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诗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文案精选60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4-03-22 08:37:57 浏览59

战争诗的特点

1、战争诗有什么

(1)、《采芑》一诗写其主帅方叔,反复强调“显允方叔”、“克壮其犹”,正是说他有宏大的谋划和抱负,与《江汉》一诗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2)、《出车》也是写打败玁狁入侵,班师回朝的诗歌,同样也充满了悲伤的情绪。都是写凯旋而归,却不见一丝欢乐和喜悦,这种反常的情况是很值得思索的。前人已经隐约感觉到。

(3)、《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也是唐朝边塞诗中的典范作品。

(4)、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5)、与西北对戎狄的战争相比,在东南对荆楚徐淮的战争则完全是另一种情形,这也有其深刻的历史、地理原因。

(6)、“睡吧,小妹妹”,天鹅们都唱着歌      

(7)、后十有余年武王伐纣而营雒邑,复居于酆镐,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名曰荒服。其后二百有余年,周道衰,而周穆王伐畎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之后荒服不至,于是作《吕刑》之辟。

(8)、释义: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

(9)、召虎的答谢既是颂扬,更是希望:“劝其君以文德,而不欲其极意于武功。”(朱熹《诗集传》)即希望宣王以“文德”协和四国,天下归一。这在当时是崇高的政治理想。可以看出,在励精图治,振兴国家的根本大计上,可谓君臣共勉,相得益彰。

(10)、又姚际恒《诗经通论》论《采芑》云:“二章言军容之盛;三章言节制之严;四章归功于大将,而谓其北伐之声灵可以不战而来服也。”

(11)、        当年铁炮压城开,折戟沉沙长野苔。梅花岭畔青青草,闲送游人骑马回。

(12)、        明清世变下的战争诗具有“以诗存史”的重要意义

(13)、以上诸家都指出《诗经》中的战争诗写周王朝的胜利,不是靠“兵威”,而是靠“王道”、“盛德”,它强调的是敌人“自服”,“不战而屈”。

(14)、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15)、武王革命时,西戎和玁狁随同内徙,武王克商后,他们便成为周族的敌人。周公和成王虽曾用兵把西戎赶回西北,把玁狁赶回晋北一带,但一直没有征服它们。南蛮居住在江汉流域,其中最大的是荆楚。

(1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7)、表现与亲人的离情别绪,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18)、现在让我们来看这两场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具体情况。先说西北战争。周王朝与西北戎狄之间的战争,有着深刻的历史和地理原因。夏朝末期,周族先人避夏桀之乱,即“自窜于戎狄之间”(《国语·周语》),开始了与戎狄交错相处的历史。

(19)、        明清世变,兵戈满地,烽烟四起,民生多艰,社会生活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隆武元年(1645),在福州称帝的唐王朱聿键刺谕道:“狂彝污我宗庙,害我子民,淫掠剃头,如在水火。”战争对社会的破坏是全方位的,从士人的诗文里感受到的乱世之痛,往往更甚于史书上的记录。

(20)、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2、战争诗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1)、《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2)、诗的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低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岘佣说诗》)这话对我们颇有启发。为什么“作悲伤语读便浅”呢?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吧: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3)、边塞诗是指以边塞战争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4)、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5)、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玁狁于夷。

(6)、四匹公马体高长,宽头大耳气势昂。猛烈出击讨玁狁,建立功勋威名扬。将帅严谨兵纪强,同心协力报边防。同心协力报边防,安定国家民安康。

(7)、曹丕《燕歌行二首》:写一个女子思念在远方作客的丈夫,是言情的名作。

(8)、        可与此诗对照的是徐孚远作于北伐前的《北伐命偏裨皆携室行因歌之》:

(9)、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李益的《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

(10)、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中乡。方叔涖止,其车三千,旂旐央央。方叔率止。约軝错衡,八鸾玱玱。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

(11)、(3)作战艰苦——“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轮台九牛二虎之力月风夜吼,一川啐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12)、跳落在干草堆上,和一个朋友打仗,我们   

(13)、这三篇作品程度不同地都写了威武雄壮的军容,反映出周军的强大和威严,具有战无不胜的力量:

(14)、有的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5)、总的来说是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总体归纳如下:

(16)、以上三章着重写怀乡思家,情调较低沉。第五章侧重表现紧张的战斗、军队的声威以及取得的战绩。最后一章写归途中的复杂心情,感时伤事,情景交融,历来誉为写景抒情的名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17)、除了抑郁沉痛的悲剧气氛之外,这三篇诗歌在思想感情上还有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即通篇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忧患意识。

(18)、他们说:“这有地图”;我们焚毁了城市。  

(19)、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之间的矛盾,表达反战主题。

(20)、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3、战争诗的常见意象

(1)、这不仅表现在上面所说的宣王对召虎的册命上,更反映在召虎对宣王的希望上。诗的末章写召虎对宣王册命的答谢中突出表现了这一点:

(2)、(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3)、        战争是战争文学的母体,明清世变时期频仍的战争,是当时战争文学的富矿。从李自成起义、反清复明起义、三藩之乱到清朝收复台湾,其间大大小小战争无数,都为文人们从各个角度所诗咏。乱世中的文人们以史笔直录的方式描写和再现了战争的残酷场面和被战争摧毁的社会衰败景象。

(4)、        明清纷乱的战争搅乱了诗人们的思想与情绪,这一时期的诗文关照了复杂的文人情感与心态。

(5)、(2)揭露将领的腐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6)、昭王更热中于南征,“昭王南巡守不反”(《史记·周本纪》),为征服诸夷付出了生命。但是从这时期起周天子的声威大振,诸夷便开始臣服。铜器铭文记载,周天子讨伐了诸夷中的一个邦,结果有26个邦都来朝见。

(7)、这些记载所记事实虽不相同,但都贯串着一个共同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修明文教,崇尚德义为治国之本,恭行此道则不劳征伐而万民归服,天下自然臻于至治。

(8)、“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9)、        浪激风帆高入云,相看一半石榴裙。箫声宛转鼓声起,江左人称娘子军。长江铁锁一时开,旌旆飞扬羯鼓催。既喜将军挥羽入,更看素女舞霓来。挥戈筑垒雨花台,左狎夫人右酒杯。笑指金陵佳丽地,只愁难带荔枝来。 

(10)、驾着我们的新飞机,和我们的新队员,我们轰炸了

(11)、没有战争血腥场面的描写,而着重于英雄人物的意气风貌以及声威表现,是《诗经》战争诗的又一个突出的美学特征。一般说来,战争诗以描写战争特别是双方交战的战斗场面为重点。

(12)、        此诗作于永历四年(1650)十一月。当时瞿式耜在崇祯朝遭温体仁排陷,罢官还乡。后在南明弘光朝、永历朝出仕,颇有作为。永历元年(1647),清军破肇庆、梧州后,桂王退避湘西。瞿自请留桂抗敌,出任文渊阁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一年间击退清军的三次围攻,并乘胜收复桂北、湘南,一度使桂林成为抗清复明的中心。然而,永历四年(1650)十一月,终因兵力悬殊,桂林失守,瞿遭俘获,不屈而死。《浩气吟》正是瞿被俘后所作,临危授命的英雄气概、坚贞不屈的铮铮铁骨、失守江山的遗恨抱憾全部熔铸其中,诗情激越慷慨,令人感奋。再如王之仁《绝命诗》二首其一:

(13)、所以司马迁对于先“振德”抚民而后诉诸武力消灭蚩尤的轩辕氏仍给以高度的赞扬。至于舞干戚,宣威明德,使敌人不战而屈,如同舜“久喻教而有苗有请服”那样,则更为上策。

(14)、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唉,太久。让我无法(与你)相会。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15)、中国《诗经》中的战争诗在世界各国的战争诗中独具特色,这些战争诗以其丰富的历史内容与民族精神、民族传统密切联系,表现为三大特征:以民族战争为题材;没有具体战斗场面的描写;反映崇德尚义、“胜残去杀”的战争思想。

(16)、        千里吴封大,三州震泽通。戈矛连海外,文檄动江东。王子新开邸,将军旧总戎。登坛多忼慷,谁复似臧洪?

(17)、此诗描写秦军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战争热忱,着办渲染的是朴素真挚的战斗情谊和勇武豪迈的英雄气概。

(18)、不仅如此,战争结束以后,双方的将士也不像西北战争中那样地各自撤回,保持着彼此对峙的局面。在这里,周王朝的将士还要继续留下,宣扬周天子的“文德”,使诸夷彻底归服。

(19)、(3)烘托——“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20)、前三篇作品浸透着悲抑情绪和忧患意识,后三篇则充满了必胜信念和远大抱负。同是战争诗,却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其原因归根结底在于诗歌反映对象的不同,即西北战争与东南战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状况。也就是说,战争诗之间的差别有其现实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