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句子的答题模板
1、
(1)、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2)、 ①对杜诗伟大成就的赞美:前两联写杜甫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的特点,表达了对杜诗非凡成就的赞美。
(3)、 直将骚雅①镇浇淫②,琼贝千章照古今。天地不能笼大句,鬼神无处避幽吟。 几逃兵火③羁危极,欲厚民生意思深。茅屋一间遗像在,有谁于世是知音?
(4)、(1)内容作用(①表现对象××特点;②抒发××感情;③渲染××气氛;④定下××基调);(2)结构作用(①为××作铺垫;②与××对照;③与××呼应;④总领××内容;⑤总结××内容;⑥线索;⑦点题)。
(5)、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6)、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矾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7)、(注)①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②南楼:楼名,在武昌,二十年前词人与故人到此登楼揽胜,武昌当时是抗金前线。
(8)、山水诗:主要通过山水景物的描绘,给读者展现大自然的美丽;或者作者对景物的赞美喜爱之情;寄情山水的悠闲自得;青春易逝的伤感等。常用的表达方式是描写抒情。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9)、某联(句)又作某某,你认为哪一种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10)、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11)、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12)、②对杜甫坎坷人生的同情:第五句写杜甫多次在战乱中逃亡,几度陷于危难,表达了对杜甫的深深同情。
(13)、(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14)、②对杜甫坎坷人生的同情:第五句写杜甫多次在战乱中逃亡,几度陷于危难,表达了对杜甫的深深同情。
(15)、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6)、③交代了人物活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
(17)、在中间语句的作用一般是结构上承上启下、照应、伏笔;
(18)、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19)、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20)、②对杜甫坎坷人生的同情:第五句写杜甫多次在战乱中逃亡,几度陷于危难,表达了对杜甫的深深同情。
2、
(1)、初中生诗歌鉴赏名句赏析有哪些答题技巧关于语文诗歌鉴赏学习技巧...
(2)、③交代了人物活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
(3)、答: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臵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4)、问:结合作品简析《旅夜书怀》第三联中的两个虚词“岂”“应”使用的妙处。
(5)、④ 分析3:与上下文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6)、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7)、字词品鉴、句子作用(含景物作用)、句子赏析、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意境分析、思想感情等。
(8)、答题格式:概括(特点+名称)+具体表现+回扣特点
(9)、①写了什么内容(景、人、物、事;如果是形象,要概括出特点);
(10)、××感情:作品中的××内容(要转述诗句意思,不能只是引用诗句),
(11)、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12)、如果描写的物象并非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烘托、铺垫;如果描述的次要物象与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对比
(13)、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矾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14)、拟人答题格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什么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了什么怎么样(的形态或情态)。有时还需加上作者的情感。
(15)、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16)、字词品鉴、句子作用(含景物作用)、句子赏析、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意境分析、思想感情等。
(17)、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18)、例如:教室里静得出奇,连针掉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19)、 ④对雅道沦丧、世风颓败的社会现状的不满(或“慨叹”):尾联写杜甫的遗像留在简陋的茅屋中,而当今世上知音寥寥,足见杜甫的艺术精神、高尚情怀没有得到传承,作者对此深感不满与哀伤。
(20)、例句1:“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眬欲睡似的。”
3、
(1)、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2)、⑤把握描写(景、人、物、事、场景)的内容和情调(哀、乐)。
(3)、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矾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4)、赏析诗句时注意用词的巧妙、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尤其是常见8种修辞)。
(5)、从结构上统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为下文........做铺垫等;
(6)、 ①描绘了江边凄清的秋色: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寒冷的沙滩边,浅水流过。
(7)、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8)、写出该字词的字面含义、浅层含义,一般为”表现人(物)……的特点/心情/情态“(不涉及情感和哲理)。
(9)、引出下文,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后文,与下文形成对比,欲扬先抑(结构);
(10)、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1)、第三步,联想想象,描绘跟该词相关的诗句内容。
(12)、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13)、开篇点题,点名时间、地点,点明题旨(内容—主旨);
(14)、羁旅诗:主要表现旅人的旅途寂寞愁思与艰辛,以及在外漂泊旅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15)、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16)、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17)、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
(18)、(4)夸张就是夸大事物的特征,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19)、赏析:“疯狂”、“汹涌”、“吞没”这些充满力度的词语,描绘出了大海勇猛无畏的性格。
(20)、①比喻:比喻能将抽象化为具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例如写“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江水写愁,则使人想见愁意之漫长。
4、
(1)、|声明:综合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第三步,联想想象,描绘跟该词相关的诗句内容。
(3)、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4)、在阅读题中经常出现的一类句子就是富有深意的句子,这类句子往往蕴含着一些哲理,那么在分析这个句子的时候就需要我们挖掘一下句子背后的含义,在回答这个类型问题的时候我们不仅要知道这个句子表层的含义,还要答出句子深层的含义,例如“母亲就是我人生中的一味无价的中药”。这是浙江真题卷中出现的一个问题。这个题的答案就是让学生去找寻句子背后的深意,答案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首先是母亲像中药一样帮我抵御世间的伤害,然后是母亲的爱和美德如同药理一样慰藉我的心灵,其次,表达了“我”对母亲真挚的感情,最后深化文章主旨。我们要想把这个题答完整,一定要考虑句子背后的深层含义。
(5)、第三步,联想想象,描绘跟该词相关的诗句内容。
(6)、⑤把握描写(景、人、物、事、场景)的内容和情调(哀、乐)。
(7)、同学们在回答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章中那些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往往和文章的中心主旨关系密切,比其他的句子更能表现观点或者情感。
(8)、先解释该句的意思,然后运用联想,简要分析句子表达的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再分析该句的表达效果。
(9)、比喻: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本体)比作什么(喻体),形象地写出了(喻体)什么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感情。
(10)、要求分析如何承上,如何启下;如果后文围绕中间某点写,作用是领起后文;如与前文中间某点呼应,其作用是照应前文
(11)、主题联系法。看文中的语句是否与文章的主旨有关(命题者一般会选择能揭示主旨的句子考查),因此,一定要紧扣主旨进行解读。
(12)、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13)、③交代了人物活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
(14)、答: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
(15)、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16)、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使人景物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17)、③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8)、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xx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19)、这种情况是句子既没有修辞手法,又没有刻画人物的方法,或者是文章指定要分析加点的词语。
(20)、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5、
(1)、赏析:本句用拟人手法,赋予风、雨水、小苗、阳光以人的灵性,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获取原来如此的诗意,与峡谷的凄清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2)、虚写、虚实结合、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想象
(3)、问: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4)、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5)、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要敢于大胆使用,不懂也要装懂。
(6)、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7)、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8)、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9)、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10)、虚写、虚实结合、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想象
(11)、②对杜甫坎坷人生的同情:第五句写杜甫多次在战乱中逃亡,几度陷于危难,表达了对杜甫的深深同情。
(12)、③交代了人物活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
(13)、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14)、 ②渲染萧瑟、寥落的气氛,烘托了词人孤寂悲凉的情怀,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③为词人抒发重游南楼时时光流逝、忧国伤时的情怀作铺垫。
(15)、(注)①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②南楼:楼名,在武昌,二十年前词人与故人到此登楼揽胜,武昌当时是抗金前线。
(16)、①对杜诗伟大成就的赞美:前两联写杜甫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的特点,表达了对杜诗非凡成就的赞美。
(17)、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8)、赏析:一个动词“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
(19)、2016课标全国卷Ⅱ《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20)、 ③层次脉络。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层次的内容,理清作品脉络的发展。注意写景与抒情内容的安排。
(1)、中考语文常考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和排比这三种,但是对偶、反问、反复、对比、夸张等偶尔也会考查到。正常情况下,修辞至少有一种,作者的情感有的句子包含有,有的没有,这都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判别。这类答题公式主要适用于写景物的记叙文。
(2)、例如:③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在这里圆规指的就是杨二嫂,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3)、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4)、答题格式:这是个……、句,表达了……(作用)。
(5)、 ③对杜甫仁爱无私的伟大情怀的景仰:第六句写杜甫在困境中依然希望造福百姓,体现出不顾个人安危、心系天下苍生的大仁大爱,令人景仰。 ④对雅道沦丧、世风颓败的社会现状的不满(或“慨叹”):尾联写杜甫的遗像留在简陋的茅屋中,而当今世上知音寥寥,足见杜甫的艺术精神、高尚情怀没有得到传承,
(6)、暗示主题,强化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内容)
(7)、 ②结构类型:首尾呼应、对比、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层进、前后照应。
(8)、 ①描绘了江边凄清的秋色: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寒冷的沙滩边,浅水流过。
(9)、(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10)、引出下文,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后文,与下文形成对比,欲扬先抑(结构);
(11)、判断句子是否用到了修辞手法,或者其他的表达手法(如描写方法、说明方法等)。
(12)、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13)、⑤把握描写(景、人、物、事、场景)的内容和情调(哀、乐)。
(14)、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
(15)、第一步:阅读句子,这个句子中运用了哪些词语。
(16)、② 分析: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17)、(2017年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18)、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
(19)、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