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物候的农谚及其包含的物候知识(文案精选103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4-01-08 10:07:08 浏览59

包含物候知识的农谚有哪些

1、包含物候知识的农谚有哪些图片

(1)、(小暑节气如果长江下游出现雷阵雨,那么黄梅天还将继续下去。)

(2)、④在春天,早春也跟晚春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3)、生丙:本文还多处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赶快种谷子”这两个分句,就很富表现力。

(4)、全文分为四部分,内容密切联系,材料之间以逻辑顺序安排。

(5)、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6)、“就”表示春天短促,也不可删除。体现本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7)、我们班的成绩很好,如这次月考,我们班的平均分在全年级排名第一。)

(8)、师:从作者生动的描绘中,我们知道无论是春日的桃红柳绿还是冬夜的冰天封地,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这些奇妙的语言吧。 

(9)、作者对王阳明的行为并不持批判态度,而只是以他的行为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相反,他认为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10)、如写大地“苏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回大地写得富有动感;

(11)、揣摩下列语句,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准确、严谨).⑴.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第3段)

(12)、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孕育”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13)、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 

(14)、小组讨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15)、听读第一节,你听到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你读懂了什么?用“我听到了            ,读懂了          ”说一句话。 

(16)、教师简单介绍:作者是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17)、注意:不但要说出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还要说出这个说明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后面一点,学生容易忽视。

(18)、分析课文内容,说说第一自然段的语言特点和它的表达效果。

(19)、(豆蝇云形容云很小,遮不住猛烈的阳光,晒得地上人们快要热死。)

(20)、③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有关物候的农谚及其包含的物候知识

(1)、明确:生甲:举例子。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又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

(2)、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

(3)、作用: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用文字把一年四季的风景描摹出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一年四季的风景图,描绘出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以便下文自然引出物候和物候学。

(4)、五月初五龙船水,五月十三关刀水。未吃五月节粽,破裘呣甘放。

(5)、又比如,我的成绩只比学霸少一点。这个只字也是想强调什么?对了,也是差距小。

(6)、(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7)、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此外”“还有”两个词语,强调了古今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从“首先”到“此外”判断本文在解说物候来临现象因素时,采用的说明顺序是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运用,具体准确地说明古今差异对物候现象的影响,更有说服力。)

(8)、教师小结: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在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9)、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0)、影响我国的冬季风,每年十月底至十一月初开始影响我们东南沿海地区,次年三月份左右便逐渐退出本区。本地区二月中下旬开始气温逐渐上升,旬平均气温可达12℃以上,可谓大地回春了。

(11)、询问修建此亭的经过和始末,有的人说:有僧义然,发动僧侣一起动手,因势象形,就地取材,建亭于此。该亭盘曲高耸,气象万千,山中景象,尽收眼底。词人置身此地,意境常新;僧侣置身此地,随遇而安;忧郁的人置身此地,一切烦恼永远消失。飞鸟思归,猿猴依恋,在亭子的梁椽之间,鸟飞猿攀随处可见。明月照在松林及雕镂的窗户和台阶上。巨石上悬挂着钟磐的木架,常绿藤就像蛟龙一样依附缠绕在高大的乔木上。有修竹万竿,夏季依然舒爽清凉。这就是对这个亭子的真实记录。 

(12)、(1)“沉睡”和“苏醒”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种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

(13)、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14)、分析选段②中划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以及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15)、⑩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16)、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有关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板题) 

(17)、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18)、明确: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意思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9)、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20)、这节课我们不仅学到了物候和物候学的有关知识,还学到了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说明事物,更重要的是我们感受到了科学家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我们像作者一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每一朵花,也许来年春天悄然而至的时候,你能提醒身边的每一个人,家乡的迎春花将在何时绽放它的花蕾,这算是《大自然的语言》送给我们的丰厚礼物吧。 

3、包含物候知识的农谚或者诗词

(1)、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总结全文,点题并照应开头,进一步说明物候学研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2)、举例子,通过举什么例子,具体有利的说明什么。

(3)、周而复始:一个周期结束又重新开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4)、⑵农谚“清明前,开秧田”讲的是根据节气来确定“开秧田”的时间;“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来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馒头云,天气晴”是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5)、大自然常常用不同的语言和我们说话:早上的超大豪雨,天空的闪电打雷,告知了天气的语言。橘色的叶子,红色的花朵,告知了季节的语言。甲虫的擂台大赛,蜜蜂的嗡嗡叫声,告知了生命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奇妙。 

(6)、接着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 

(7)、“许多”是指“很多”“大部分”的意思,表示数量和范围的限制,但不表示是全部,在这里“许多”说明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中有很多与物侯知识有关,但不是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若去掉“许多”,就与事实不相符.“许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2分)

(8)、第三是“测天占候”。古人在节气物候的实践中发现,物候异常可以用于预报某种灾害。例如:“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愁”,这是指立春举行“打春牛”民俗仪式时下雨,则这年会发生春旱。

(9)、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10)、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完成1—5题。

(11)、⑤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12)、精读一节   品一品   (生动语言)     

(13)、五月初五龙船水,五月十三关刀水。未吃五月节粽,破裘呣甘放。

(14)、由现象到本质:四季不同景观 物候现象与农业的关系 物候知识 物候学    

(15)、(物候知识):农历五月十三是雨节,如果这一天下雨的话,那么这一年秋天谷子就会大丰收,谷子多的都没地方储存了,家家户户需要建新的谷囤。

(16)、农历正月,我们南方处于冬末初春的时令。响雷一般出现在夏季大气对流旺盛的时候,或台风侵袭的时候,或在春季气旋活动频繁的时候。这个时候响雷主要是由于急行冷锋迅速南下,使原来占据在我们南方的`暖气团急剧抬升而产生的。

(17)、作用:通过把物候观测仪器与气象仪器相比较,从而突出了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生生的生物作为物候观测仪器的特性。

(18)、例如,在封建社会时期,还没有同代的温度计、湿度计等仪器,农民就拿多年生树木的生长状态作为预告农事季节的依据,因为多年生树木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客观气候条件,于是产生了“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的农谚。

(19)、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融化萌发次第 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20)、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风雪:大风大雪,形容天气恶劣。载:怨声载道。途:路途,旅途。

4、包含物候知识的谚语及解释

(1)、了解一些物候知识,理清影响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的顺序,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2)、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3)、①“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4)、第②段中加点词“几乎”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5)、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

(6)、⑶列数字:“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作用: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重要因素。

(7)、上节课我们一起理清了本文的层次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本课的重点——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揣摩本文的精彩句段。

(8)、⑴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

(9)、                     大林寺桃花

(10)、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11)、  出示诗歌内容,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12)、明确:用了拟人手法。“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不能,因为“物候与物候学”是专业术语,不易理解,无法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13)、③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恰当、形象,透露出喜爱之情。)

(14)、⑵第2段则相反,给出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察对象和精确的比较结果,说明物候的古今差异。这是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可见,说明语言如何运用,要根据说明内容的特点来决定。

(15)、⑴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16)、(1)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7)、(2)“次第”贴切地表现了春回大地时各种花儿开放的次序,渲染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翩然”写出了小燕子的活泼伶俐,使春天充满活力的特点更加具体鲜明。(每小题2分,共4分)

(18)、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9)、⑴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20)、⑵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5、关于物候的农谚谚语大全

(1)、明确:“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2)、请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3)、了解一些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    

(4)、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5)、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初一如下雨,初二则会放晴,初三若下雨则会落到十五。难估计。

(6)、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

(7)、明确答案:不能删除,“许多”是很多的意思,是说明有很多农谚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但并不是全部。如果去掉,意思就变成所有的农谚都包含丰富的物候知识,不符合逻辑,不符合事实。

(8)、“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是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9)、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不能调换位置?为什么? 

(10)、春分种芍药,到老不开花:芍药夏日开花,春分种太慢了。

(11)、是指物候观测的手段和物候观测的数据对农事活动的重要意义。(2分)

(12)、(立春日如在上年十二月内谓之早春,若播种莫过早也不过迟,按季节行事。 )

(13)、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4)、如“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用来指数量,不一概而论,措辞严谨。

(15)、明确: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6)、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当太阳落山时,呈深红色。这说明是大气中内含较多的水汽和杂质,一般致阴雨的可能性较大些。

(17)、筛选课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18)、“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意思?

(19)、(物候知识):晕和月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它的形成与卷层云有关。卷层云里有微小的冰晶,当太阳光或月光照射这些卷层云中的冰晶时,由于冰晶的棱镜作用,太阳光或月光经过折射、反射就形成了日晕和光晕。

(20)、(拦在山腰的云一般是局部性的云彩,云层不厚,会很快消失,所以不会有雨。)

(1)、 精读一节   品一品   (生动语言) 

(2)、原题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下列关于“板块构造”理论说法不当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