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全文
1、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全文免费阅读
(1)、布拉格之春: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才告终。
(2)、既然我们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会面对压力,若是能先做好因应压力的准备,就像是打了预防针一样,可以增加你对压力的抵抗力,让你可以尽快的调适好,恢复平稳的生活。一般来说,一个能够对压力有良好因应能力的人,通常会有以下的特质:
(3)、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却可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
(4)、尼采常常与哲学家们纠缠一个神秘的众劫回归观:想想我们经历过的事情吧,想想它们重演如昨,甚至重演本身无休无止地重演下去!这癫狂的幻念意味着什么?
(5)、我的每一部小说都可以题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或《玩笑》,或者《好笑的爱》;这些标题是可以互换的,它们反映了很少的几个主题,这些主题一直困扰我,定义我,不幸的是也约束着我,我没有别的东西要说、要写。
(6)、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有捷克领导人杜布切克被苏联软禁并最终低头的描写。
(7)、而从压力源的严重度来看,失去生命中重要的人对不同种族的人来说,都是极严重的打击。尤其自从国内的大园空难、林肯大郡事件到921大地震,以至于美国的911恐怖攻击行动,造成无数的天人永隔,突显出当个人承受这么大的伤恸时,所产生的生理-心理-社会问题,是相当值得重视的。
(8)、托马斯不媚俗的两个例子:既不签署反悔声明,又不在释放政治犯的声援书上签字。
(9)、一个人一旦选择投身政界,必然十分乐意把公众视作自己的判官,并一厢情愿而又天真地认为可以以此获得人心。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10)、莫言说,我只看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为了告别的聚会》,很喜欢。跟拉美、美国作家不太一样,昆德拉生活在奉行极左体制的国家。他的小说是政治讽刺小说,充满了对极左体制的嘲讽。小说中的讽刺有一点儿像黑色幽默,又不完全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道。而且,这种对极左制度的嘲讽能引发中国人的“文革”记忆,人们很容易对那些描写心领神会,很值得一读。
(11)、视觉受双重限制:让人什么也看不见的强光和完全彻底的黑暗。
(12)、书中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其内在意义是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
(13)、一切谎言的根源来自私人生活领域与社会生活的分界。
(14)、师:于是,这段时间老师经历了病理切片检查,接着是一个星期病理化验结果的等待,以及前晚凌晨三点的求医。所以,这段时间,关于生与死,我思考了很多。在那七天漫长的等待里,我甚至想:如果我真得了癌症,我该怎么做?我的亲人是否能接受?我的还未长大的女儿又该怎么办?我该如何面对我的学生——你们?……在无数次的追问里,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声音回荡在我脑海:即使生病了,我也会像以前一样笑对生活,一如既往的爱我的女儿,一如既往的爱我的工作,我不会告诉你们我患病了,依然轻松地和你们聊天、开玩笑。幸运的是,七天后结果出来了,我是健康的。
(15)、如果说托马斯在萨宾娜那里感觉到的是“轻”,那他从特丽莎那里感觉到的就是“重”,如果他从萨宾娜那里感觉到的是一种自由,那就特丽莎那里感觉到的就是一种不自由,如果萨宾娜会对说:你即使爱我,也不必为我放弃什么,那么特丽莎就会对他说:你既然爱我,你就得有所放弃。事实上,托马斯最终确实也为了特丽莎放弃了几乎一切。
(16)、真正严肃的问题,是孩子吐出来的问题,只有最天真的问题才是真正严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没有答案的问题是一道令你无路可走的障碍。换言之,正是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标志着人类可能性的局限,划出我们存在的疆界。
(17)、小说的背景设在布拉格,内容涉及相当多的哲学观念。“米兰·昆德拉借此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纽约时报》语)
(18)、第请每位同学珍爱自己的生命。成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会遇到挫折、困难,请同学们不要轻易放弃,更不要动不动就想不通,作业做不完想不通,考试没考好想不通,愿望得不到满足想不通……因为各种各样的“想不通”而离家出走的,甚至做出跳楼自杀等轻视生命的可悲事件。从这节课上,大家应该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我们往往向往着生;当经历过失去,我们更懂得活的重要。活着,是一件无比美好的事情,珍爱自己的生命吧!
(19)、《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捷克小说家昆德拉1984年创作的哲学小说,是全世界公认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也是昆德拉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1985年作家韩少功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为名译成中文后,在国内影响巨大,书名成为经常被套用的流行词组。如今再次掀起畅销热,除了该书本身的魅力,大概也是因为南大教授许钧重译的沸沸扬扬。许钧重译后的题目作了些须改动,名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该书共有八章:第一章《轻与重》;第二章《灵与肉》;第三章《误解的词》;第四章《灵与肉》;第五章《轻与重》;第六章《伟大的进军》;第七章《卡列宁的微笑》。
(20)、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怎么样
(1)、(瘦竹按:类似于陶渊明的桃花源,但爱情的魅力正是因为它的不确定性,如果只是一味地简单快乐,人也会觉得很无聊。)
(2)、经文循环往复,犹如朝圣者的双眼离不开故土,犹如临终者不忍离世。
(3)、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励志文章sun)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
(4)、(瘦竹按:(拉什迪《午夜之子》里的主人公可以随意地出入别人的意识并能在大脑中招集午夜之子们召开午夜之子大会。)
(5)、爱情一旦公之于众会变得沉重,成为负担。——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6)、(瘦竹按:昆德的哲学和音乐教育背景,对其创作形成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小说里常常充满了哲学思辩,五线谱也不时出现在小说文论和小说里。小说结构也深受音乐的影响。
(7)、“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8)、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9)、它被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20世纪80年代世界十大杰出的文学作品之一。
(10)、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是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11)、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步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Donoteverthinkaboutthatwecanescape,oureveryeachstepdeterminethefinaloutcome,ourfootstepsaremovingtowardstheendofownchosentarget.
(12)、 2010年5月14日
(13)、链接:https://pan.baidu.com/s/1fhbKY6cd72fC3gCP7EXDpw提取码:tsik 书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4)、另一类,则是想占有客观女性世界里无穷的种种姿色,他们被这种欲念所诱惑。
(15)、师:挺好,咽下痛苦,坚强的活下去。还有吗?
(16)、他与特丽莎初识于三个星期前捷克的一个小镇上,两人呆在一起还不到一个钟头,她就陪他去了车站,一直等到他上火车。十天后她去看他,而且两人当天便做爱。不料夜里她发起烧来,是流感,她在他的公寓里呆了一个星期。对于这个几乎是完全陌生的人,他慢慢地感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爱。对他来说,她像个孩子,被人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筐里顺水漂来,而他在床榻之岸顺手捞起了她。
(17)、与希特勒的这种和解,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18)、昆德拉问题研究的重要特征是拒绝得出结论,他认为是塞万提斯让人知道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一大堆相对的问题。昆德拉在书中提出轻、重、灵、肉、记忆、虚弱、晕眩、牧歌、天堂等一系列的生存暗码,并与人物一一对应,支撑起各自的生存状态,展现了心灵与肉体的两重性。
(19)、表面上是明白无误的谎言,底下却透出神秘莫测的真理。
(20)、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目录
(1)、爱开始于一个女人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
(2)、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便会以为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3)、但是当他向后望去,判断过去的人们的时候,他看不见道路上任何雾。
(4)、教书育人的过程其实有一部分是教师阅历的折射。原本没有打算给孩子们上这一课,但因为这段时间自己经历了很多,所以才有了这令人震撼的一课。
(5)、他回到他的家乡,只是为了把一个女人搞到床上,因为这个女人的丈夫多少要对他的不幸的命运负责,但是命运是多么喜欢和人开玩笑啊,路德维克最终将会知道,把这个女人甩给别的男人,正是那个女人的丈夫求之不得的事。
(6)、很久以前,一个人会惊异地听到自己胸内有节奏跳动,但从不去猜测那是什么。他还不能对人这样奇怪、陌生的东西给以辨识确定。那时的人体是一间囚室,囚室里的东西能看,能听,能恐惧,能思索,还能惊异。而人体消失之后所留存的东西,便算是灵魂。——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7)、现在他站在窗前,极力回想那一刻的情景。若他清楚感受到的这种感情不是爱,又会是什么呢?但这是爱吗?那种想死在她身边的情感显然有些夸张:在这以前他仅仅见了她一面!那么,明明知道这种爱不甚适当,难道这只是一个歇斯底里的男人感到自欺之需而做出的举动吗?他的无意识是如此懦弱,一个小小的玩笑就使他选择了这样一个可怜的、压根儿不可能进入他生活的乡间女招待,作为他的最佳伴侣!
(8)、韩少功:“不仅在于它表现的历史和思想对中国人有一定的启发性,而且作者那种轻巧的‘片断体’,夹叙夹议的手法,拓展了文学技巧的空间。”
(9)、表面上是明白无误的谎言,底下却透出神秘莫测的真理。——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0)、1948年,19岁的米兰•昆德拉考入布拉格查理大学哲学系后,经常去听音乐课。后来又到布拉格电影学院读电影专业,并在那里毕了业。
(11)、前苏联干的坏事很多,比如1956年10月23日至11月的匈牙利事件,事件共造成约2700匈牙利人死亡。1979年12月末,苏联出兵阿富汗导致的长达10年的战争。大约100万人死于战火,600万人被迫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12)、永远都不要停止微笑,即使是在你难过的时候,说不定有人会因为你的笑容而爱上你。
(13)、不要做太多的抗争,最好的东西总是发生在出乎意料的时候。
(14)、但是,如果一件事取决于一系列的偶然,难道不正说明了它非同寻常而且意味深长?——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
(15)、浏览凤凰网读书频道,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赫然定格眼前,触动我沉睡多年的记忆神经。应该是两千年之初吧,我不知是从哪位朋友处弄来一本当时非常流行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还没来得及读完,结果在拿着去其它办公室找同事时遗失,事后也几次询问,竟没有下落。之后的上十年,在独处时,在默然时,我也偶尔记起这本没有读完读懂的书,但终因俗世的羁绊以及读书热情的消退,就一直抱憾至今了。不过,那不懂的问题,的确多次在我头脑里萦回:什么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在我的潜意识里,我能理解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却无论如何也理解不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感谢暑期清闲的时光,终于让我在百无聊赖的境地萌生了读书的念头,有缘再次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相遇,从而一了心中多年的憾事。
(16)、1958年,昆德拉发表作品《玩笑》,该书出版为他带来了世界级的声誉。1968年8月,苏联共产d入侵捷克,《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因此遭受迫害,所有作品从这个被占领的国家的书店和图书馆消失。之所以要提到昆德拉的早期作品《玩笑》这本书和“苏联入侵捷克”这一政治事件,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捷克社会,正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的写作背景。
(17)、费尔南多•佩索阿(1888-1935),葡萄牙作家,诗人,代表作有《惶然录》《牧羊人》等。
(18)、读它时心情很压抑,米兰·昆德拉的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我想昆德拉要说的是: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
(19)、——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却可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
(20)、人生如同谱写乐章。人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的事件变成一个主题,然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4、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在线阅读
(1)、追求的终极永远是朦胧的,要逃避痛苦,最常见的就是躲进未来。在时间的轨道上,人们总想象有一条线,超脱了这条线,当前的痛苦也许就会永不复存在。——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2)、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就越真切实在。
(3)、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表演(校企合作)专业于5月6日下午在G332教室举办了d员素质提升系列活动。张文超老师和第一d支部的所有预备d员以及入d积极分子参与活动。
(4)、人类之时间并不是循环转动的,而是直线前行。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5)、比喻是一种危险的东西,人是不能和比喻闹着玩的。一个简单比喻,便可从中产生爱情。
(6)、追求众多女色的男人差不多都属两种类型。其是在所有女人身上寻求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存在于他们一如既往的主观梦想之中。另一类,则是想占有客观女性世界里无穷的种种姿色,他们被这种欲念所诱惑。——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7)、迷途漫漫,终有一归。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8)、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
(9)、和拉伯雷一样,拉什迪知道:小说家与读者间的契约应该从一开始就建立;这本来很清楚:我们在这里的讲述不是认真的,即使它涉及到再可怕没有的事情。
(10)、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年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本书探讨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
(11)、 有人说这是中国人自作自受,喜欢攀比,死要面子等民族文劣根性造成的,其实并不完全如此,多数人活得累,主要还是对未来缺少安全感。而在一个大致相同的政体下生活的另一群人——曾经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捷克,有些人却产生另一种困惑,他们觉得自己的生命恰恰是不能承受之轻,轻得不能承受,听上却好似形式逻辑中的二律背反:The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者米兰·昆德拉,年轻时是一个共产主义者,1968年,米兰·昆德拉参加了著名的布拉格之春运动。——该运动最早由草根(GRASSROOTS)知识分子发起,旨在争取人权和自由。后来该运动得到当时捷共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等人的公开支持,希望捷克成为“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ThepromiseofSocialismwithahumanface,但这种思潮遭到了老大哥的强烈反对,勃日宁列夫同志下令武力解决。
(12)、机遇,只有机遇才给我们启示。那些出自必然的事情,可以预期的事情,日日重复的事情,总是无言无语,只有机遇能劝我的说话。们读出其中含义,就如吉普赛人从沉入杯底的吻啡渣里读出幻象。
(13)、1985年,文化名人李欧梵先生在国内发文,向汉语文学界推介了马尔克斯和米兰•昆德拉两位世界级小说大师。
(14)、“噪音可有个好处,淹没了词语。”——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5)、你觉得自己无法完全拥有,患得患失,这样的感情既让人焦虑,又让你乐此不疲,止不住的想要得到全部。
(16)、道歉,有时并不是因为做错了什么因而感到歉意。而是为了想挽回一些可能会造成遗憾的事所做的努力。
(17)、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
(18)、此刻他猛然惊诧地发现其实自己并非不行。萨比娜的人在不在根本不想他所以为的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她在他生命当中留下的那道灿烂而神奇的印记,无人可以夺走。
(19)、灵与肉实际讨论的是情与性的关系,当然,不只情与性。
(20)、《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带领着我们思考——什么才是人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意蕴深远,读它,你能领悟到智慧的力量,但又绝不枯燥。
5、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原文
(1)、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
(2)、2019年3月26日于深圳书城中心城南区多功能厅,我们邀请到著名书评人瘦竹老师为读书会的书友们分享了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瘦竹老师根据PPT及当时现扬的情况,整理了这篇文章。开讲前的史地课、第一部分:关于昆德拉,根据网上资料整理而成,书友们可以作为参考了解。第二部分:昆德拉的小说观、第三部分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分析,观点主要参考了昆德拉的《被背叛的遗嘱》、吴晓东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当然,也有一部分是老师自己的理解。希望对广大文学爱好者能由此得到一些收获。
(3)、对希特勒的仇恨终于淡薄消解,这暴露了一个世界道德上深刻的堕落。这个世界赖以立足的基本点,是回归的不存在。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4)、昆德拉更关注人物的基本境遇--“哲学是在没有人物、没有境遇的条件下进行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开始就将托马斯的问题摆在那里:在没有永劫回归的世界里,生命存在之轻。
(5)、昆德拉的小说在结构上也很有特点,除了情节故事还穿插了大量议论,可以说没有议论就没有昆德拉。其中很多议论精辟、深刻,表现出昆德拉与众不同的思考。
(6)、昆德拉(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纳博科夫、埃科等)的小说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想成为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必须重新定义小说,并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小说主题和表现形式,这就意谓着大多数的写作者只能是平庸的作者,注定一生与伟大无关。但没有任何一个小说家生来就是伟大的,一个小说家能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小说家,与他的天份、努力、机遇都有关系,在这个方面,我个人是比较宿命的,并不是努力就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小说家,但努力是必须的。
(7)、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降临的一切,毫无防备,就像演员进入初排。如果生活中的第一次彩排便是生活本身,那生活有什么价值呢?——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8)、《玩笑》是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1965年完稿,1967年出版。该书给他带来世界声誉。
(9)、“真的,有些书是要白天读的,有些书只能晚上读。”
(10)、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11)、作品剖示隐密的无情,探讨爱的真谛,涵盖了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祖国之爱。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著的义务。人生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却也是最真切实在的,解脱了负担,人变得比大地还年轻,以真而非,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
(12)、说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从来没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
(13)、我离你很远,我没有什么可以跟你说的,可是我就在这里,而且我知道你在那里。
(14)、大学生路德维克在寄给女友的明信片上开了几句小玩笑,于是命运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他的一切从此被改写。他的玩笑被组织上的人理解为对组织的污蔑和进攻。路德维克被取消学籍,进而成了一名穿着军装的劳改犯。
(15)、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因为人们愈思索,真理离他越远。因为人们从来就跟他想像中的自己不一样。思考从来就不是阻碍自己进步的原因。思考的目的在找出自身的弱点并实践改。想太多而不做,或是不想而假装接受,这才是上帝发笑的原因,因为这种思考,叫做自己骗自己。
(16)、媚俗是存在与遗忘之间的中转站。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7)、生理层面:能够均衡的饮食及规律的运动,保持身体健康。
(18)、我们经历过的事情吧,想想它们重演如昨,甚至重演本身无休无止地重演下去!这癫狂的幻念意味着什么?
(19)、连接人生的过去与未来,旅途的起点与终点在哪里?
(20)、捷克共和国,简称“捷克”,国土面积78866平方公里,人口1056万,与德国,奥地利,波兰,斯洛伐克四国接壤,是位于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
(1)、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3)、媚俗的典型表现:政治家亲吻婴儿的脸蛋、群众大游行等。
(4)、音乐性:我最开始是用音乐的方式来构思《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知道,最后一章必须是极轻柔的缓板:它聚焦于一段相当短暂的平静时期,在单独一个场景中,音调是安静的。我还知道,这一部分之前必须是一段最急板,那就是题为“伟大的进军”的那一部分。
(5)、幸运的拉伯雷(RABELAIS)时代;小说的蝴蝶腾空飞舞,随身带走蚕蛹的碎片。当庞大固埃(PANTAGRUEL)和他的巨人的外表还属于神奇故事的过去时代,巴努什(PAANURGE)则已从小说尚未人知的未来来到。
(6)、每年于固定的某段时间内,有巨大的哀伤反应,例如:生日,结婚或逝世周年等纪念日。
(7)、迷途漫漫,终有一归。——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8)、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
(9)、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
(10)、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11)、词典小说:被误解的词——女人,忠诚与背叛、音乐、光明与黑暗、游行、纽约、萨宾娜的国家、墓地。(借这些词昆德拉表现萨宾娜与弗兰茨人生观的不同,看完这些词的解读,即使昆德拉不说,读者也知道弗兰茨与萨宾娜完了。)
(12)、一直以来,我力图摆脱尘世的喧嚣,随心所欲去享受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的轻松生活,然而,真的能这样吗?
(13)、人类之时间并不是循环转动的,而是直线前行。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14)、我爱你并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因为我在你身边的时候我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