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家格言是谁写的
1、治家格言是谁写的
(1)、自己生活上必须节俭简单,聚会聚餐千万不要流连忘返。
(2)、1平安诚宝贵,和谐价更高。家沾黄赌毒,两者皆得抛。
(3)、信息就等于金钱,从小开始重视信息的重要性。
(4)、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5)、看到富贵的人,便做出巴结讨好的样子,是最可耻的,遇着贫穷的人,便作出骄傲的态度,是鄙贱不过的。
(6)、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7)、释义: 居家过日子应力戒争辩和诉讼,诉讼则会带来不好的结果;为人处世应力戒多言,话多了难免失言。
(8)、诚信是扇窗,勿挡一道墙,照进了阳光,心房才透亮。
(9)、社会上不正派的女人,都是污秽盗贼的媒介;美丽的婢女和娇艳的姬妾,也不是家庭的幸福。
(10)、德如明镜,可照人间大世界;善似天平,能量心中小乾坤。
(11)、金钱的匮乏只是一种生活的困苦,而亲情的空缺是一种莫大的孤寂。
(12)、《治家格言》,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简明赅备,对仗工整,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其中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13)、家风好乡风好国风才有希望,d风正政风正民风必然清淳。
(14)、社会上不正派的女人,都是污秽盗贼的媒介;美丽的婢女和娇艳的姬妾,也不是家庭的幸福。
(15)、读圣贤书,目的在学圣贤的行为,不只为了榜上有名;做一个官吏,要有忠君爱国的思想,怎么可以光考虑自己和家人的享受?
(16)、家事无大小,和谐最重要,父母养育恩,用心去回报。
(17)、为人诚厚敦朴,处事强毅果恒,事亲忠孝节义,治家克勤克俭。
(18)、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19)、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20)、黎(lí)明(míng)即(jí)起(qǐ),洒(sǎ)扫(sǎo)庭(tíng)除(chú),要(yào)内(nèi)外(wài)整(zhěng)洁(jié);既(jì)昏(hūn)便(biàn)息(xī),关(guān)锁门(suǒmén)户(hù),必(bì)亲自(qīnzì)检点(jiǎndiǎn)。一(yī)粥(zhōu)一(yī)饭(fàn),当(dāng)思(sī)来(lái)处(chù)不(bú)易(yì);半(bàn)丝(sī)半(bàn)缕(lü),恒(héng)念(niàn)物(wù)力(lì)维(wéi)艰(jiān)。
2、治家格言是谁写的书
(1)、锅碗瓢盆奏响以德治家和谐曲,柴米油盐烹调勤俭孝悌幸福味。
(2)、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3)、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注:孤寡:孤儿寡妇,都是弱势群体。
(4)、译文:帮助别人的事情别再整日耿耿于怀,受到别人恩惠一定不要忘记。
(5)、我们守住本分,努力工作生活,上天自有安排。
(6)、《治家格言》讲求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准则,劝人勤俭治家,安分守己,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几百年来传颂全国,至今在东南亚各国影响极大。
(7)、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8)、10爱岗忠职守,自律树形象;为官需勤政,廉洁莫贪赃;为民办实事,造福在一方。
(9)、注释,恃,倚仗、凭借; 恣,任性、肆意。
(10)、共筑家庭反腐倡廉防线,同谱中华和谐幸福新篇。
(11)、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12)、(注释):饔(yōng)飧(sūn):饔,早饭。飧,晚饭。国课:国家的赋税。囊(náng)橐(tuó):口袋。
(13)、翻译:社会上不正派的女人,都是乱淫和盗窃的媒介;美丽的婢女和娇艳的姬妾,不是家庭的幸福。家僮、奴仆,不可雇用英俊美貌的,妻、妾切不可有艳丽的妆饰。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了,祭祀却要虔诚;子孙虽然愚笨,五经、四书,却要诵读。自己生活节俭,以做人的正道来教育子孙。与肩不要贪不属于你的财,不要喝过量的酒。
(14)、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15)、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施暗箭,祸延子孙。
(16)、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
(17)、《朱柏庐治家格言》,又称(《治家格言》、《朱子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全文524字。
(18)、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治家格言》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
(19)、1曰祖国,曰家庭,此二者,皆可顾;曰父母,曰子女,此二系,皆幸福。
(20)、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前《出师表》)。
3、治家格言是谁的作品
(1)、勤俭孝贤乡亲浓,家风和煦满堂香;厚德载物天下走,自强不息中国梦。
(2)、释义: 轻听别人发表言论,怎么知道不是他在谗毁攻讦别人呢?应该抑制住情绪反复考虑。因某件事情与别人发生争执,怎么知道不是自己的过错呢?应当平心静气地暗自思考。
(3)、部分来源于网络、报刊、新闻等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文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4)、译文:如果家中人人关系融洽,即使是吃不上饭,也有幸福快乐的事情。幸福是平等的,不管你是穷还是富;乞丐有乞丐的幸福,马云有马云的苦恼。
(5)、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6)、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7)、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
(8)、嫁女儿,要为她选择贤良的夫婿,不要索取贵重的聘礼;娶媳妇,须求贤淑的女子,不要贪图丰厚的嫁妆。
(9)、1夫妻像一双筷子,合在一起,才能品味生活的苦辣酸甜。
(10)、翻译:看到富贵的人,便做出巴结讨好的样子,是最可耻的,遇着贫穷的人,便作出骄傲的态度,是鄙贱不过的。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言多必失。争斗诉讼,总要伤财耗时,甚至破家荡产,即使赢了,也得不偿失。有了矛盾应尽量采取调解或和解的方法。不可用势力来欺凌压迫孤儿寡妇,不要贪口腹之欲而任意地宰杀牛羊鸡鸭等动物。性格古怪,自以为是的人,必会因常常做错事而懊悔;颓废懒惰,沉溺不悟,是难成家立业的。亲近不良的少年,日子久了,必然会受牵累;恭敬自谦,虚心地与那些阅历多而善于处事的人交往,遇到急难的时候,就可以受到他的指导或帮助。他人来说长道短,不可轻信,要再三思考。因为怎知道他不是来说人坏话呢?因事相争,要冷静反省自己,因为怎知道不是我的过错?
(11)、器具质而洁,瓦罐胜金玉;饮食约而精,菜蔬胜珍馐。
(12)、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13)、《朱柏庐治家格言》,又称(《治家格言》、《朱子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全文524字。
(14)、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朱子家训》
(15)、“朱文公的《朱子家训》和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是在不同时代由不同的朱家先贤所撰写出来的不同传世巨作。很可惜世人多把他们的文章搞混了,通常人们多以《朱子家训》来称呼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反而朱熹老夫子真正的《朱子家训》一般人多不了解。”——朱祥南(朱子25世孙,世界朱氏联合会会长)
(16)、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17)、當人們走向晚年,似乎可以含飴弄孫、享受人生了。可是,勤苦一生的柏盧先生卻依然面臨重重考驗。他說:孟子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大家都說這是上天還沒有降大任之前的情況。可是,哪裡知道,大任降臨之後,不但沒有安樂,面臨的卻是更多的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然而,正是這憂患讓人一步步邁向生命的真諦。
(18)、释义: 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关照,对家境差的要给予财务上的帮助;家中无论男女老幼,都要严守家法,措辞严肃。
(19)、心手相连共享美好生活,风雨同舟共创平安之家。
(20)、我们手牵手,爱情天天有;我们心连心,家和万事兴。
4、治家格言作者
(1)、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格言警句,流传十分广泛。在时人看来,一粥一饭、一丝一缕,所言其小,区区小数,价值几何?所以往往不懂珍惜,随意糟蹋。而朱柏庐生平精神宁谧,勤俭质朴,严以律己。他谆谆告诫子孙,家常器具朴实洁净,瓦器胜过金玉器皿;饮食节省精细,园圃里种的蔬菜胜过贵重珍奇的食品。要从小事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要知道父母谋衣谋食的艰难,桩桩件件来之不易。
(2)、男尊女,女尊男,男女平等;夫敬妻,妻敬夫,夫妻恩爱。
(3)、朱用纯所作《朱子家训》原名为《治家格言》,朱熹所作《朱子家训》原题为《紫阳朱子家训》,而“紫阳”是朱熹的别号。
(4)、狎昵(xiánì)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注:狎昵:亲近而不庄重。
(5)、然而,由於柏盧先生一家低調做人,以至於《格言》雖然遍頌全國,但老百姓卻一直以為作者是朱熹夫子。柏盧先生一家聽聞,更是沉默笑納,畢竟「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朱家「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的生活方式,成就的是儒家的內聖外王。
(6)、夫妻同林鸟,携手走到老,子女育成才,择偶德为高。
(7)、宜未雨而绸缪(chóumóu),毋(Wù)临渴而掘井。注:绸缪:紧密缠缚,引申为修缮,事前准备。
(8)、做人要有三德美德、道德、公德;处世要有三心爱心、善心、信心。
(9)、在这篇仅几百字的家训中,朱柏庐反复劝诫子孙注重日常细节,切莫看轻平常小事,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不无关系。明末清初,虽经鼎革之沧桑,但随着商业社会不断繁荣,奢靡之风愈演愈烈。尤其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奢侈享乐的风气不仅不衰反而愈盛,宴会动辄“罗列丰腆,穷极水陆,宴县官必取盈百簋,不如是县官亦不乐”,区区七品县令就有菜必过百的排场,其奢靡程度可想而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当时无论是世族大家,还是普通百姓中都有人被这种习气所染,甚至养成了吃喝嫖赌的不良习惯。朱柏庐深知,这种华而不实的生活风气,对家族和社会的危害极大。因此,从细节小事劝诫子孙勤俭持家,成为了这篇家训的主要内容。
(10)、作者:朱用纯(1627~1698年),字致号柏庐,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明诸生,入清隐居教读,居乡教授学生,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
(11)、狎(xiá)昵(nì)恶(è)少(shào),久(jiǔ)必(bì)受(shòu)其(qí)累(lèi);屈(qū)志(zhì)老(lǎo)成(chéng),急(jí)则(zé)可(kě)相(xiāng)依(yī)。
(1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13)、注释: 恒念,经常、长久地想; 物力,可供使用的物资。
(14)、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
(15)、看到富贵的人,便做出巴结讨好的样子,是最可耻的,遇着贫穷的人,便作出骄傲的态度,是鄙贱不过的。
(16)、于己,明德守信;于人,乐善谦礼;于家,相敬和睦;于国,奉公守法。
(17)、注释: 质,质朴、朴素;瓦缶,泥制的盆罐,指粗劣的餐具;约,少,简约; 珍羞,贵重珍奇的食品。
(18)、治家格言警句大全治家格言有哪些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
(19)、译文:因为事情互相争吵,要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的不是,要平心静气多思考两次。
(20)、注释:居身,立身处世或修身; 义方,做人的正道,多指家教。
5、朱子治家格言是谁写的
(1)、勤俭孝贤乡亲浓,家风和煦满堂香;厚德载物天下走,自强不息中国梦。
(2)、对人刻薄而发家的,绝没有长久享受的道理;行事违背伦常的人,很快就会泯灭。
(3)、家里和气平安,虽缺衣少食,也觉得欢欣;尽快缴完赋税,即使口袋所剩无余,也坦然自乐。
(4)、释义: 嫁女儿要选择品行好的人当女婿,不要向男方家索取重金。给儿子娶媳妇,要选择贤良淑德的女子,不要计较女方家陪嫁的多少。
(5)、1家有藏书,随手可取,随处可读,随时分享书香世家,代代传承。
(6)、嫁女儿,要为她选择有教养的夫婿,不要索取贵重的聘礼;娶媳妇,须求贤淑的女子,不要贪图丰厚的嫁妆。
(7)、廉洁如灯,照亮锦绣前程;持家如蚕,织出幸福生活。
(8)、 家 付豪;付笛声;任静-家
(9)、家里和气平安,虽缺衣少食,也觉得快乐;尽快缴完赋税,即使口袋所剩无余也自得其乐。
(10)、全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语出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11)、《治家格言》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治家格言》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12)、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13)、1家有藏书,随手可取,随处可读,随时分享书香世家,代代传承。
(14)、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15)、不要贪图那些不属于你的财物,不要喝过量的酒。
(16)、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17)、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18)、作者朱柏庐(1627-1698)原名朱用纯,字致自号柏庐,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清顺治二年(1645)守昆城抵御清军,城破,投河自尽。朱柏庐自幼致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关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并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一时颇负盛名。康熙曾多次征召,然均为先生所拒绝。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潜心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躬行实践。康熙间坚辞博学鸿词之荐,后又坚拒地方官举荐的乡饮大宾。与徐枋、杨无咎号称“吴中三高士”。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染疾,临终前嘱弟子:"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劝言》、《耻耕堂诗文集》、《愧讷集》和《毋欺录》等。
(19)、柴米油盐酱醋茶,艰苦奋斗好持家,左右逢源两头夸,家庭和睦关系大。
(20)、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1)、治家做好四则运算:加勤俭节约,减奢靡浪费,乘孝老爱幼,除好逸恶劳。
(2)、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3)、性格乖张怪癖的人,却总是自以为是,常常因做错了事情而懊悔不已。甘心颓废自暴自弃的人,是很难成家立业的。
(4)、《治家格言》,又称《朱子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全文634字,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简明赅备,对仗工整,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其中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5)、释义: 全家人相处得和睦融洽,虽然早饭接不上晚饭,也能享受到莫大得欢乐。
(6)、诚信是扇窗,勿挡一道墙,照进了阳光,心房才透亮。
(7)、德为先,廉为上;忠立国,诚兴邦;勤生富,俭生康。
(8)、1木屑竹头,皆为有用之物;牛溲马渤,可备药物之资。
(9)、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想。
(10)、1夫妻像一双筷子,合在一起,才能品味生活的苦辣酸甜。
(11)、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12)、译文:童子和仆人不要选面貌俊美的,妻妾一定不要过分浓装艳抹。
(13)、家风好乡风好国风才有希望,d风正政风正民风必然清淳。
(14)、《治家格言》寫成之後,柏廬先生就將它端端正正地掛在中堂,勉勵家人。又掛一幅在書房,警策自己。這篇只有六百多字的格言,迅速傳抄大江南北。在山西,晉商將此文刻成石碑,樹立在家中,子弟凡有違背,就要跪著背誦,以指導認錯、改過,晉商因家教嚴謹而成為當時全球最成功的商人團體。在江蘇,人們更將它變成詞曲歌謠,到處傳唱,江蘇又因家學傳承而成為地靈人傑的文化重鎮……
(15)、朱柏庐的弟子顾易曾著《朱子家训演证》,阐释其意。
(16)、译文:不要贪图以外得来的财富,不要喝过量的酒。这两者都会给你招来祸害。
(17)、这句话出自朱用纯的《治家格言》。朱先生是江苏昆山人,为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父亲朱集璜是明末学者,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守昆城抵御清军,城被攻破,投河自尽未遂。之后,朱集璜上侍奉老母,下抚育弟妹,奔波流离,艰辛备极。待局势稍定,返回故里。朱集璜一生不仕于清廷,教授乡里,向学者授以小学、《近思录》等。他曾用小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潜心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且重于实践。
(18)、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注:三姑:道姑、尼姑、卦姑;六婆:媒婆、药婆、师婆(巫婆)、虔婆、稳婆、牙婆。
(19)、不可用势力来欺凌压迫孤儿寡妇,不要贪口腹之欲而任意地宰杀牛羊鸡鸭等动物。
(20)、淫慢则不能励精,险燥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诫子书》)。
(1)、性格古怪且自以为是的人,必会因常常做错事情而懊悔;颓废懒惰,迷途不悟,很难成家立业。
(2)、《治家格言》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其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格言警句,尤为脍炙人口。
(3)、释义: 看见有钱有势的人就露出谄媚表情的人,最可耻;遇到贫苦困厄的人就做出骄横神态的人,最下贱。
(4)、不可凭势力欺负孤儿寡母,不要因嘴馋而任意宰杀飞禽走兽。
(5)、朱柏庐青少年在明末度过,并没有显赫的仕途业绩,始终只是一名生员。清朝定鼎以后,他为殉难的父亲守孝,庐墓攀柏,自号柏庐,隐居乡间,开设私塾,教授蒙童。此期间,他创作出522字的《治家格言》,并将它作为启蒙教本教授学童。
(6)、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7)、读圣贤书,目的在学圣贤的行为,不只为了科举及第;做一个官吏,要有忠君爱国的思想,怎么可以只考虑自己和家人的享受呢?
(8)、见(jiàn)富(fù)贵(guì)而(ér)生(shēng)谄(chǎn)容(róng)者(zhě),最(zuì)可(kě)耻(chǐ);遇(yù)贫(pín)穷(qióng)而(ér)作(zuò)骄(jiāo)态(tài)者(zhě),贱(jiàn)莫(mò)甚(shèn)。居(jū)家(jiā)戒(jiè)争(zhēng)讼(sòng),讼(sòng)则(zé)终(zhōng)凶(xiōng);处(chǔ)世(shì)戒(jiè)多(duō)言(yán),言(yán)多(duō)必(bì)失(shī)。勿(wù)恃(shì)势(shì)力(lì)而(ér)凌(líng)逼(bī)孤(gū)寡(guǎ);勿(wù)贪(tān)口(kǒu)腹(fù)而(ér)恣(zì)杀(shā)生(shēng)禽(qín)。乖(guāi)僻(pì)自(zì)是(shì),悔(huǐ)误(wù)必(bì)多(duō);颓(tuí)隳(huī)自(zì)甘(gān),家(jiā)道(dào)难(nán)成(chéng)。
(9)、轻(qīng)听(tīng)发(fā)言(yán),安(ān)知(zhī)非(fēi)人(rén)之(zhī)谮(zèn)愬(sù)?当(dāng)忍(rěn)耐(nài)三(sān)思(sī);因(yīn)事(shì)相(xiāng)争(zhēng),焉(yān)知(zhī)非(fēi)我(wǒ)之(zhī)不(bú)是(shì)?须(xū)平(píng)心(xīn)暗(àn)想(xiǎng)。施(shī)惠(huì)无(wú)念(niàn),受(shòu)恩(ēn)莫(mò)忘(wàng)。凡(fán)事(shì)当(dāng)留(liú)余(yú)地(dì),得(dé)意(yì)不(bù)宜(yí)再(zài)往(wǎng)。
(10)、百善孝为先,兄弟和为贵,子弟戒骄怠,夫妻莫猜忌。
(11)、古代启蒙读物中有一篇《朱子家训》,全文共506字,用联语写成,讲的都是修身治家的道理。其中有些警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不少人还能背出来。它的作者叫朱用纯(1617-16一作1627-1698),字致自号柏庐,江苏昆山人。该文原是为教育自己的家族子弟而作,所以称“家训”。后来流传到社会上,影响越来越大,成了脍炙人口的启蒙教材,篇名也被冠上作者的名号,全称“朱柏庐治家格言”,简称“治家格言”。
(12)、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赀才,薄父母,不成人子。
(13)、看到美貌的女性而起邪心的,将来报应,会在自己的妻子儿女身上;怀怨在心而暗中伤害人的,将会替自己的子孙留下祸根。
(14)、铺张浪费,天长日久潭见底;勤俭节约,日积月累山顶天。
(15)、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16)、秉乐善好义,承圣贤风范;树清正家风,扬中华美德。
(17)、解读:前半句告诉我们,一个人心情变化起伏很大,或是变化频率很高的人,他做出错误判断与抉择的几率比别人高,有时甚至会丧失判断与抉择的能力,事后常为自己说错话、做错事而懊悔。先贤告诫我们,生活于尘世之中的人,保持平常的心情,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达到了这种境界,你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18)、康熙十七年(1678年),地方官推荐朱柏庐进入博学鸿儒科,被他婉拒,表明淡泊明志,潜心于学问。朱柏庐埋头研究程朱理学,他把儒家伦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创作出学术著作《大学中庸讲义》及《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困衡录》、《愧讷集》、《春秋五传酌解》、《毋欺录》等数十册典籍。但流传甚广的仍然是《治家格言》。
(19)、爱国守法乃爱家之本;茶热饭香乃持家之福;互信互谅乃和家之道;宽严并济乃育儿之诀。
(20)、父亲殉难后,战乱稍平,朱用纯礼葬其父,因慕“二十四孝”中王裒攀柏庐墓的故事,自号柏庐。并搭茅庐于墓侧,守丧三载。他忍受悲痛,上瞻母亲,下扶弟妹,备历艰辛。
(1)、杜绝邪念、歪念、贪念之心,齐走勤劳、节俭、富家之路。
(2)、兄弟叔侄之间要互助,富有的要资助贫穷的;一个家庭要有严格的规矩,长辈晚辈、对内对外,说话应庄重,有礼貌,有分寸。
(3)、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4)、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5)、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