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佛经大全
1、佛经最经典的是哪几部
(1)、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禅师,有一天夜里,趁着皎洁的月光,他在林间的小路上散完步后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时,正碰上个小偷光顾,他怕惊动小偷,一直站门口等候他……
(2)、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3)、三界之中,以心为主。真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4)、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5)、心性虚空,动静之源莫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
(6)、小和尚着急地对师傅说:“师傅,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
(7)、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8)、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
(9)、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我必须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
(10)、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11)、半夜,一阵狂风暴雨。小和尚来到师傅房间带着哭腔对师傅说:“这下全完了,种子都被雨水冲走了。”
(12)、长度适中,佛理精深,是佛教的核心经典之中国佛教很多人长持此经。需要注意的是:这部经主要是佛对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讲的,或者说,是全知者释迦牟尼佛对大修行人须菩提尊者讲的,非常精深和抽象、概要。所以这部经读虽容易,要准确理解则得精进研习,乃至最好有一定的实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不推荐你把此经作为了解佛理的首要经典。当然,在不了解其义理的情况下也可以专门念,亦是一种很好的修行。读佛经,读了一时不理解,是没关系的。但若是读了后作错误理解,或甚至谤经,可就反而糟糕了。
(13)、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14)、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立毫发知见。
(15)、这时,一休拿出打破的茶杯接着说道:“你的茶杯死期到了!”说完一休将茶杯碎片交出,转身而去……
(16)、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17)、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责任,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
(18)、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19)、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20)、论:《大智度论》、《中论》、《大乘起信论》、《摄大乘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瑜伽师地论》。
2、佛家经典佛经
(1)、第二天,温暖的阳光融融地洒照着茅屋,禅师推开门,睁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齐地叠放在门口。禅师十分高兴,喃喃地说道:“我最后送了他一轮明月……”
(2)、放光般若经共20卷|大藏经| 般若部|第221部
(3)、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4)、《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PrajñāpāramitāHṛdaya。藏文:བཅོམ་ལྡན་འདས་མ་ཤེས་རབ་ཀྱི་ཕ་རོལ་ཏུ་ཕྱིན་པའི་སྙིང་པོ།有时也称《般若波罗蜜心经》,为《金刚经》降伏其心篇,简称《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余卷中的一节。
(5)、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
(6)、佛教经典,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
(7)、凡夫志量狭妄,说有难易。离相如虚空,尽契诸佛智。戒相亦如空,迷人自作持。病根不肯拔,只自弄花枝,要识病么?不是别物,只是个执难执易。
(8)、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9)、20)佛法在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喝)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所作所为处。
(10)、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11)、要得直截,不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12)、除却《六祖坛经》之外,凡称“经”者皆是佛说,凡称“论”者,皆后世菩萨,高僧所著。
(13)、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14)、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
(15)、《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或《首楞严经》)
(16)、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7)、14)诸佛真语,以心为宗。众生信道,以宗为鉴。
(18)、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说:“某地有个富商共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19)、22)嗔心暴烈,不发则已,发则虽尽反以前所为,亦不暇顾及。
(20)、“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3、佛经100首经典
(1)、人不如我意,是我无量;我不如人意,是我无德。
(2)、光赞经第十卷|大藏经| 般若部|第222部
(3)、但根据天台宗的说法为《华严经》,所谓“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磐共八载”。
(4)、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5)、释迦牟尼佛过去世行菩萨道时,遇见一只饥瘦秃鹰,正急迫的追捕一只温驯善良的鸽子,鸽子惊慌恐怖,看到菩萨,苍惶投入怀中避难、秃鹰追捕不得,周旋不去,显露出凶恶的样貌对菩萨说:“你为了要救鸽子的生命,难道就让我饥饿而死吗?”菩萨问鹰说:“你需要什么食物?”鹰回答:“我要吃肉。”菩萨一声不响,便割自己臂上的肉来抵偿。但是鹰要求与鸽子的肉重量相等。菩萨继续割自己身上的肌肉,但是越割反而越轻,直到身上的肉快要割尽,重量还不能相等于鸽子。便问菩萨道:“此刻你该悔恨了吧?”菩萨回答说:“我无一念悔恨之意。”为了要使秃鹰相信,又继续的说:“如果我的话,真实不假,当令我身上肌肉,生长复原。”誓愿刚毕,身上肌肉果然当下恢复了原状。于是秃鹰感动佩服,立即回复了天帝身,在空中向菩萨至诚恭敬礼拜赞叹。原先这只秃鹰,是天帝变化来考验菩萨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伟大事迹。
(6)、一个人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样能够相信呢?”
(7)、小偷找不到值钱的东西,返身离去时遇见了禅师,正感到惊慌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说着脱下了身上的外衣,说道:“夜里凉,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8)、光赞经第七卷 | 大藏经| 般若部 | 第222部
(9)、几天过去了,昔日光秃秃的地上长出了许多新绿,连没有播种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头。小和尚高兴地说:“师傅,快来看呐,都长出来了。”
(10)、说完,禅师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11)、1)佛性不可思量测度见到,当下便见,拟思则差。
(12)、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13)、第二天,温暖的阳光融融地洒照着茅屋,禅师推开门,睁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齐地叠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道:“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14)、唐朝的龙潭禅师,他少年未出家时很贫穷,靠卖饼为生,无处栖身,所以道悟禅师把寺旁的小屋子借给他住。
(15)、《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
(16)、6)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17)、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18)、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19)、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0)、15)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
4、佛经有哪些经典
(1)、7)于无分别体中,具有恒沙之用,而能分别一切,无事不知。
(2)、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3)、在我们看来,有许多对佛提持心印的经文的解读文章,大多是从义理到义理的东西,可能会误人子弟。怪不得声闻乘的人要讲,不提倡读经书,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可。
(4)、“蝉”,音即“禅”,意即“知了”,知行明止,了却烦恼。
(5)、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6)、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7)、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它的基本原则一般被认为是佛所确定的,而系统化的佛教戒律是后来才逐步形成的。
(8)、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9)、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10)、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11)、16)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12)、发送“112”(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13)、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14)、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15)、此经被称为‘成佛的妙法’,经中有原文称此经为‘经中第一’,可见其重要性。此经也比较长,有28品,但也是比较容易读的。需要注意的是:此经中佛理至深,读此经前读者一定要对佛陀有绝对的信心,否则如读了又不信,乃至谤经,反而可能遭大恶报,不如不读。佛讲此经之前,就有5000弟子及居士自己主动离开,因为他们善根福德因缘不够,业障所阻,得少为足,不愿意听。如果你自信善根福德因缘足够,对佛有绝对的信心,绝不会诽谤此经,当然应尽快找来看,大有益处。
(16)、小和尚看但是去,对师傅说:“师傅,快撒点种子吧!”
(17)、报君今日是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18)、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19)、27)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20)、经,一般被认为是佛说过的话的汇编,它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
5、经典 佛经
(1)、19)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
(2)、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责任,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