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句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
1、描写农业生产的谚语
(1)、拔病株,留好苗,等距密植要记牢。禾苗小,要趁早,除去小,留选好。
(2)、“春鳊秋鲤夏三黎”等农谚正是对不时不食的最好诠释。也许以农谚为代表的传统农业生产背后还有农药化肥所缺少意义,即顺应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生活理念。就农民这一水乡农谚的直接传承人群体而言,他们自身亦不能有效地将农谚继承下来,更不必谈如何对其进行保护、传承。
(3)、对小麦进行碾耱镇压确实是个好方法,但是放在现在农业上,却显得有些复杂费事,我们有更好的方法来为小麦进行御寒!比如:
(4)、我当了几年的农民,农业技术没学到多少,倒是知道了一些有关农业的谚语,如“早田雨,晚田露”、“夏至稻好试”、“无食粽,破裘唔知扮”、“六月大菜假有心”、“食六茄吐蒜”、“今年番薯唔比故年芋”等等。
(5)、“立冬逢未进小阳春。”小阳春共12天,依次表示来年的12个月,用这12天的天气好坏预测来年12个月的天气状况。
(6)、翻看日历发现,2023年是农历的癸卯年,有两个立春,一个是公历的2月20日,农历的正月十四日,另一个则是一个是公历的3月22日,农历的腊月二十五。
(7)、清明前麦田可以去踏,踏了以后,麦在地里的根桩会更牢固。但是,过了清明就不能踏了。
(8)、“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八仙山区的人把初夏称作午季,正是收割和挖洋芋的农忙时节,晴天催人抢收。所以有“春争一日,夏争一时”的说法。六月的连阴雨会促进包谷等作物根系发育,旺盛生长,为扬花灌浆打基础。
(9)、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每逢插秧或收割季节,各生产队还干脆到田野里去安营扎寨,吃喝睡觉都在田边,这样更提高生产效率。那时我还在读书,有一年放暑假,我就曾经跟着本生产队的大伙到“银湖”寮住扎能加插秧,天还未亮就爬起来吃大锅饭,吃完饭就在生产队长的安排下开始下田劳作,中午由“伙头”挑饭到田头,大家七八人蹲成一圈,就算是一桌了,地上摆着一盆白菜汤或汤罗卜汤,至于有没有肉,则看情况吧。菜式很简单,倒也吃得津津有味,吃完饭,就纵身往河里一跳,洗澡降温,顺便游个痛快的泳,那个时候,路窄河宽,天是蓝的,水是清的,人是有点瘦的。洗完澡午休一会,在生产队长的么喊下,下午的插秧又开始,直至太阳下山,大家才回到寮里吃饭休息。
(10)、收麦有五忙:割、拉、晒、碾、藏。麦黄三晌稻黄七。
(11)、雨水农谚: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雨水草萌动,嫩芽往上拱,大雁往北飞,农夫备春耕。
(12)、缺秧要补秧,补秧多打粮,多补一棵苗,多收一把粮。
(13)、清明谷雨半月,谷雨立夏半月,俗话说,谷雨前后栽瓜点豆,二十四节气包括土旺小节,俗话说,土旺种葫麻,发的七鼓八框杈。
(14)、小麦收获后,秋作物要抢时播种,据试验玉米播种每推迟一天减产2%以上。所以有一早三分壮,一晚三分薄,五黄六月争回楼之说。
(15)、“食过五月粽,寒衣冚(kam2)入笼(lung5),一百日又翻风”,说的是端午过后才真正进入夏天,冬季的衣服才可以收纳好,而一百日后天气又开始转凉。“清明虾,一叉叉”,说的是清明时节河涌的鱼虾数量多。“芒种节,食唔切”,则是说明芒种的时候,瓜菜收获之多,来不及吃。
(16)、在槐东,农业并没有远去,休闲式和集约化都着其喜人的前景,只是,水利没以前那么好了,河沟上垃圾成堆,河水污染,严重阻碍了农田的水利灌溉,这当然是发展中的问题,一旦水利问题解决,相信这里的农业会更上一个台阶。
(17)、在“布北”片区,水稻成片,村民们把这里当成“粮食基地”,自种的大米,吃起来香啊。而“合昌”片区,则已变成颇具规模的鱼虾养殖基地,这里每年的鱼虾收获颇丰,不断地供应市场。
(18)、(当太阳落山时,呈深红色。这说明是大气中含有较多的水汽和杂质,一般致阴雨的可能性较大些。)
(19)、抬头就能看到缥碧的天,远处群山环绕,我们就坐在果园的黑槐树下聊着往事。
(20)、没有投机取巧,反而靠着勤勉和实诚。做打火机生意,他在龙湖镇数一数二;做建筑材料,他是康桥地产的供应商;做拆迁,面对这个工作量大又敏感的工作,他在圈子里名声却相当好。
2、写一句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英语
(1)、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露白。菜当三分粮,因子当间仓。
(2)、对司保玉而言,这次更换赛道建造这座果园,不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也不是为自己退休搭建的伊甸园,反而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带着当初创业的激情二话不说扎了进来。
(3)、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工商业迅速兴起,很多农民洗脚上田,我也扔下锄头干别的事了。农业,似乎在远去,似乎被边缘化,但是,我在槐东看到的却并非完全如此,农业仍有生机勃勃的势头,只是模式变了,既有休闲式的,也有集约化市场化经营的。
(4)、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这里种的是双季稻,双季稻就有句话叫“三三得不如二五得十”。
(5)、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通俗编·俚语集对》:“今年种竹,来年吃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6)、导语:清风拂面杨柳依依,垂下婀娜枝条轻抚湖面。几只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的叫着,诉说着那年春的往事。往事如烟随时间早已遁走,只将那情独留人间。这里励志网的我为大家整理了70句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7)、春天肥堆如山大,秋后粮堆大如山草子种三年,坏田变好田。
(8)、而“黄土变成金”从字义上来说,这句话也是很好理解的。意思是说,黄土变成金子,那么什么样的黄土才成为金子呢?这不是一种“寓意”,象征着在2023年会是一个丰收年,而这对于农民生产是十分有利的。
(9)、农历五月小麦收获后,秋作物在幼苗期,需水量小,此时干旱利于根系下扎,经过蹲苗,能降低株高,防止后期倒伏。到了六月秋庄稼进入拔节大生长期,需水需肥进入高峰,这时若连续降雨,对作物生长发育有利,容易实现高产。
(10)、清明的时候,经常下雨,麦长得不好;“稻怕寒露一朝霜”,一到了寒露,稻子要是被霜打了,颗粒就瘪了。
(11)、“早雨暗打柴,暗雨打草鞋。”如果是天亮前下雨,有可能中午要停,下午要晴了,还可以上山打柴。如果过了中午下雨,一般是不会停的,只好安心在家编织草鞋了。
(12)、一般每过19年(1985年,2004年、2023年、2042年)闰二月才发生一次,所以根据古历的算法,故此2023年闰二月就出现了。
(13)、春分农谚:春分无雨化春耕,春分有雨是丰年。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
(14)、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土壤缺水会造成旱灾,水多了又会造成涝灾,要想旱涝保丰收,就必须兴修水利,疏通沟渠,达到旱能浇涝能排,才能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产增收。
(15)、肥料是庄稼的粮食(养料)。经研究证明,庄稼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土壤中吸收的营养元素多达几十种,其中最主要是氮、磷、钾,称为大量元素,其次是硫、钙、镁、铁、锌、铜、硼、锰、钼等,称中微量元素。
(16)、我的家乡澄海区莲下镇槐东村,在我的儿时记忆中,除了农业,还是农业。澄海区(以前是澄海县)就是潮汕地区中的著名农业县,1957年已经成为全国第一个水稻千斤县,曾获国务院的通令嘉奖,近年又荣获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称号。澄海的水稻、甘蔗、柑桔、花生以及名种蔬菜闻名全国。
(17)、那个时候,号召大家种两季稻和一季麦,加起来是三季,加起来顶多收900斤,不如种两季,一季麦加一季稻,稻收800斤,麦收300斤,一共1100斤。
(18)、玉米种植密度,要根据品种合理密植。平展片品种,夏播密度为3200—3500株(如蠡玉16等);半竖叶大棒型品种夏播密度3500-4000株(如伟科70登海605等),竖叶型和早熟耐密型品种夏播密度为4500—5500株人(如郑单9先玉335等)。
(19)、玉米能吃能干。是指玉米需肥量多,增产潜力大。据统计,美国2002年最高单产1850公斤;河南浚县2007年最高单产1065公斤。许昌县陈曹乡史庄村2007-2009年,全村1000亩玉米平均单产700公斤。河南省1949年到2007年,面积由1393万亩发展到418万亩,增长了近3倍;单产由48公斤提高到36公斤,增长了9倍。可见,玉米只要选好品种,施足肥料,及时管理增产潜力大有可挖,确实是能吃能干。
(20)、二十年前的农村,机械化水平不如现在高,除草剂等还没有大面积使用,人们种田的积极性也极为高涨,在农作物出苗后不久都要进行除草,也就是锄头遍,这次锄地的目的重在除草,又结合农作物幼小,根系不发达,避免伤及作物根系。所以要浅锄,深度在1∽2厘米之间。
3、写一句农业生产有关的俗语
(1)、小麦生长的好坏,产量高低与播种基础有密切关系。只要深耕细耙,测土配方施肥,选用优良品种,适期适量播种,及时防治病虫草害,就会有好收成。如河南省1949—2009年建国50年来,小麦平均单产由5公斤增长到375公斤,增产了82倍。许昌县陈曹乡史庄村1100亩小麦2007—2009年,连续三年平均单产突破600公斤,10亩攻关田单产达68公斤。建国50年来小麦品种进行了8次更新换代,化肥从无到有,从施用农家肥,到单质氮肥,又到现在的复合肥和配方肥。为小麦的优质、高产、稳产、高效奠定了物质基础。
(2)、“七晴八不晴,九里放光明;七落八不落,九里象瓢沷。”在一个月里初九的这几天,久雨盼天晴,初七晴,初八不晴的话,初九这天一定会晴。同样,久圼盼下雨,初七下,初八不下,初九一定大雨如瓢泼。 “夜晴不是好晴,走夜路的不是好人。”一般来说,白天下雨,晚上天晴,有可能明天继续下雨。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和走夜路的人亲近,他们经常夜间出行,大多有不可告人的勾当。
(3)、“秋干断种粮。”八仙的初秋时候,以包谷为主的粮食作物,因籽粒缺少灌浆而欠收,连基本口粮都不够,当然籽种也就更紧缺了。
(4)、二麦上场连夜打,打得迟了莫怨天。栽秧不怕绵绵雨,打谷不怕火烧天。割稻要轻,打稻要稳,翻稻要勤。谷子打三遍,每顿吃干饭。
(5)、司总的1200亩可甜水果森林正在丰富儿童户外项目,如果您是从事儿童户外项目和设施等相关工作,欢迎和我们联系,为您牵线;同时也欢迎各大幼儿教育机构(不限于幼儿园、小学、艺术机构等)在可甜水果森林组织户外活动,司总可以免费为您提供场地。
(6)、早上十点,盛夏的太阳开始毒辣,黄叔要赶在中午前将一箱箱冰鲜鱼饵料投入鱼塘喂饲塘鱼。黄叔已从事塘鱼养殖二十多年,经验丰富,算得上是传承下来的顺德农民。忙碌中的黄叔热情地接受我们的访问,从饵料的投放到鱼种的选取大致上介绍养鱼的相关经验。遗憾的是,我们仍然不能从他口中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
(7)、“四六开天不长久。”久雨过后盼天开,但逢初初二十六这些日子开天是不会长久的,一般不会晴过两天。
(8)、这就是当时的农业生产写照,那个时候,农业生产是第一位的。
(9)、一般有闰月,双春年的几率很大,而2023年有两个二月,故此癸卯年是双春年。那么闰月份由来,以及双春年是怎么形成的呢?
(10)、土壤是庄稼“吃”(养分)、“喝”(水分)、住(扎根)的地方。土壤除了供给植物所需要的氮、磷、钾、钙、镁、硫、铁等矿质元素和水分外,在土壤中还有空气可供根系呼吸。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除阳光外,所需的养分、水分等几乎都是靠土壤提供。可以说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没有土壤就没有农业。
(11)、再比如说,我们有一句话“稻怕秋后发,人怕老来穷”,把农业和人挂起钩来。
(12)、严格地来说,前半辈子司保玉的成功,并不是他一个人成功,而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拥抱机会的农村男人,和站在时代的桥头,召唤他、拉他一把的朋友共同作用下的成功。
(13)、春是指的立春,冬是指的冬天,而在2023年有两个立春,一个冬天,而二十四节气以立春为始,大寒作结。因为阴历闰月的关系,自然也出现了俗语中的“两春夹一冬”的现象。
(14)、第一遍过后十天左右,要进行锄第二遍,这一遍要对土地进行中耕,一般深度在3∽4㎝,目的是使土壤松软,透气,利于作物扎根。所以要深锄。
(15)、那么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其实这个说法还是很有道理。通过对田间的碾耱镇压,使得小麦的根系、茎杆基部,都能够被土壤覆盖,起到保温的作用;而且在碾耱镇压的过程中,也能起到抑制小麦生长的作用,冬季小麦不旺长,那么就不容易受冻害,来年的产量肯定不会低。
(16)、宜兴主要的农作物有冬小麦和水稻,因此有关于种麦、种稻的谚语就很多。
(17)、要不说百战归来是少年,他谈到种果树,两眼放光眉飞色舞,介绍每一个果子就像介绍自己的孩子一样。
(18)、玉米中耕越早越好,玉米出齐苗后,要及时中耕除草、间苗、定苗。根据品种合理留苗。高产玉米施肥要做到:播种前亩施种肥(一铵或二铵)5-10公斤;拔节期亩追玉米配方肥50公斤;授粉后追尿素20公斤。有条件亩施有机肥1-2方,并及时防治病、虫、草害,就能实现高产。
(19)、/乡村作为远方,我们作为现代青年不应仅满足诗意的想象/
(20)、“开天亮一线,三天不见面。”连阴几天下雨,徒然某天中午开天放晴,太阳光剌得人睁不开眼,这样的晴天时间一定很短,最多三天,又会下雨。
4、写一句关于农业生产的俗语
(1)、及至我读完书,继承了老爸的职位,也“光荣”地当上农民了,当时最受专注的行业应该也是农业,难怪知识青年都到农村去,因为“那里大有作为”啊。
(2)、据黄叔所言,塘鱼养殖并没有什么农谚,要了解农谚就要问从事种植业的农民。于是,午后我们探访了另一位农民,从事瓜菜种植多年的罗伯。在罗伯口中,我们终于亲耳听到了寻觅已久的顺德水乡农谚。
(3)、释义:割麦子一定要趁天气好的时候,及时把它收割了,但稻子不要急,耽误几天,在田里多养一养,颗粒会更加饱满,而黄豆呢,要搭在肩膀上,才算是自己收到的。
(4)、常垫牛栏掏鸡窝,腿勤手快积肥多粪坑加个盖,肥效全都在。
(5)、正月十五日上元节下雨,清明节会是晴天。九月九日重阳节到九月十三日无雨,冬季雨雪天气少,会出现—冬干旱。
(6)、当我们想了解更多农谚时,罗伯却不再说下去。罗伯认为,像“冬在月初,有冷无多;冬在月尾,卖牛置被”等很大一部分的农谚只是巧合,并没有科学根据,言语中好像透露出他对现代科技指导农业生产的崇尚。深入交流后,罗伯确实对现代农业生产表现出正面的态度,当然亦有一丝慨叹。
(7)、谚语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简单而简洁的短语。其中大部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实际经验,一般是口头流传下来的。它大多是一个容易理解的短句或押韵的口语形式。
(8)、文|刘鑫松 图片|陈秋儿、刘鑫松、杜格林
(9)、挂羊头,买狗肉。《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头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后汉书·光武帝记》:“悬羊头,卖马脯。”
(10)、其实司保玉善待植物的背后,更是在善待消费者。
(11)、物候法,是农民在长期生产中积累总结出来的。如棉花播种时期要求10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2度。河南中原地区10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2度的时间一般在4月中、下旬(谷雨前后)。播种过早发芽难,而且苗病严重。农民通过枣芽发,杨叶如钱大,椿头大似碗等这些物候现象能科学的把握棉花播种时期。
(12)、与之相对的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顺德这个昔日的水乡,桑基鱼塘的优良农业生产模式已不再盛行,取而代之的是工业大生产,以至是新兴产业,剩余下来的农业在整个顺德只是占据很少的一部分。
(13)、值得一提的是,在槐东的内寮东片区,几年前就出现了一个集约化的农业公司,它的名字叫“汕头市科惠农业种养有限公司”,这里有一百多亩田园,专门聘请了农业技术员和农工,系统化地规划种植各种蔬菜,在这里,沟渠纵横,排灌耕作机械化,并建置蔬菜保温大棚,大量的新鲜、环保、无公害瓜菜源源不绝的走向市场。
(14)、 周炳臣,河南农业大学农学系本科毕业,高级农艺师,现任许昌农科种业有限公司技术推广部主任,该同志自2008年出任许昌农科种业有限公司技术副总以来,致力于企业的科研和新品种的推广,先后获得省、市劳动模范和全国粮食工作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2006—2012年主持参与国家科技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国家农业部“国家粮食高产创建”、“国家玉米产业体系”与“农业综合开发高产示范”等项目在许昌项目区的实施和试验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2012年荣获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十大农业科技推广人物”;周炳臣同志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农民送去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的高产栽培种植经验,取得了老百姓的一致赞誉。其负责的粮食高产示范区多次接待了国家、省市主要领导人,如温家宝、回良玉等的视察指导,并得到国家、省市领导人的高度赞誉。
(15)、尽管农业先后吸引了不同行业大佬入局,一度让业内有了“褚橙柳桃潘苹果,强东大米丁家猪”的说法,但一身土两脚泥的农业,相当难做。
(16)、“春寒有雨夏寒晴。”早上起来如果感觉冷,在冬天要下雨或雪,在夏天则是要晴的象征。
(17)、夏天的时候,稻子开心的。因为温度越高,发颗越好。
(18)、双皮奶就更不用说,其甘香嫩滑早已传遍大江南北,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代表顺德美食的一张响亮的名片。总的来说,这些非遗有较高的知名度,更有经济效益。
(19)、惊蛰农谚: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20)、顾名思义,因为2023年有两个立春,所以人们按照老皇历的定义,就把2023年称为“双春年”。
5、写一句和农业生产有关的俗语
(1)、玉米是喜温好光作物,株行距配置,以宽窄行(宽行80厘米、窄行40厘米)最好。宽窄行通风、透光,能让叶片转开身,一个棒子能打半斤。
(2)、奶多孩儿胖,人多力量强;春积千担肥,秋收万斤粮。扫帚响,粪堆长;粪堆长,庄稼旺。
(3)、立春寒不算寒,惊蛰寒了冷半年,过了惊蛰不停牛,是春耕春种开始了。
(4)、立秋农谚: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
(5)、清明农谚:清明雨星星,一颗高粱打一升。清明冷,好年景。
(6)、若单纯以是否产生足够的效益来作为其保留的衡量标准,那么水乡农谚毫无疑问是会被历史淘汰的。但是,农谚作为水乡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是顺德发展历史的一个印记,其价值已不能简单量化。
(7)、春天天气孩儿脸,说变就变,这句谚语从小到大听得再多了,记得小时候,每逢春天季节,无论睛天或雨天,妈妈在生产队出勤下田时,都习惯会把溥薄的塑料雨衣带上,当时年纪尚小,觉得妈妈这是多此一举,这时妈妈说,春天天气孩儿脸,说变就变的,带上雨衣虽然有些碍手,一阵下雨,披上雨衣不会淋湿身上的衣服,淋湿衣服会生病的呀。也真的几好次明明出门时阳光烂的,过一会乌云密布,狂风暴雨了,这一习惯,让妈妈躲过了这时雨水淋湿衣服的尴尬。
(8)、而现在采取就是“十九年七闰”的农历置闰方法,而每隔2~3年,就会出现一次闰月现象,在有闰月的这一年,农历是13个月,大约是38天,而阴历一年内发生2个二月,第二个二月为闰二月。
(9)、从靠经济头脑吃饭到现在回到田地,靠天吃饭,司保玉并不在意别人怎么想他,反正做果园是他目前最想做的事情。
(10)、其实这句话主要讲的是小麦冬天管理时,要给小麦进行防冻保暖措施,这里的吃土其实指的是,在小麦进入腊月以后,可以对小麦田进行碾耱镇压,使得田地中的土稍微覆盖小麦根系位置。
(11)、今年,是作为果园主的司保玉,在始祖山上的第3年,与市场交战几十年的他,如今在这里有一座千亩果林。
(12)、大暑农谚:大暑不浇苗,到老无好稻。小暑大暑,淹死老鼠。
(13)、按照农历的说法,一年有24个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芒种,小满,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4)、由于这二十四节气,是老祖宗根据太阳围绕地球公转一圈,对地球的季节、气候等影响总结出来的,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公历计算时间的方法是一致的,所相对应的时间是非常精确的,因此这什么时候立春,什么时候立冬,和公历日期几乎是吻合的。
(15)、这一辈子也许都不会像褚时健一样载入史册的司保玉,还有自己的坚持:
(16)、“立秋一日,水冷三分。”从这天开始,小溪河流的水就要一天比一天变冷了,提醒人们即使是在深秋的大热天下河洗澡也要先探探水温。 “白露不勾头,割到喂老牛。”到了白露节令,水稻如果还长势旺盛,没有弯腰,表明谷穗多数是糠秕,就没有收成了,只有割到喂牛。
(17)、现在科技发达了,种一季稻都能一下子收1800斤,省事,省力,省肥,省工。这也是科技发达以后,对农业的促进。
(18)、三月田中水,贵如篓里油;田埂要扎紧,不让一滴流。开渠打坝,旱涝不怕。
(19)、“六月初一动一流,七十二个风雨头;六月初一下一阵,放牛伢儿跑成病。”是说这天下一天的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会有很多有雷阵雨;若只下阵雨,就会有很多次的连阴雨出现,放牛的小孩风里来雨里去会生病的。
(20)、一年四季,这片水果森林会弥漫着不同的果香,一列小火车伴随着一路欢笑一路果香在这半山腰的千亩果园中穿梭。未来他还要做大地艺术节,成为郑州人休闲放松的心灵家园。
(1)、在搜索引擎上输入相关字词,得出的搜寻结果大多是“水乡农谚被列入非遗”之类的简略新闻,极少有有关水乡农谚更深入的挖掘。
(2)、小麦,全世界种植面积占谷物种植面积的三分之居谷类作物之首。全球以小麦为主要粮食的人口占三分之一以上。河南省是全国产粮大省,粮食总产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小麦常年种植面积七千多万亩,占全国麦播面积的近四分之总产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近三分之一。小麦籽粒营养丰富,是人类赖依生存的主要粮食之一。
(3)、叶片是制造有机物的工厂,没有叶片农作物就会减产。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散养畜禽较多,畜禽啃青给农作物的产量造成了很大影响,为禁止畜禽啃青,很多村成立了护青队。禁止畜禽啃青成了当时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
(4)、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很多农业生产谚语,都是他们辛勤劳动过程中经验的结晶,对我们现在农业生产依然具有指导意义。今天这条农业谚语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阅读!
(5)、脚下的千亩果林,司保玉不知道走了多少遍,每一处地方种了什么树,什么时候种下,什么时候成熟,熟稔于心。
(6)、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都在泥田里打滚。每天一早,他们就扛锄挑箕,徒步穿过“牛舌”,经过“盛州”,越过“上水”,路经“深洲”,奔向“流东”,涉足“布北”,再到“合昌”(引号内均为槐东村农田区域地名),这样开始一天的耕作,直接太阳下山,汗流胁背,才“遍地英雄下夕烟”。
(7)、小满农谚:小满小满,麦粒渐满。小满不满,芒种开镰。小满节气到,快把玉米套(串)。
(8)、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
(9)、农民以农业生产为生,生产效率自然而然成为他们判断的价值标准,当代表更高生产力水平的现代农业生产手段出现时,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偏向更先进的一方。但现代农业极大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还带来农药化肥等一系列的问题。就如他们自己所说,现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任何品种的蔬果,但只有遵循节令才能尝到作物最真的滋味。
(10)、年年防灾,时时防虫,轮作轮种,防病防虫。
(11)、头伏在公历7月中旬,胡萝卜该种了。7月下旬—8月上旬(二伏)是种芥菜的时候。8月8号立秋,秋后有一伏,数罢三伏为8月中旬,许昌地区种白菜的最佳时间为8月15—20日。如白菜在三伏前播种,白菜病毒病、霜霉病、软腐病发生就会严重。8月25日以后播种抱心难,产量低,品质差。总之各种作物都有适宜播期,过早过晚就会“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