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句
1、边塞生活诗句
(1)、阴山:西起河套,东抵小兴安岭,横跨今内蒙古自治区,汉代为北方天然屏障。(简析)诗人抓住月照关塞的典型环境,极其概括地从秦汉时代的边境战争写到唐代,又借对历史上的名将的怀念,表现自己对朝廷不能平定边患的不满。
(2)、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边塞诗鉴赏*逢入京使作者: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3)、____李益《从军北征》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____李颀《古从军行》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4)、一阵风来一阵砂,有人行处没人家。黄河九曲冰先合,紫塞三春不见花。
(5)、“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从来都是中华民族不息不灭、昂扬奋发的主旋律。
(6)、周朴评论塞上曲一阵风来一阵砂,有人行处没人家。黄河九曲冰先合,紫塞三春不见花。
(7)、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陈子昂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而被贬斥,因此登幽州台抒发失意的感慨。全诗以广阔的胸襟,慷慨悲凉的情调,感时伤事,吊古悲今,不假修饰,其立意、气势和思想、感情,千百年来一直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8)、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9)、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10)、(简析)这首诗是对战争所造成的不幸的控诉,人人读了都感到沉痛!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1)、马色经寒惨,雕声带晚悲。将军正闲暇,留客换歌辞。
(12)、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13)、此诗写一老将年少勇战,转战沙场,后因“无功”被弃,然而他自不服老,在边地烽火重燃时,他壮心复起,仍想为国立功诗中大量用典,几乎句句对仗,层次分明,自始至终洋溢着爱国激情,格调苍凉悲壮,但哀而不伤。
(14)、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15)、雄浑壮阔、萧瑟凄凉、苍凉荒寒、瑰丽雄壮、凄寒萧条、孤寂冷清肃杀悲凉等
(16)、胸中不是没有安边良策,无奈将帅己得封赏无心边防。
(17)、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18)、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19)、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20)、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2、李贺的边塞诗句
(1)、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塞下曲·其二》(唐)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2)、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3)、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
(5)、身临沙场争战之处,常为胡虏的反复侵扰而忧伤。
(6)、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
(7)、此诗发兴高远,声调高昂,气势雄浑,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8)、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困七日。(简析)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
(9)、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10)、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11)、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12)、概念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13)、旌旗、金鼓、刁斗、戈矛、号角、战车、辕门、烽火、剑戟、弓箭等
(14)、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15)、____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16)、回乐峰:回乐县附近的山峰。(简析)这首七绝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17)、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8)、这首诗主要表现了军队在莽莽沙海、风吼冰冻的夜晚进军情景。环境虽然恶劣,但将士们却充满着高昂的战斗气志。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
(19)、才如孙吴却无处施展呀,只好归来闭门独自惆帐。
(20)、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
3、表达思乡之情的边塞诗句
(1)、____李颀《古意》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____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乐府《横吹曲》旧题。
(3)、全诗选取了沙漠旅途中的一个剪影,以雄健的笔触,描述了驰骋塞外、随止随歇的军旅生活,语言自然遒劲,意境雄浑壮阔,情景契合,别有神韵,充分显示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
(4)、此诗通过人物的肖像和行动描写以及环境的渲染,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
(5)、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
(7)、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8)、青海湖上密布的乌云将连绵雪山遮掩,边塞古城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9)、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10)、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11)、近日,国际局势纷繁复杂,国人对于和平与战争也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犹记得一位网友的留言:“原来不是世界和平了,而是祖国强大了。”
(12)、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我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13)、凉州词(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14)、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争斗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
(15)、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16)、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三》
(17)、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不仅仅因为轻骑快捷,同时也显示出了一种高度的自信。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
(18)、《代出自蓟北门行》南北朝·鲍照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怠常糙端孬得茬全长户。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19)、秋日天空明净,远水蘸着长空,军营里红旗飘扬,不时传来马鞭声阵阵。远处淡烟笼着衰草,秋色在若有若无之中。
(20)、表达效果:通过对比,使中心主旨的表达更为鲜明。
4、边塞诗句摘抄
(1)、武元衡评论出塞作夙驾逾人境,长驱出塞垣。边风引去骑,胡沙拂征辕。
(2)、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3)、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古从军行》唐·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4)、(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2)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5)、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6)、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
(7)、因此,接下来的“燕烟然未勒归无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
(8)、“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然而,范仲淹在这里却更有一层深意,那就是“连角起”。角,是古代军队里吹的乐器。
(9)、◆ 班主任提醒:发现这4个现象,说明孩子在“无效学习”
(10)、关山月唐代: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望边邑一作:望边色)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11)、《征怨》唐·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2)、“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
(13)、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14)、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5)、“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门关。在唐代,西边有吐蕃,北边有突厥,当时的青海是唐军和吐蕃多次交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就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座城池是唐重要的边防城。看着青海和玉门关,就使战士想到曾经在这两个地方发生过的战斗场面,不由心潮澎湃。可见这两句写景中包含丰富的感情,有戍守边疆将士们对边防的关注,有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疆环境恶劣,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16)、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王翰)
(17)、“宿昔”,以前,过去。“蹉跎”,浪费、白费时光而不得意。然而,像张九龄这样一位名垂青史与诗史的人物,他揽镜自照时,还要顾影自怜,怀想自己年轻时怀抱远大的志向,而岁月蹉跎,韶光空掷,现在却已是令人心惊与心伤的白发之年!
(18)、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19)、“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插羽两相顾,鸣弓新上弦。射麋入深谷,饮马投荒泉。马上共倾酒。野中聊割鲜。相看未及饮,朵虏寇幽燕。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20)、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5、边塞诗句
(1)、——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3)、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4)、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5)、野火烧人骨,阴风卷阵云。其如禁城里,何以重要勋。
(6)、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7)、____祖咏《望蓟门》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____陈羽《从军行》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
(8)、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9)、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曾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11)、每每读到此诗,总会被其中重叠复沓问答燃起一腔慷慨激昂的英雄热情,即使兵临城下,也不必惊慌,因为我们“与子同袍”,不畏生死!
(1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3)、古时,边塞之地多有摩擦,战争不断,从军报国不仅是军人的职责,也是每一个有着爱国热情的文人志士的赤诚之心。
(14)、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15)、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李颀《古从军行》
(16)、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7)、雁举之衡翅,河穿入虏流。将军心莫苦,向此取封侯。
(18)、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19)、《使至塞上》唐代: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0)、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1)、____李益《度破讷沙二首·其二/塞北行次度破讷沙》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____李益《从军北征》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2)、周边是多个沉浮起落的少数民族政权的虎视眈眈,即便可用银钱交易换来短暂和平,却依旧不是长久之计。
(3)、(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5)、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抒写边塞将士酒宴上激昂兴奋的情绪,开怀痛饮的场面和视死如归的勇气。
(6)、“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
(7)、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8)、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9)、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0)、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1)、⑷梦回:梦里遇见,说明下面描写的战场场景,不过是作者旧梦重温。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角,号角,军中乐器
(12)、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13)、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描写边塞风光的诗句广为流传,我就不一一例举了。我想你需要知道一下的还有几个非常著名的边塞诗人:王维,王昌龄,岑参,高适(并称“高岑”)王之涣展开。
(14)、《雁门太守行》唐代: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15)、下面列举几首边塞诗: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6)、直抒胸臆表达效果:直接表达情感,真切强烈,震动人心。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7)、边塞诗常用的表达技巧,有用典、借代、对比、烘托、虚实结合、象征、借景抒情、比喻、夸张等。
(18)、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19)、见到友人的侍妾,苏轼惊叹不已,写下一首词,安慰了世人一千年
(20)、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1)、边塞诗发展到此时已经较为普遍,尤其到了唐朝,更是迎来了边塞诗的繁荣时期。
(2)、用典:用典,也就是用事,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4)、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5)、《塞下曲》唐·许浑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6)、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轮台、夜郎、天山、阴山、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7)、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