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名人故事20字左右作文(文案精选104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4-02-16 02:53:48 浏览59

关于读书的名人故事20字左右

1、关于读书的名人故事200字

(1)、我们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似乎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无时不刻感到信息过剩。但这是个老问题。过去遗留的典籍数量庞大而又彼此牴牾,以至于笛卡尔认为与其有书,不如无书来得更简单。

(2)、该书全面介绍了一个世纪以来西方书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变化趋势、学术理论方法,是一本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全面回顾西方书史研究的精彩之作。在西方学术界、知识界,它既是初涉书史的入门读物,也是读者掌握书史理论发展脉络和趋势的案头必备。

(3)、如此才华横溢,而同时代的人却都怕他,因为实诚的钱锺书好讽刺,逮着谁就“黑”谁,因此他也被称为“民国第一毒舌”。在《谈艺录》里讽王国维“笔弱词靡”;对于文豪鲁迅,钱锺书说他只适合写短篇;说蔡元培、鲁迅的人品都不可取;“若鲁迅姘妇成为弟媳,而蔡乃一官僚耳。”小说《猫》是《围城》的前奏,却更犀利,上世纪30年代活跃在北平的知识分子,几乎都被钱嘲讽、吐槽了一遍。

(4)、在阅读中,读者扮演上帝的角色。  希腊神话里,一位名叫那喀索斯的英俊少年因迷恋自己在水池中的倒影郁郁而终,死后命名为一种以他名字命名的鲜花。

(5)、在高龙顺的作品里,如果一个人想要从地狱里面一层一层地走出去,就需要把讨厌的蔬菜统统吃掉,这就是蔬菜和地狱之间的联系。按照这种方法,任何一种让人感到讨厌或者害怕的东西都可以构建成你笔下的地狱。

(6)、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7)、王亚南苦读成才。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8)、本书作者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另一个历史场景,那是一个印刷术改变信息生态的时代。她试图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找寻工具书诞生发展的肌理与脉络,探索工具书的产生过程中学者、作者、出版者、使用者的交互作用,并讨论工具书的编撰与出版对那个时代的阅读史、学术研究、信息处理方式等文化实践方面的影响。

(9)、在印刷品似乎失去了长久以来一直属于它的垄断性而让位于那些“新媒体”的时代,书与图书馆的角色又将如何呢?

(10)、读书是走向治学之路的一级级台阶。书读得多了,见识得多了,“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治学并无神秘,关键是知道怎样入门,而不是在门外徘徊。

(11)、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12)、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读书,而且读书越来越少,主要是因为物质条件好了,生活丰富了,诱惑多了,缺少自身的自律自强和自我约束能力。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根本原因就是家风的传承,其家庭父母的引导和影响。这一代大都是五零后,60后的父母从小吃的苦就一味的想让自己的后代过上更幸福的生活,不想吃苦,租不知吃苦是锻炼一个人的意志,锻炼成才的一个必经之路。你认为呢?

(13)、关于什么是书籍,在现代人的观念里几乎都有清晰的形象,似乎不存在什么问题。但要是叫起真儿来,这“书籍”一词的形成与演变,还真需要做个简单的交待。

(14)、《风雨故人来——钱理群谈读书》:我们为何读书,如何读书?读书是在用自己的眼睛和灵魂,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15)、孙中山先生一生酷爱读书,他有每天都读些书的习惯,许多人都十分钦佩他“手不释卷”的苦读精神,称他为“无不博览的表率”

(16)、暴殄天物(商王)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暗渡陈仓(韩信)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嗟来之食(黔敖)出自《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怒发冲冠(蔺相如)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释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手不释卷(吕蒙)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17)、对于文学来说,没有不重要的事,大事要描写,要关注,小事则更加重要。文学让人们感动的恰恰就是某一个细节。

(18)、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19)、钱锺书回答学者们的提问时,有时提问者用汉语问,钱锺书用外语答,各国的文学典故,民间谚语信口道来。

(20)、一组关于书与人的赋格曲,省察读书人的德性与命运。 

2、关于读书的名人故事20字左右作文

(1)、古今中外,有很多名人在生活中在读书时都有很多小故事,其中很多是关于书籍读书的,

(2)、你能把这首20字的诗改写成一篇450-500字左右的作文吗?

(3)、《最是书香》:文学与文化评论集,温暖我们心中的文化点滴。

(4)、钱锺书的狂不仅仅是一种“傲气”,还有一股“正气”在,因而不仅不惹人生气,反而更增对他的钦佩。

(5)、我们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似乎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无时不刻感到信息过剩。但这是个老问题。过去遗留的典籍数量庞大而又彼此牴牾,以至于笛卡尔认为与其有书,不如无书来得更简单。

(6)、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就发愤自学。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

(7)、莎士比亚喜剧起初是用于表演的手抄本,而后成为可以阅读的书,最终从一种大众娱乐变为英国的文学经典。本书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权威性叙述。作者卡斯顿现为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是当代受到广泛阅读的文学学者之一。

(8)、文风稳当妥切,品人论事言必有据,体现了史家的严谨;感悟学术研究方法,叙述历史研究心得,表现出对学术的热爱(取名为“书种”既是爱书的体现)。作者学养深厚,书中多有真知实见,是一本好看的学术普及读物。

(9)、可他的锅炉里全是铁矿石,铁矿石里面根本就没有一点铀。哦,忘了告诉你了——铀,一种放射性物质,据说就是它为星空下那些昼夜运行的星星提供能量。

(10)、公元前3世纪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规模宏大,鼎盛时期藏书达到70万卷,彰显了人类本性中对智识的渴求。身处绝境的犹太人,如何凭借着隔离区的图书馆,从书籍和那字里行间传达出的信念,为自身的存在与尊严而挣扎和奋斗?

(11)、一天晚上匡衡在屋里背白天看的书。他突然发现邻居家有油灯,透进了屋子里。但不够亮,他就找来一二心搞子挖亏个洞。从此以后匡衡每晚都勤奋苦读。

(12)、《冰茧庵论学书札》: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等学术团体和学术机构的顾问,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史家缪钺,与吴宓、郑天挺、唐长孺、叶嘉莹、杨联陞等百馀位学者亲友的论学书札,经过精心整理,绝大部分为首次出版,极为珍贵。

(13)、据说他周岁时抓周,抓了一本书,因此取名“锺书”。他从小就是个书痴,在书摊上看了《说唐》之类,回家后就手舞足蹈地向弟弟们将刚看的小说“演说”一遍。

(14)、存储(storing)、分类(sorting)、拣选(selecting)和摘要(summarizing),本书作者哈佛大学教授布莱尔认为古代信息分类的4S方法与现在并无不同。

(15)、本书从解读图书馆、书的战争、沉浸在书海之中等角度着手,将图书馆的历史、发展状况等内容以小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使读者在阅读活泼文字的同时,体会到隐匿于图书馆乏味概念下的鲜活的文化核心。

(16)、《图书馆的故事》:这世上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葛剑雄作序推荐

(17)、《莫斯科的黄金时代》:对普希金的敬仰从未终止过,对芭蕾舞的朝拜也还在继续……

(18)、最早的大学出版社诞生于19世纪末。大学出版社拥有影响力的第一个原因是他们通过同行的评估机制,他们主要出版大开本的精装书,占据销售量的73%。

(19)、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以后,孙中山先生到了日本,他随身带着6只皮箱。日本刑警认为孙中山这次来日本一定带了他的刑警发现,箱子里装的全是书,非常惊讶,只得据实向上级报告:中山先生的6只皮箱装的不是美钞银元,而是书。

(20)、2: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

3、关于读书的名人故事 200字左右

(1)、囊萤映雪。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就利用它来看书。

(2)、“《时间简史》卖了八百万本。这个星球上能看懂的可没有八百万人。八百人都没有。可能有八个人能看懂吧,但我不是其中之一。买下这种书的人会把它放在靠近前门地方一年左右,有时候会用来压一压邮票,或者砸向变心的情侣的后脑勺。然后,这书就被放在了私家车的后备箱,直到有一天丢给某个看起来挺聪明,足够理解这本书的人。”

(3)、因此重读作品就是重新发现自我。没有一种阅读是终极的,读者在每一次阅读中都会重塑自我。

(4)、学堂外边有道篱笆墙,贾逵个子小,姐姐就把他抱起来,站在篱笆外听讲。回家后,小贾逵就用借来的笔墨把学到的内容记在自己制作的木片上,反复温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他也记在木片上,主动请教别人。就这样,贾逵到十多岁的时候,就成了名闻乡里的小先生了

(5)、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

(6)、钱锺书则与他们恰恰相反,钱锺书成名很早,但是真正为海内外学者所推崇还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

(7)、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本“碎金”的封面,用的是李长之先生于1945年为梁实秋幼女梁文蔷的题词,曰:“最好听的音乐是鸟叫”,书写得亦飘逸俊秀,直教人眼睛一亮,继之则砰然心动。

(8)、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从此手不释卷,并坚持不懈。最后做了吴国的主将,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9)、最后是优美的词句。对于写景的文章,优美的词句加上比喻、拟人等方法,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10)、 “红学’’建设,殚精竭虑,文章专著,硕果累累,成就“红学”领军人物; 

(11)、一个藏书家的大多数藏书曾经属于别人……书籍更换主人的频率与人类世代交替的频率是大致一致的。

(12)、本书系钱穆先生公子、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前所长钱逊先生所推荐,是他从钱穆先生所著的《孔子与论语》一书中选编而来。所选篇章集中阐述阅读《论语》之意义、朱子如何阅读《论语》、今人应如何阅读《论语》,集钱穆先生阅读《论语》心得之大成。

(13)、作者写历史、写政治笔触率直、犀利尖锐,心系自由,指斥专制,文章多潜藏着对当代历史与现实的批判;品人论事视角新奇独到,褒贬扬抑态度鲜明;他写古代文学、典籍诙谐幽默,思绪灵动,极有情趣,浓郁的人文情怀饱满笔端。

(14)、指鹿为马(赵高)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释义: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画龙点睛(张僧繇)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释义: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画作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入木三分(王羲之)出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释义: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讳疾忌医(蔡桓公)出自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释义: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鞠躬尽瘁(诸葛亮)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释义: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

(15)、书籍将历史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却常将自己的历史隐藏其中。

(16)、《哈佛遗墨》:著名汉学家杨联陞先生的“杂货”诗文集,全面展现这位海外汉学家的学术意趣与情怀。

(17)、“书籍已不再拥有昔日的威望,已不再是我们理智与情感的主宰,因为我们今天面对的,是人类所拥有的全新的交流和资讯工具。”革命已经宣告或实际上已经开始,我们将从纸质书过渡到电子文本和视频读物。如何定位这场革命?

(18)、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着肌肉,盛装而来。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体会的人,可以有更多的印证和领悟。

(19)、《诗酒趁年华——王蒙谈读书与写作》:著名作家王蒙的13篇读书与写作之道。读阅历,读社会,读世界,读春夏秋冬,读荣辱盛衰,读悲欢离合……名家谈读书,对促进全民阅读有示范意义。

(20)、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4、关于读书的名人故事10字

(1)、书中主要收录杨联陞学术随笔与诗歌联语:追怀忆旧,记叙其与赵元任、陈寅恪、萧公权的往来论学;评骘学术,精选其为胡适、孟森、余英时撰写的序跋书评;诗歌唱和,辑录其与台静农、张充和、吉川幸次郎的友声回响。

(2)、《做书:感悟和理念》著名出版人李昕谈自己数十年做书的心路历程

(3)、彼得·魏特哈斯《愤怒书尘》法兰克福书展主席的成长之路

(4)、对于小说家来说,写贺年片应该是有益的。看见快忘掉的名字,便想起其人其事,或许就写进小说里。

(5)、写到陆伯麟,影射的是周作人:“就是那个留一小撮日本胡子的老头儿。除掉向日葵以外,天下怕没有象陆伯麟那样亲日的人或东西”。

(6)、《图书馆的故事》:这世上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葛剑雄作序推荐。

(7)、据台湾国立中央大学教授汪荣祖说,钱锺书79年访美,震惊了美国学术界,就像今天的林书豪一样:钱穿着中山装,戴着土里土气的眼镜,一开口,纯正的牛津英语,提到某个英国诗人,就用英语背诵一段他的诗,提到某位德国诗人,就用德语背诵一段他的诗,这些诗或许本国学者都没听过。

(8)、也有人说,如果冯友兰活到40岁就死了的话一点都不影响其学术水平,因为他多活的几十年里基本全是在推翻自己原来的观点。

(9)、《困学纪程》:著名文学史家曹道衡,作为新旧学转型之际成长起来的老辈学者,对读书与治学见解独到。

(10)、三余读书。有个跟着董遇学习的人,董遇不肯教。董遇的意思是:“读书多读几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是平时的多余时间。”

(11)、我们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似乎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无时不刻感到信息过剩。但这是个老问题。过去遗留的典籍数量庞大而又彼此牴牾,以至于笛卡尔认为与其有书,不如无书来得更简单。

(12)、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13)、钱用批判的精神观照中国与世界,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绝任何言论,也不盲从任何权威,为确定中国文艺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位置,终身献力。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艺术,倾笔一生。

(14)、我们是不会忘记他的,被称为“文化昆仑”的他,有着怎样传奇的人生呢?

(15)、《如何阅读一本书》:一部永不褪色的阅读经典

(16)、孙敬是汉朝信都(今衡水市冀州区)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

(17)、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8)、美国大学出版社总共110家,在美国出版业中的份额虽小,却极其活跃。大学出版社带来了书籍品种的多样性,平均占每年新出版品种的8%——10%。

(19)、何为“耕海一二三”,就是《老子》说的:“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道法自然而生万物,遵循的是一二三相递而生的数理逻辑。耕耘书海,观其妙谛,释其妙理,撷奇妙趣,乐何如哉!

(20)、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5、关于读书的名人故事30字

(1)、4月21日至4月24日每晚19点,i书计划(第二季)·我是领读人“藏书中的阅读之美”线上活动,让我们一起穿梭于藏书和阅读之间!

(2)、为什么而独身:一份来自1937年的参考答案

(3)、在古代的战国时期,有一位政治家很有名气,他叫做苏秦。苏秦在年轻时学问并不高,所以他去到好多地方做事都没有受到重视和重用。

(4)、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物我的回响交流的过程,一方面用自己的胸襟和眼光去发现古人;另一方面,又通过这种发现进一步肯定自己,扩大、丰富自己,建立起支撑自我的精神柱石,有如佛家所说的“千灯相照”。

(5)、他赶紧找来一个用白纱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气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这么多虫子发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盏小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灯‛,高兴地进屋读书去了。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月的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6)、本书作者曾任新闻出版署署长、中国版协主席,分两卷,约79万字,收录了作者从“文革”后出版领域拨乱反正到2006年走向繁荣时期的文稿。在每一篇文稿前,作者都撰写了“题解”,对当年的历史进行了回忆、补叙。

(7)、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8)、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孺子可教(张良)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四面楚歌(项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9)、给人物塑造特殊、有趣的性格,就变成了特殊的人物和有趣的故事;

(10)、他曾说自己看书像猪八戒吃东西一样,“食肠甚大,粗细不择”,俗的雅的都爱看。

(11)、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奋苦读。

(12)、汪荣祖还说道:有一个美国女博士候选人,她是做《七侠五义》这本小说的,当她提这方面问题的时候,钱先生随口就回答,而且就是背诵了相关的一段话,大家觉得这个太惊奇了,因为几乎没有人可以做到这样的。

(13)、美籍中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得好:“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是问号。”因此,要想在学业上有所建树,必须有好奇之心,善问之意。               

(14)、这部文集由五四运动、儒家传统、大学精神等问题切入,所涉皆为文化认知与建设的宏旨大义,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文艺复兴。书中凝聚了长之先生的眼光与智慧,是以一个饱学之士理智的研究。

(15)、老当益壮(马援)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释义: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投笔从戎(班超)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16)、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始终是扑朔迷离的,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

(17)、文革期间,有人通知钱锺书去参加国宴。他说:“我不去,哈!我很忙,我不去,哈!”“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

(18)、吃着夫君亲自做的饭,杨绛幸福地说:“这是我吃过的最香的早饭。”

(19)、读出智慧的笑声,就是把智慧作为读书的一根弦,投入智慧,撷取智慧。

(20)、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人地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浮体比重等理论。

(1)、方继孝,名人手迹鉴藏家。北京鲁迅博物馆荣誉馆员,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多年致力于收藏中国近现代名人手迹,并潜心名人信札的研究,近著有《笺墨记缘:我的收藏三十年》《古琴的常识和演奏》等。

(2)、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3)、。unjs小编今天就为大家带来名人读书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4)、读书,为了坚守内心的光明,为了保持精神的独立,为了建立终生的信仰,为了追求生命的诗意与尊严。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