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里最经典的话(文案精选60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0-17 11:55:30 浏览59

金刚经里面的经典名句

1、金刚经里面的经典名句摘抄

(1)、文殊师利菩萨问佛。金刚经中佛常赞叹受持四句偈等。为人演说,所得福德,胜将七宝堆满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虚空布施之福;又胜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乃至百千万劫以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

(2)、南怀瑾:所讲的是色、声都不能见道,也就是整个金刚经上所讲的不能著相。学佛法著相了,就不能见得法身。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四大原则,任何的著相,都不能见得法身,所以说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都错了。

(3)、南怀瑾:空灵的,广大的,一切都不著的,一切都不住的。

(4)、所以,佛亲口说《法华经》是经王。其实呢,《楞严经》也是经王,为什么呢?因为《楞严经》就是《法华经》,懂得这两部经的都知道,两部经其实是一部经,《法华经》为纲,《楞严经》为目,纲举目张,瞩目归纲。《法华经》从正面以肯定的方式提出宇宙人生本体,《楞严经》从各个侧面,以‘肯定’与‘否定’交错进行,一点一滴一划,一字一句,由浅入深来阐述宇宙人生本体。。即使不懂楞严法华,也能在《楞严经》里找到一些语句:

(5)、南怀瑾:佛是不可以形相来见的,拿形相来见佛,就错了。

(6)、“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内心不挂任何事情在心头,而生其心,生什么心?生清净心、欢喜心、慈悲心、平等心、菩提心,即佛心。就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说的: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里没有挂碍,就没有忧苦,远离一切颠倒妄想,常得清净、自在,得究竟解脱。

(7)、我今译文,不依文字,佛经大义,全凭内见常恒金刚经,以一经解万经。我话如此,但一经百译,是非曲直,后人评说。

(8)、佛说法是真实的,不说假话,说的是老实话,实实在在,是什么样子就说什么样子。

(9)、南怀瑾:是叫我们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对象的观念。譬如说要做一点功德,出一点钱,或者救济一个人,然后说救济了某一个人,那是住相布施。

(10)、进一步来说,空性证到以后,就要去掉空性,所说一切法亦要灭除。如来所说经教佛法中,言及宗教,宗是体,教是手段。回过来观,开始修行以来,所学的佛法,无非是释迦牟尼佛方便所说。人有何毛病,佛即说何法以对治其病,有小乘思想,就说小乘法使其遵行,如讲戒律、守戒规范等。因缘成熟后为使其转为大乘,就演说大乘法,故三藏十二部经,都是方便法门、引导诸人进入一乘教的法门。

(11)、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金刚心总持论》“四句偈论第四”殊师利菩萨问佛。金刚经中佛常赞叹受持四句偈等。

(12)、南怀瑾: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他说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13)、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14)、不要乱听误传,没必要又是改网名又是解散群的,要正确理解(互联网宗教信息管理办法)

(15)、南怀瑾: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是这个样子来布施来修行,应该不住相,一切现象不留,心中若留一点现象,已经不是学佛的境界了。

(16)、南怀瑾:不要著相,那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再进一步说,不但无我,也无人,也无众生。

(17)、当你愉悦时,你要想,这愉悦不是永恒的。 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18)、这就是学佛的精神,换句话说,不要被一切现象骗了,或迷惑了……大乘菩萨走大乘的路,应该离一切相,发起求大彻大悟菩提之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

(19)、南怀瑾:我们之所以觉得有烦恼,有人我,有众生,是因人我分别而来;把我相,我见一空以后,平等性智出来,再看一切众生都是一律平等……但是要修一切的善,才能证得空。

(20)、不管人类怎么变,道没有增加一分有没有减少一分,人类没有多一个有没有减少一个。

2、金刚经里最经典的话

(1)、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时候曾经说过: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却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告诉世人,虽然众生人人皆具有佛性,但是众生缺乏智慧,贪着妄想,无法见到事物真实的样子。若执着于相,就无法见到自己的佛性,也就难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南怀瑾: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像过了河的船,都要丢掉。何况一切不是法呢!

(3)、《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经典之一。这部经跟中国人特别有缘,念经者,喜欢念金刚经;讲经者,喜欢讲金刚经;注经者,喜欢注金刚。

(4)、偈语附缀于佛经的一些读后感或修行的实践中得到的体悟写成的语句。因为多为四句组成,兼具文学的形式与内容,朗朗上口,尽管不是佛经的主要内容,也成为与佛经相提并论的典故。

(5)、南怀瑾:一切都不是心,众生一切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像物理世界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6)、  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世间的一切有什么是永远的呢?云卷云舒,花开花谢,世事变幻如白云苍狗,没有什么可以是天长地久的。

(7)、当我们明白了事物存在的这种空相后,就会明白,佛讲法,只是为了让我们的心清净下来,然后达到开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云变成水,或者是水又变成水蒸气的例子,只是为了让我们明白事物的空相的理。当我们明白佛说的法后,就不要再去执著于这个例子了。

(8)、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9)、上至帝王将相,名流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百姓之家,无不推崇《金刚经》、奉持《金刚经》,历经千年,这部经典已经深深的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10)、对于所做的福报功德,不应因贪求而升起执取之心。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向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并不需要。

(11)、   真的不忍心告诉你,这个世界只是一个梦。你一辈子执著的子女,只是你的一个缘。你一辈子放不下的家庭,只是你生命里的一个驿站。你所追逐的感情和名利只是一个自我意识的幻影。

(12)、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13)、  当你一心默默无闻,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的为整个家庭付出的时候,为了儿女操碎心的时候,为了不孝子气得神经衰弱,日夜失眠的时候。  

(14)、“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15)、南怀瑾:空灵的,广大的,一切都不著的,一切都不住的。

(16)、▍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7)、▍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18)、譬如电灯,电风扇,把开关一打开,这个电来了,但是看不见电,只感觉到光,感觉有风,电来了没有?来过了,好像没有来,它又消散了。电去了没有?去了,好像没有去,再发动它又来了,它是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死。

(19)、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

(20)、一切有情众生都应该像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该对眼识所见的种种色相生起迷恋、执着,也不应该执迷于声香味触法等尘境,应该心无所住,令清净自心显露。我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因这句“无住生心”而明心见性、开悟成佛。这句话可以说是整部金刚经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偈语,突显了《金刚经》所要表达的“无相”思想。

3、金刚经10句最经典名言

(1)、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2)、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将修行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法法是心,尘尘是道。随缘修行,随机参禅证悟,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行住坐卧乃至吃饭穿衣、生活工作、游山玩水,无不是参禅悟道。如果离开现实生活而寻道觅法,反而会离道更远。

(3)、学佛修道是理性的,不是情感的,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

(4)、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5)、南怀瑾:佛说法是真实的,不说假话,说的是老实话,实实在在,是什么样子就说什么样子。

(6)、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楞严经》的另外一个名字,妙莲华王)

(7)、想一下,当一个人追求一种东西时,他知道那种东西是具有“空”性的,是因缘聚合的,即使得到了,也是随时会改变的,他就不会执着,他就不会沦为“东西”的奴隶,他知道那些东西是为他服务的,而他才是主人。

(8)、▍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9)、全名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佛教经典之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被奉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是最能代表大乘般若思想的经典。

(10)、禅宗大德,六祖惠能禅师,是因为在街边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时,激发了他的佛性,后来,他远赴千里之外去亲近五祖,五祖专为他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于是他才豁然大悟。

(11)、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12)、历经南北各朝、直至唐宋元明清,《金刚经》所带衍生的各种文化现象,已经成为了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13)、《金刚经》里有句非常著名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说,世间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都不是真实的存在,都是假相,都是虚妄不实的,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因为一切都是假相,都是空的,所以我们不要执着,要借假修真。

(14)、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5)、首先,“天地”一词并不专指自然界。儒家经典《易传》中有一个关于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表明古人倾向于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天地”有“天地之间”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间社会,故“天地”一词的确切涵义要根据文本的上下语境加以研判。在“四为句”的语境中,“天地”应当指人间社会,而不是指自然界。有时张载把指称社会的“天地”也称作“天下”,故“为天地立心”也可以称作“为天下立心”。 其次,“为天地立心”的“心”有别于“天地之心”的“心”。“天地之心”一语见于《周易·复卦》。

(16)、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这直接就是《法华经》里的“衣珠喻”,只是语言更概括,法华说这个比喻更详细)

(17)、很多时侯,人之所以痛苦的难以自拔,是因为我们不允许自己痛苦反而更痛苦。内心的不接纳,造成了内在的分裂,这种痛苦远远大于失去本身造成的痛苦。

(18)、南怀瑾:不要著相,那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再进一步说,不但无我,也无人,也无众生。

(19)、南怀瑾:无实,没有个东西;无虚,但是不假的。所以形而上的道理,真正的佛法,不真不假,也就是金刚经的中心重点,这里已经全部点出来了。

(20)、南怀瑾:学佛的第一步,学到身见忘掉了……要真正内在身心皆亡,达到无我才对……但是有了一个人无我,还有一个法在喔!最后要法无我……到了法无我,叫做人法二无我,到达了就成佛。最后连空也空,空也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