛,晚上会有亮光,但是亮光却照不到他的家里。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每天借着小孔中微弱的光线读书。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了西汉著名的学者。)  

(6)、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朱买臣负薪读书)

(7)、无冬无夏、学而不厌、圆木警枕、幼学壮行、悬梁刺股、勤学苦练、博学笃志、力学不倦、

(8)、项背相望   人来人往   车水马龙   济济一堂   手舞足蹈   

(9)、想起韩老师说过:“学生就是我们的老师。”在海量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断地去发现、去思考更适合他们的方法,或许真的能带来令人喜悦的意外的收获呢!

(10)、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入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其后,有辟举法行,虽未入仕,亦得辟为令。”

(11)、鸟语花香   桃红柳绿   湖光山色   水光接天   江山如画   

(12)、(1)出示: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含梨则嚼而不咽,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混沦吞却一个枣也。”

(13)、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题,影响同学们学习!”“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

(14)、(拼音)(nángyíngyìngxuě)

(15)、出自《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16)、(出处)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一折:“虽无汗马眠霜苦,曾受囊萤映雪劳。”

(17)、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18)、出自《魏书·崔光传》:“(崔光)家贫好学,昼耕夜诵,佣书以养父母。”

(19)、那里             ,            叫人             ;

(20)、欢声雷动   欣喜若狂   载歌载舞   灯火辉煌   火树银花   

3、勤学好问的故事成语有哪些

(1)、今天,小编就和大家盘点一下,11个最耳熟能详的形容勤奋好学的成语,它们的主人公命运如何。  

(2)、意思:聪明且爱好学习,不认为向比自己差的人请教问题是件可耻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他死后谥号被称做“文”的原因。

(3)、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4)、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5)、救死扶伤   处变不惊   舍死忘生   戎马一生   身经百战

(6)、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努力读书。

(7)、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8)、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9)、  了解成语来源,激发探究兴趣,积累相关成语。

(10)、(释义)虽然没有像疲惫的马匹一样在霜雪下睡觉的痛苦,也没有曾经用萤火虫的光亮照在雪上的劳累。

(11)、(出处)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12)、(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13)、南齐有一读书人叫江泌,他白天要作工,只有晚上有时间读书,但家贫买不起灯,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读书。他每当读到月光西斜时,就搬一张梯子搁在墙脚下,站在梯上读,月光逐渐下坠,他也一级一级升高,一直爬到屋顶。有时,读累了,一不小心从梯上掉下来,他连忙爬起来,连身上的泥土也不拂掉,又爬到梯上,继续读下去。

(14)、那里  风和日丽  , 山清水秀  叫人  赏心悦目  ;

(15)、(3)师:从相声中我们知道了成语的来源。(板书:历史故事 神话故事)

(16)、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17)、人物:孙敬。东汉人物。因年轻时热爱读书,被人称为“闭户先生”。据汉书记载,孙敬后来成为一代大儒。书,算是没有白读。  

(18)、(举例造句): 一个说要用功,古时候曾有“囊萤照读”“凿壁偷光”的志士。 ★ 鲁 迅《 且 介 亭 杂 文 · 难 行和不信》

(19)、(解释)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

(20)、出处:《魏书·崔光传》:“家贫好学,昼耕夜诵,佣书以养父母。”

4、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成语故事

(1)、(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2)、师:老师希望大家学而不厌,举一反专心致志地在学案空白处抄下今天的学习提纲。

(3)、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4)、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及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5)、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6)、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7)、2﹒转变一种复习的思路,灵活运用。不是只有抬着书本的复习才叫复习,成语的复习最终的目的是教会学生灵活运用。所谓灵活运用,就是在具体的语境中恰当运用。成语浩如烟海,转变繁琐的、文字式的复习为轻松的、图片式的复习,一幅幅的图片就像是生活中一幕幕的情景,在还原情景的过程中重现成语运用。

(8)、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在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9)、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10)、(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11)、(臧和谷两个人在一起放羊却都丢失了羊。问臧干什么来着,原来是挟着竹简读书去了;问谷干什么来着,原来是赌博游戏去了。)

(12)、强调:(1)按结构分:ABACABCC AABCAABB……

(13)、悬梁刺股意思是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也说的是只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14)、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15)、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6)、古时有一读书人名叫孙康,也因家贫,冬夜经常在雪地借助雪光返照来读书。

(17)、人物:刘秀,东汉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最为出色的皇帝之一。刘秀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和布衣的出身,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统一天下,建立东汉,是为光武帝。刘秀在位33年,开创了一代“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盛世。  

(18)、出处:《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19)、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20)、刘琨,晋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与刘备一样,同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他在永嘉之乱后,长期组织流民据守晋阳,抵御匈奴前赵政权。后与鲜卑拓跋猗卢结为兄弟,又投靠鲜卑族段匹磾。刘琨还是著名的音乐家、文学家。

5、勤学好问的故事名称

(1)、一丝不苟、凿壁借光、程门立雪、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博览群书、举一反融会贯通

(2)、的目的是能够灵活地运用成语,通过运用成语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精练,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3)、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名文不识的大户人家,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4)、(解释): 笃实:踏实,实在。意思是认真踏实,爱好学问。

(5)、威武不屈   大义凛然   斗酒百篇   鬼斧神工   风华正茂   才思敏捷   

(6)、师:看到同学们个个看得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眉开眼笑,甚至乐不可支,老师真不忍戛然而止。刚才的视频在谈论什么话题?

(7)、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8)、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9)、从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亲自观察,绝不能人云亦云。

(10)、1+2+3(接二连三)333 555(三五成群)

(11)、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

(12)、线下全程协议班,进面就是4000奖学金!!

(13)、(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14)、人物:崔光,北魏名臣。曾经撰写国史,封平恩县开国侯,加授太子太保。  

(15)、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好问,后来终有成就,官至吏部尚书。

(16)、(出处):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17)、人物:闻鸡起舞的主人公也是两位:刘琨、祖逖。

(18)、出处:《新唐书》:“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李密)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19)、玄奘苦学佛法。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20)、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1)、(师在黑板上出题,学生对老师出的题很感兴趣,忍不住为自己鼓掌。)

(2)、(崔光是北魏的名臣,他幼年家贫,嗜书好学,白天耕种,夜晚读书后为人撰写书稿,以润笔之资赡养父母。)

(3)、3﹒树立一种复习的自信,积极应考。稍稍降低一点复习的难度,轻松愉悦的复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表达,学习的自信往往产生于一次次获得肯定之后,越是临近考试,越是需要自信。

(4)、那里             ,            叫人             ;

(5)、“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

(6)、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

(7)、绿树成阴   春暖花开   春意盎然   春色满园   秋高气爽   百花齐放

(8)、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9)、(李密听说包恺先生在缑山,就想去拜访。他用蒲草作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读书。)

(10)、     你爷爷的身体如何?(       )

(11)、人物:这个典故的主人公是游酢、杨时两位。

(12)、破釜沉舟 悬梁刺股 杯弓蛇影 凿壁借光 草船借箭 精忠报国…… 

(13)、囊萤映雪的囊萤:晋代车胤小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故事源自晋代的车胤与孙康。

(14)、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

(15)、3﹒欣赏一组图片,说一说你想到了哪些成语?

(16)、(悬梁刺股这一历史典故表现了孙敬、苏秦好学勤读的刻苦精神,表明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的道理,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如果想要把事情做成功,就要下定决心,目标明确。要肯吃苦,肯努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7)、才华横溢   料事如神   胆大心细   鞠躬尽瘁   白衣天使   玉洁冰清

(18)、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19)、1﹒这是一组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积累的成语:(出示)

(20)、寓言故事: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鱼目混珠 滥竽充数 掩耳盗铃 买椟还珠

(1)、   寓言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