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代表作10首古诗
1、杜甫的代表作诗有哪些
(1)、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2)、神奇自然,会聚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黄昏。
(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是王维田园诗的代表作。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致,固然是出于封建士大夫的偏好;而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赞赏这首诗深邃的意境和超迈的风格,艺术见解还是不错的。
(5)、东岳泰山,美景如何?走出齐鲁,山色仍然历历在目。
(6)、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社会矛盾重重的宋代更是学习杜甫最兴盛的时代,出现了以杜甫为宗的江西诗派。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等人也有明显的学杜倾向,也像杜甫一样用律诗反映当时的抗清斗争,慷慨激昂。
(8)、▲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9)、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10)、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11)、而这细小的草,孤独的小舟不正是此刻漂泊无依的诗人的真实写照吗?
(12)、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奔流。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
(13)、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14)、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15)、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16)、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17)、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18)、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星星低垂在辽阔的天际,月亮倒映在江面上,随波涌动。名字或许因文章而显著,官位应该在年老多病时停止。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19)、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0)、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对后世影响深远。
2、杜甫的代表诗作品
(1)、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2)、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春夜喜雨》
(3)、“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4)、连日雨后,树木稀疏的村落里炊烟冉冉升起。烧好的粗茶淡饭是送给村东耕耘的人。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田野边繁茂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宛转的啼声。我在山中修身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在松下吃着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我已经是一个从追名逐利的官场中退出来的人,恐怕连海鸥也不会猜疑了。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6)、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7)、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春。公元760年(上元元年)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
(8)、新安吏作者: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9)、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10)、归根结底,杜甫诗最牛的地方就在于工整炼字炼句的工整,工匠精神在他的诗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绝句》中的千古绝对“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还是被誉七律第一的《登高》,都令人惊叹不已。
(11)、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1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3)、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14)、诗人登高,看到的是长江上的景色。众所周知,长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通道。大件运输,特别是西南地区盛产的木材,都是走长江水道,抵两湖境内后,再由陆路运输北上中原等地。无边落木萧萧下,指的是长江上放江排的壮观景象。江排就是指长江上沿江而下的木排,壮观中暗藏着凶险,稍有不慎,木排上放排的人便会遭遇不测,也给沿江过往船只带来巨大安全隐患。上图为证,看看放排时的盛况:
(15)、这首诗一向被认为是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是年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永泰四月,友人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杜甫于秋天抵达忠州后创作了这首诗。但是,这一说法存在一些疑点,首先,诗中“星垂平野阔”句所描画的图景,与忠州一带的峡谷地貌不合。其次,“细草”本是象征春天的景物,也与秋天不符。
(16)、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17)、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今陕西省蒲城县)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18)、此诗乃是刘禹锡最杰出的诗作,后人评价到: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着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洵是此老一生杰作,自然压倒元、白。
(19)、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20)、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3、杜甫的代表作有哪几首
(1)、开元十九年(731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西临猗) 。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大概这时他父亲正在兖州做司马,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登兖州城楼》,是省侍父亲于兖州时的作品;还有《画鹰》《房兵曹胡马》两首,以青年人的热情歌颂了雄鹰和骏马;还有一首《望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结尾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
(2)、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3)、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4)、永泰元年(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到达夔州(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一些劳动。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5)、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6)、无论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还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都是那样的沉郁顿挫,哀婉悲壮。
(7)、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8)、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9)、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10)、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结束。结束之后第二年,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1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13)、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三首。
(14)、诗圣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风格多样,而且格律工整,当然也有部分古体诗。他擅长写实,中晚年诗风逐渐沉稳雄健,写了很多忧国忧民的好诗,被尊为“诗史”。
(1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6)、全诗意境开阔,气象万千,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诗人的孤苦伶仃的形象,情景交融,使得整首诗一种十分沉重的孤独感。
(17)、如果有可能,他更愿意作为一个贤臣名垂千古。
(18)、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
(19)、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20)、可是我们要明白此时杜甫的处境是那样的凄苦,而这就是典型的“乐景衬哀情”,壮阔的意象和他内心的愁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刻画得更入木三分,读来令人心疼。
4、杜甫的代表作10首古诗有哪些
(1)、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游仙诗。此诗以记梦为由,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笔随兴至,体制解放,堪称绝世名作。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缥缈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4)、(3)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5)、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6)、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7)、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这样一首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8) 全诗在声律句式上,又极精密、考究。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
(8)、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9)、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10)、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1)、杜甫写大气象出神入化,《登楼》中仅“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一句,即可照耀万古。
(12)、纵观全诗,写景时雄浑壮阔,可谓气象万千;抒情时一字一泣,沉郁动人;而其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句更堪称神来之笔,令人眼前一亮。能将一首五律写得如此出彩,杜甫的诗技确实入了化境了。
(13)、飞翔的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美丽的鸳鸯睡在沙上晒太阳。
(1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5)、“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前面的四句都只不过是描写当时的环境,这两句才开始配合题目,表达诗歌的主旨思想。我虽然有兄弟姐妹,但是在这兵荒马乱的岁月,每个人都天各一方,彼此之间也没有办法联系,也更不知道他们现在是死是活。
(16)、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1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18)、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和宋词并列。根据《全唐诗》的统计,流传下来的唐诗总数量大约有5万首。我是一位诗歌爱好者,在大学时候曾经整理出了800多首十分优秀的唐诗鉴赏文章。这说明,唐朝的优秀诗篇太多了,而后来编订的《唐诗三百首》只是其中优秀的小部分而已。如果要从这几百首中选出10首最优秀的,那难度的确太大了,而且每个人的看法也不同。我就按照自己的想法评选出10首最好的唐诗,以供大家参考。
(19)、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
(20)、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5、杜甫的代表作和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2)、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3)、三吏三别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人的身份,对诗人在乱世中的见闻进行了仔细的记录,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表达了诗人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明代学者胡应麟评价杜甫的《登高》: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元人凭此诗云,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亦有识者。历来杜甫的《登高》,是公认的古今第一七律。
(6)、他老人家自己的茅草屋,被熊孩子和秋风一起破坏了,年老气衰,可谓是处境极度悲凉。
(7)、1、渚:水中的小洲。2、回:回旋。3、百年:犹言一生。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8)、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9)、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其实参阅了其他全部回答,希望能找到观点跟我保持高度一致的回答,那样的话,我就可以偷一下懒,就不必劳神去写一篇高度雷同的回答了。
(10)、遗憾的是,通观前面所有的回答,竟全都是错误的!所以,我为诗圣杜甫感到无比悲痛,也为他的名篇《登高》感到悲痛。《登高》的全文如下:
(1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2)、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
(13)、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14)、《长恨歌》也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在当时可谓名扬中外。《长恨歌》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表面上是赞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恩爱,坚贞不渝,实际上讽刺了唐玄宗晚年的昏庸,敢将本朝皇帝的事迹在诗歌中大书特书的,白居易是第一人。该诗可谓是“史诗”,赵翼评价到:“古来诗人,及身得名,未有如是之速且广者。盖其得名,在《长恨歌》一篇。其事本易传,以易传之事,为绝妙之词,有声有情,可歌可泣,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妇人女子亦喜闻而乐诵之。是以不胫而走,传遍天下。”
(15)、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