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虚笔记史铁生
1、务虚笔记史铁生
(1)、佛家有一说:杀一生命,等于杀一世界。那么,一个生命的出生也就是一个世界的出生了,任何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
(2)、无言是对的。要是上帝把漂亮和弱智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就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
(3)、我什么都没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放。
(4)、 ●他激动地看那星空,忽然无端地相信:那儿绝不会仅仅是冷漠、空冥、虚无。
(5)、 在这浩渺的宇宙中,这简单的一问一答中,两个毫不起眼的人类从此有了羁绊,像是冥冥中有一根绳子系在他们之间,从此他们都是彼此的执线人,像两只相互缠绕在一起的断了线的风筝,从此在人海里浮沉。爱情对于史铁生来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的,残疾与爱情贯穿了他哲学思考的始终,他不停的在追寻生命本身的密码,最终得出结论:是残疾也是爱情。既然是生命本身的密码,那么每个人就都是一样的。我们是人不是神,换句话说我们都不是完满的,残疾都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每个人因残疾而向往完美,而由此渴望爱情,希望借爱情的魔力来摆脱孤独与恐惧,而爱情却更像一针麻醉剂,只能让我们暂时忘却掉我们的残疾,却也无力改变什么,甚至有的时候如烈火烹油,爱情过后只剩下遍地残渣与一地鸡毛。但是爱情又是我们获取温暖的为数不多的方式之让我们不能割舍,让我们显得不那么单薄。以爱情为剑与这个世界的虚无对抗,与我们的残疾对抗,就像个过河的卒子,单枪匹马和严阵以待的王作战,这残局持续了上千年,而对峙本身就是胜利。
(6)、从根源上说,Z的艺术或者爱情,都置根于儿童时代对高贵和美的向往。然而,社会给他上的第一课是:高贵和美是属于上层等级的,人和人的差异或者等级是他达到高贵和美的必经阶梯;他本人则属于下层等级。他用什么来爬升到上层等级呢?用他的天才和勤奋,用他的成就和事业。然而,正如WR一样,目的和手段在Z这里也发生了一种颠倒或者说异化:本来爱情(或艺术)是追求的目标,现在成了征服人、“打败他们所有的人”的手段。“你的崇拜要变成崇拜你,你要高贵地去征服你曾经崇拜的高贵”。他在梦中都在呼唤:“杀了它,杀了它,杀了它们……”。
(7)、如果宗教是人们在不知时对不相干事物的盲目崇拜,但其发自生命本源的固执的向往却锻造了宗教精神。
(8)、 ●也许是,世界徐徐飘来,在这儿萌生出一个欲望的视点(我们把他叫做C)借此得以延伸拓展
(9)、我曾赴白天,伤在集市。在那儿,价值埋没于价格,连人也是一样。――史铁生
(10)、真实并不在我的心灵之外,在我的心灵之外并没有一种叫做真实的东西原原本本地待在那儿。真实,有时候是一个传说甚至一个谣言,有时候是一种猜测,有时候是一片梦想,它们在心灵里鬼斧神工地雕铸我的印象。(p8)
(11)、爱就是不演戏!把你的一切都敞开吧,把你愿意敞开和不愿意敞开的都敞开吧!
(12)、故事从爱情的本原写起,描述了流落到人间后,亚当与夏娃互相寻找的过程。该书责任编辑说,一位在轮椅上生活了30多年的作家,对于情与爱,因其与众不同的人生而作着一种最孤独和最冷静的思考,并将这些都浓缩在《我的丁一之旅》之中,小说诗性的语言十分洁净,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13)、 ●我们只知道那是必然的去向,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我们所能做的一点儿也不比那两个孩子所做的多——无非胡猜乱想而已。这话听起来就像是说: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最终要去哪儿,以及要去投奔的都是什么。
(14)、 ●我们也是。我和你,也是这样。我们是否曾经相遇过呢?好吧你说没有,但那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忘记了,或者不曾觉察,忘记和不曾觉察的事等于从未发生
(15)、人以一个孤独的音符处于一部浩瀚的音乐中,难免恐惧.这恐惧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心愿,却不知道别人的心愿;他知道自己复杂的处境与别人相关,却不知道别人对这复杂的相关取何种态度;他知道自己期待别人,却没有把握别人是否对他也有着同样的期待;总之,他即听到了音乐的呼唤,又看见了社会美德的阴沉脸色。这恐惧迫使他先把自己藏起来,藏到甚至连自己也看不到的地方去。其实这也不可能,他既藏了就必然知道藏了什么和藏在哪儿...――史铁生《病隙碎笔》
(16)、残缺就是孤独,寻求弥补就是要摆脱孤独。当一个孤独寻找另一个孤独时,便有了爱的欲望。
(17)、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18)、 ●熟人有一种危险,陌生倒可以安全,这确实有点儿滑稽
(19)、 ●最残酷的惩罚,不是来自野兽而是来自人。歧视不是来自敌人,而是来自亲人。孤独,不是在空茫而寒冷的大海上只身漂流,而是在人群密聚的地方,在美好生活展开的地方——没有你的位置。也许这仍然不是最残酷的惩罚,最残酷的惩罚是:悔恨,但已不能改变(就像时间不可逆转)。使一个怕死的人屈服的惩罚不是最残酷的惩罚,使一个怕死的人想寻死的惩罚才是最残酷的惩罚。
(20)、“一个人总有一天会发现自己是孤零零的一个人。”那老人说。
2、务虚笔记史铁生原文
(1)、《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
(2)、在C和F的眼里,真正的爱并不是死,而是一个可能的世界。F这样解释O的临终遗言:“O是说,在这个世界上她没有力量爱了,但在另外的存在中她仍然在爱,仍然要爱”。F认为:“可是,也许,并没有两个截然分离的世界,O,她就在我们周围,在我们不能发现的地方,司空见惯的地方……”C也说:“爱,也是在这样的地方”。O把爱这个可能的世界推到了死亡里,但其实,可能世界就在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它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另一维”。在生活的现实维度中,爱永远是一个疑问、一种追寻的诱惑和召唤;而在可能的维度中,“那永恒的爱的疑问即是爱的答案,那永恒的爱的追寻即是爱的归宿,那永恒的爱的欲望正是均匀地在这宇宙中漫展,无处不在……”爱的真正形而上的本质,就是对爱的追寻。
(3)、难到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比对肢体有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
(4)、《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当代作家史铁生创作的一篇小说。小说描绘了黄土高原上的小山村和一个风趣的放牛倌的故事。
(5)、 ●眼前这些人,这些旅伴一个个多么真实,多么靠近,互相快乐、自由、善意,甚至倾心交谈,那一刻他们是互相存在的,但是很快你就和他们永别,再也找不到他们,他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都与你无关,他们的存在与你毫不相干。
(6)、史铁生(1951~2010)男,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7)、有的人本来很幸福,看起来却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看起来却很幸福。
(8)、《我与地坛》中所说:“这么多年我在这园里坐着,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恓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吗要写作”, 残疾带来的肉体的痛苦和精神的重压,“要不要去死”对史铁生来说,是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
(9)、史铁生妻子是陈希米,1961年出生,1982年西北大学数学系毕业,1989年与史铁生结婚。后成为出版社编辑,在2012年创作了散文集《让死活下去》,表达对史铁生的怀念。
(10)、 ●当时我就想,我们很快就要互相失散,我和这两个孩子,将很快失散在近旁喧嚣的城市里,失散在周围纷纷纭纭的世界上,谁也再找不到谁。
(11)、残缺就是孤独,寻求弥补就是要摆脱孤独。当一个孤独寻找另一个孤独时,便有了爱的欲望。――史铁生《务虚笔记》
(12)、 ●上帝从来是喜欢玩花样儿的,这是生命的要点,是生活全部魅力之根据,你的惊奇、不解,你的喜怒哀乐,你的执迷和所谓彻悟,全系于上帝的这种爱好
(13)、但Z和O一样,都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这就是对“平等”这个概念的理解。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总是用现实性来消灭可能性,而西方平等概念本身只是一个可能世界的概念,它是与人的自由、即人的超越现实的可能性不可分的,是建立在“天赋人权”和个体人格这些“抽象”概念上的。缺乏这些概念,现实生活就会一天天沉沦,人文精神失落,道德理想滑坡,就会堕落为一个弱肉强食、人欲横流的“精神动物王国”。
(14)、尴尬是一种可贵的能力。因为,反躬自问是一切爱愿和思想的初萌。
(15)、 ●但她自己也想不通为什么这样看重形式,这样苛刻地对待一种形式。很可能是因为:比如一个骗子,别人不知道他在骗人,但他自己不可能不知道他是在干什么,因而他无法再用同样的方式骗自己。关键就在这儿——任何形式都是要说话的,都是一种公开的或悄悄的告白,一种形式不是表达一种真意,就是变卖一种真意。你可以闭目塞听,但你无法关闭心灵的耳目,谁也逃不脱这形式的告白。
(16)、因而我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静中自由的到来。甚至盼望站到死去,去看生。
(17)、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18)、 ●在这世界上我只爱你,要是我有力量,再爱一回,我还是要选择你。我宁愿相信这话的真实。我的直觉告诉我,这是她最终唯一想说的,也是唯一能够说得清的。就像一句禅语,听不听得懂要看听者的悟性了
(19)、 ●爷爷从来不提起叔叔,不说明爷爷已经把他忘记了,恰恰相反,说明他把他记得非常深。
(20)、 ●要是你站在她的终点看这个生命的轨迹你看到的只是一条路,你就只能看见一条命定之途。所有的生命都一样,所有的人都是这样。
3、务虚笔记史铁生作者简介
(1)、 ●对了,那必不能是一个心血枯焦却被轻描淡写的位置。
(2)、2018年1月《史铁生全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集共350万字,按体裁分为各类小说、散文随笔、剧本诗歌、书信、访谈等12卷。10月18日根据史铁生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改编的话剧《酗酒者莫非》在北京上演,该剧由波兰戏剧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执导。
(3)、天人合科学也渐渐醒悟到人是宇宙的一部分,这样,问题似乎并不难解:任何部分之于整体,或整体之于部分,都必定密切吻合。譬如一只花瓶,不小心摔下几块碎片,碎片的边缘尽管诡异,拿来补在花瓶上也肯定严丝合缝。而要想复制同样的碎片或同样的缺口,比登天还难。――史铁生《病隙碎笔》
(4)、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历数前生,你能够与我一同笑看,所以死与你我从不相干。
(5)、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6)、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
(7)、 ●又找不到话题了,其实不是找不到,是躲着一些在心里已经排好了的句子……
(8)、史铁生对命运的思考带给我最大的冲击,是他所揭示的世界的“偶然性”。
(9)、然而,上帝之为上帝,就在于他是不需要提出理由的,他为所欲为,用不着给你一个说法。面对上帝的沉默,苦难者也沉默下来了。弱小的个人对于强大的命运,在它到来之前不可预卜,在它到来之时不可抗拒,在它到来之后不可摆脱,那么,除了忍受,还能怎样呢?
(10)、 ●如果我已经回来,如果你已经不在,但我的意识超越光速我以心灵的目光追踪你飘离的影像,这就是:眺望。
(11)、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12)、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13)、 ●一个人总有一天会发现自己是孤零零的一个人。
(14)、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的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的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15)、这世界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无论局限于哪一种都会损害生命的自由。――史铁生
(16)、当我们以为残疾限制住他时,何尝又不是他主动将生命投入向内的思考和理性中去呢?周身没有武器可依仗,唯有不断的思考可以将他拉出深渊。
(17)、 ●敢于杀死自己肉体的人并不少,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杀死自己的心魂迷途,关键是杀死了旧的又没有新的,那时他们就要欺骗自己了,就要像抓住救命草一样抓住原有的东西,自欺欺人地说仍然爱那东西,仍然坚信那东西。
(18)、 我们从虚无中诞生,同时世界从虚无中显现,我分分秒秒的长大,世界分分秒秒的拓展,我的全世界从一间小屋拓展到一个静谧的小院,从一个小院拓展到一条街,从一条街拓展到一个村庄,从一个村庄拓展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颗地球。到底是随着我的长大,投入到了这个世界,成为了这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呢?还是随着生活的进行,观察到的感受到的一切构建成了我的全世界?无论如何,外部世界以其一点接纳了我的进入,从我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被编织在一个既定的网结上,并且看不出条条脉脉的由来与去处。有的时候我甚至在想我们作为一张世界大网的各个网结,出生前不由我们掌控,那么出生后呢?真的是完全由我们自己决定的吗?从出生那一刻我们周围的环境已经在那里了,而接下来我们在生活中所遭遇的事,遇到的人难道不是冥冥中有迹可循吗?那么是不是可以做一个大胆的猜想:其实世间的一切都是在按照一定的轨迹在运行,那么究竟这是不是所谓的命运呢?
(19)、晚风轻柔得让人无可抱怨,但魂魄仿佛被它吹离,吹离身体飘起在黄昏中再消失进那道墙里去。
(20)、 ●他们一同出去。关上家门,关上,就是说它暂时等在这儿,家,等在这里。斜阳中的一座小屋,随时等你们回来。他们一同离开,回头又看一眼,不说但心里都有一个“家”字。jiā——空寂之中这声音多么动人。
4、务虚笔记史铁生那个星期天
(1)、评论家解玺璋研究、关注史铁生多年。他认为,史铁生是位作家、小说家,但也是一位思想者。“史铁生肯于思考的特质,在他早期创作中就表现出来了。
(2)、要是有些事我没说,你别以为是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3)、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陷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为。白昼是一种魔法,一种符咒,让僵死的规则畅行无阻,让实际消磨掉神奇。所有的人都在白昼的魔法之下扮演着紧张、呆板的角色,一切言谈举止一切思绪与梦想,都仿佛被预设的程序所圈定。――史铁生《灵魂的事》
(4)、《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5)、树叶柔和爽朗的呼吸,诗人一路吹着口哨回家,一路踢着石子妙想联翩,感到夕阳和晚风自古多情,自己现在和将来都是个幸福的人。
(6)、而另一个,就是刚刚离开不久的史铁生老先生。我很少喜欢一个作家,可能因为应试教育的原因,对这些老一辈的作家通常不抱什么好感,因为他们的文章总能变着法儿的让我的考卷上多扣一点分。可是史铁生不同,第一次读到他的文章就有一种再去看看他别的作品的冲动。老师在上《我与地坛》的时候曾说,地坛与史铁生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地坛让他真正地活下来,是地坛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与动力。而我现在觉得,《务虚笔记》里藏着真正的史铁生。
(7)、史铁生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味道。他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人的精神世界。他似乎在空中俯视着芸芸众生。他很少写吃喝拉撒,挣钱谋生,虽然他为此吃得苦肯定比一般人要多得多。即便写,也有一种超脱的感觉。我相信,因为残疾,他的外部世界很狭小,正因如此,他的内心世界才如此丰富。他经常思考,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答。邓晓芒说:史铁生是作家中哲学意味最深的人。在小说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这种思维的交锋。这些地方,也是我读起来感到自己智力不够的地方,也是这部小说读得累和值得再读以及值得买一本的原因。这部小说里时时可见充满了智慧的语言,我想那是蚌柔软的身体被沙粒摩擦而形成的珍珠。
(8)、死,在汉语中有很多可以代替的词。但是,我还是选择了这个字。为什么人们创造了那么多的词语来代替“死”?因为恐惧。而关于生死,史铁生在活着的时候已经想了无数遍。我想,他不怕这个字,他可以坦然面对。
(9)、史铁生发表的小说作品有:《老屋小记》、《我的丁一之旅》、《山顶上的传说》、《插队的故事》、《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午餐半小时》、《夏天的玫瑰》、《奶奶的星星》、《务虚笔记》、《毒药》等。
(10)、 ●没人能知道不曾推开的门里会是什么,但从两个门会走到两个不同的世界中去,甚至这两个世界永远不再相交。
(11)、 人的本性倾向于寻找世界的规律和必然性,寻找不同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似乎掌握了因果,我们便拥有了对抗不确定的武器。因此,当我们解释历史时,我们会去寻找一个事件发生的原因,似乎所有事情的发生都需要有原因,没有一件事会无缘无故的发生。
(12)、 ●任何现象,都比我们看到或想到的复杂千倍
(13)、爱的情感包括喜欢,包括爱护、尊敬和控制不住,除此之外还有最紧要的一项:敞开。互相敞开心魂,为爱所独具。
(14)、凡我笔下人物的行为或心理,都是我自己也有的,某些已经露面,某些正蛰伏于可能性中待机而动。
(15)、《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
(16)、 ●我感到,那困惑之深,倘不走向疯狂,就势必走向与日俱增的茫然。
(17)、苦难消灭自然也就无可忧悲,但苦难消灭一切也就都灭。
(18)、 ●没法证明绝对的虚无是存在的,不是吗?没法证明绝对的无可以有,况且这不是人的智力的过错。那么,在一个故事结束的地方,必有其他的故事开始了,开始着,展开着。绝对的虚无片刻也不能存在的
(19)、 ●现实在梦想中流行,一如梦想在现实中传诵。
(20)、当WR由于“思想犯罪”而被发配到边疆去时,他的青春激情就被彻底地否定了。当WR登上西行的列车时,他们的爱就已经被牺牲掉了,不管以什么样的理由。O仍然执着地要求WR记住她的地址,WR却知道,童年式的两小无猜的爱是一去不回了,从那一天起,他“长大”了。所以当O说“我肯定能把新地址告诉你”时,他的回答是:“不过我不会把我的地址告诉你”。他作为一个长大了的成人,十分明智地切断了一切青春的幻想。爱作为少年时代的幼稚和孩子的梦幻,在残酷现实面前是那么无力,不堪一击,只有永远停留在“美丽梦境”中的孩子如O,才会执着于它,而悲剧是必然的。
5、务虚笔记史铁生PDF
(1)、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对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2)、 ●当一个人像我这样,坐在桌前,沉入往事,想在变幻不住的历史中寻找真实,要在纷纷纭纭的生命中看出些真实,真实便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真实便随着你的追寻在你的前面破碎、分解、融化、重组……如烟如尘,如幻如梦。
(3)、 ●总是有这样的人,在残酷的春天我常感觉到他们的存在,无论是在繁华还是偏僻的地方这世界上处处分布着他们荒凉的祈盼
(4)、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飘渺,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礼拜日。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礼拜日,本该出去的,去哪儿记不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5)、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市,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6)、孤独的心必是充盈的心,充盈得要流溢出来要冲涌出去,便渴望有人呼应他、收留他、理解他。心灵间的呼唤与呼应、投奔与收留、坦露与理解,那便是心灵解放的号音,是和平的盛典是爱的狂欢。那才是孤独的摆脱,是心灵享有自由的时刻。――史铁生《爱情问题》
(7)、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史铁生《合欢树》
(8)、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史铁生《命若琴弦》
(9)、 ●我曾经这样写过:我没统计过我与多少个世界发生过关系,我本想借此关系去看看另外的、非我的世界,结果他们只是给了我一些材料,供我构筑了这个对我来说的世界。正如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它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它们确定着我的位置;我爱着她,爱着你,其实只是借助别人实现了我的爱欲。
(10)、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辽阔的土地,而是一种无比辽阔的心情,不受空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你的故乡。
(11)、在最后《务虚笔记》到底表达了什么?太难以被概括了。我所展现的也仅是它的冰山一角。我真诚地推荐每个人去阅读这本书,跟随史铁生去作一些务虚的探讨。
(12)、 ●就像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还有明天的你,那是你的继续是同一个人的继续。人山人海也是一样,其中的每一个人,一百年后最多二百年后就都没有了,但仍有一个人山人海在那儿继续,一如既往地喧嚣踊跃梦想纷纭,这之间的衔接就如同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看不出丝毫断裂和停顿。
(13)、往事,过去的生活,分为两种:一种是未被意识到的,它们都已无影无踪,甚至谈论它们都已不再可能。另一种被意识到的生活才是真正存在的,才被保存下来成为意义的载体。(p7)
(14)、曾有一位评论家对史铁生的作品做了一番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断言由瘫痪引起的性自卑是他的全部创作的真正秘密之所在。对于这一番分析,史铁生相当豁达地写了一段话:“只是这些搞心理分析的人太可怕了!我担心这样发展下去人还有什么谜可猜呢?而无谜可猜的世界才真正是一个可怕的世界呢!好在上帝比我们智商高,他将永远提供给我们新谜语,我们一起来做这游戏,世界就恰当了。开开玩笑,否则我说什么呢?老窝已给人家掏了去。”读这段话时,我不由得对史铁生充满敬意,知道他已经上升到了足够的高度,作为一个以上帝为对手和伙伴的大猜谜者,他无须再去计较那些涉及他本人的小谜底的对错。
(15)、《记忆与印象》是当代文学大家史铁生所著的散文集。其主旨深刻、文字优美,以饱含深情的细腻笔触讲述了故乡、故人、故事。
(16)、一同去承受人世的危难,一同去轻蔑现实的限定,一同眺望那无限与绝对,于是互相发现了对方的存在,对方的支持,难离难弃,这才是爱情吧。
(17)、因为人想活着,说到底是这么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
(18)、幸福感不是能一次给够的,一次幸福感能维持多久这不好计算,但日子肯定比它长,比它长的日子却永远要依靠着它。
(19)、我们从遥远的地方来,到遥远的地方去。我们是地球上的朝拜者和陌生人。
(20)、 ●你被杀死了,你就是一个应该活着的好人;你活下来了,你就是一个应该被杀死的坏蛋。
(1)、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的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2)、对爱者而言,爱情怎么会是悲剧?对春天而言,秋天是它的悲剧吗?
(3)、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史铁生《我与地坛》
(4)、我什么都没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放。――史铁生《我与地坛》
(5)、在史铁生的创作中,命运问题是一贯的主题。这也许和他的经历有关。许多年前,脊髓上那个没来由的小小肿物使他年纪轻轻就成了终身残疾,决定了他一生一世的命运。从那时开始,他就一直在向命运发问。命运之成为问题,往往始于突降的苦难。当此之时,人首先感到的是不公平。世上生灵无数,为何这厄运偏偏落在我的头上?别人依然健康,为何我却要残疾?别人依然快乐,为何我却要受苦?在震惊和悲愤之中,问题直逼那主宰一切人之命运的上帝,苦难者誓向上帝讨个说法。
(6)、 ●要是一个人不得不放弃他的梦想,上帝应该允许他把那些梦想忘记得干干净净。
(7)、我逐年养成习惯,早晨一边穿衣起床一边听广播。然后,在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里,若是没人来,我就坐在这儿,读书,想事,命运还要我写一种叫做小说的东西。仿佛只是写了几篇小说,时间便过去了几十年。几十年过去了,几十年已经没有了。那天那个女孩儿竟然叫我老爷爷,还是那个男孩儿毕竟大着几岁,说“是伯伯不是爷爷”,我松了一口气,我差不多要感谢他了。人是怎样长大的呢?忽然有一天有人管你叫叔叔了,忽然有一天又有人管你叫伯伯了,忽然有一天,当有人管你叫爷爷的时候你作何感想?太阳从这边走到那边。每一天每一天我都能看见一群鸽子,落在邻居家的屋顶上咕咕地叫,或在远远近近的空中悠悠地飞。你不特意去想一想的话你会以为几十年中一直就是那一群,白的、灰的、褐色的,飞着、叫着、活着,一直就是这样,一直都是它们,永远都是那一群看不出有什么不同,可事实上它们已经生死相继了若干次,生死相继了数万年。
(8)、 ●我就是那空空的来风,只在脱落下和旋卷起斑斓的落叶抑或印象之时,才捕捉到自己的存在。
(9)、 ●我们从未在没有别人的时间里看见过自己。就像我们从未在没有距离的地方走过路。我知道诗人想要说什么:有区别才有自己,自己就是区别;有距离才有路,路就是距离。
(10)、 ●死是什么,也许正像爱是什么,不知在哪儿但必定有其答案
(11)、史铁生一生总共写下了28部短篇小说,6部中篇小说,2部长篇小说,15部随笔。《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墙下短记》,《秋天的怀念》,《合欢树》……那些历历在目的名字,都是史先生在与天地万物对话,与人间苦难对话。
(12)、《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96年《收获》杂志上,同时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由二十二个段落合成,叙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残疾人C、画家Z、女教师O、诗人L、医生F、女导演N等一代人的影响。
(13)、上帝不许诺光荣和福乐,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人不可以逃避困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恰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上帝存在。命运并不受贿,但希望与你同在,这才是信仰的真意,是信者的路。――史铁生《病隙碎笔》
(14)、可我为什么还想活呢?因为你还想得到点儿什么,你觉得你还是可以得到点儿什么的,比如说爱情,比如说价值感之类,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
(15)、“写作,就是为了生命的重量不被轻轻抹去。让过去和未来沉沉地存在,肩上和心里感到它们的重量,甚至压迫,甚至刺痛。现在才能存在。现在才能往来于过去和未来,成为梦想。”
(16)、 ●但无论如何,必有一天他们的故事也要结束,那时候他们也会真正看见孩子,并感受结束和开始的神秘
(17)、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史铁生《我与地坛》
(18)、更加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史铁生的文字总是充满哲理的,是即使什么都不懂的人也能一眼看出它是回事儿的哲理。这在《务虚笔记》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开篇中那段有一大堆年份的议论。那些看似跟你绕迷宫的文字里其实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过去与现在的时候仿佛在我面着交杂起来,本来应该平行的空间似乎受到了某块磁石的吸引开始错乱,认知前与认知后的时空穿插在一起。的确,我们目前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有很大一部分源自“传说”,在我们懂得运用脑子去记忆以前的那些故事,都是通过别人的嘴巴说出来的。这样充满哲理的句子或段落在书里很常见。
(19)、小说以抒情散文的笔法,为读者展示了陕北人民的朴实、忠厚、积极乐观的性格,以激发人们认真地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小说感情深厚,娓娓叙来,令人回味无穷。
(20)、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
(1)、我什么都没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放。
(2)、一个日趋丰满的女孩,一个正在成形的男子——流浪的歌手,抑或流浪的恋人——在瓢泼大雨中相拥依偎伫立,在漫天大雨中相拥无语。
(3)、 ●开始是惊骇、仓皇、深不见底的湮灭和悲恐,然后便只是偶尔的沉郁,再后来就不多想,死和生一样成了怅然常驻的疑问便不再去多想。
(4)、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史铁生
(5)、他对于生命的思考,对于人生的追问,对于存在的探寻应该是他最伟大的地方,但我们说起他来时却总是用同情的语气反复说着他的残疾、遭际、困厄这些他无法选择却要被迫承受的东西。在我拿起《务虚笔记》后,就再也没有停下过思考。
(6)、 ●历史无暇记住一个人的苦难,因为多数人的利益和欲望才是历史的主人。
(7)、评论家解玺璋研究、关注史铁生多年。他认为,史铁生是位作家、小说家,但也是一位思想者。“史铁生肯于思考的特质,在他早期创作中就表现出来了。
(8)、F医生和残疾人C的见解较为深刻:“对爱和生命意义的彻底绝望,那才是O的根本死因”,“那样的绝望,绝不会是因为一次具体的失恋……能让O去死的,一定是对爱的形而上的绝望。如果爱的逻辑也不能战胜Z的理论,如果爱仍然是功利性的取舍,仍然是择优而取,仍然意味着某些心魂的被蔑视、被歧视、被抛弃,爱就在根本上陷入了绝望”。所以,C认为,当O领悟到爱的意义已被Z的恨和差别论所玷污、所践踏、所取消时,当她在Z的教导下发现,“爱情原来也并不是什么圣洁的东西”时,她便暗暗滋生了一种“恨”,一种由恨激起的恨,即“报复”。“她下意识想让Z的高傲遭受打击,让他的理论遭到他的理论的打击”。“潜意识指引她去毁掉一个神圣的仪式,O的心里有一种毁掉那仪式的冲动。毁掉那虚假的宣告,毁掉那并不为Z所看重的爱,毁掉那依然是‘优胜劣汰’的虚假的‘圣洁’,毁掉那依然是有些心魂被供奉有些心魂被抛弃的爱情,毁掉一切,……毁掉这谎言是何等快慰!”
(9)、 ●空冥的猜想可以负载任意的梦景,实在的答案便要限定出真实的痛苦。
(10)、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
(11)、最大的遗憾,是当我读到史铁生的作品的时候,他已经死了。
(12)、我永远留住了一个偏见:女人是最适合当大夫的,白大褂是她们最优雅的服装。――史铁生《我与地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