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最著名的名句(文案精选138句)

粉色心情网
评论 2023-10-12 10:56:16 浏览59

杜甫最著名的代表作

1、杜甫最著名的代表作三吏

(1)、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3)、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  

(4)、可以说从“早岁哪知世事艰"到“铁马秋风大散关”一气贯注,笔力之矫健,足以比肩杜甫。面对韵,朝廷的软弱,诗人心中是悲愤的。回忆往昔,他发出一声悲叹“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悲叹。年轻时的诗人曾十分向往成为“塞上长城”,可如今的他衰老不堪,只能“空自许”。

(5)、唐代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译文:黄四娘家周围小路开满鲜花,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嬉闹的彩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悦耳动人。

(6)、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7)、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8)、而从格律上来讲,此诗为古今七律第一(《黄鹤楼》为半律体)。

(9)、在纪录片中,主持人通过走访留下过杜甫足迹的城市、地点、山川河流,还原了杜甫坎坷的一生与唐朝的盛衰起伏。BBC用“最伟大”来形容杜甫,不仅是对中国而言,更是放在了全世界的范围内,将他与但丁、莎士比亚相比肩,对中国诗歌悠久的诗歌传统给予了最大的赞誉。

(10)、杜甫辞官后在成都安定了几年,有高适和严武的关照,算是宽松闲适。而这几年的作品,在格律诗技法上日趋成熟老练,意境更加圆熟,不过相对于灾难深重的那几年,作品风格相对轻松,如“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明显体现出杜甫自己总结出来的诗文感情相照理论“文章憎命达”。

(11)、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12)、同时因为相对轻松的缘故,杜甫在这一时期写了《戏为六绝句》,对格律诗,复古诗风等诗坛乱象做了一个总结,对初唐诗事算是来了个一锤定音。

(13)、杜甫也并非没有退隐江湖,潇洒度日的念头。在他早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时候,他也曾和李白高适等诗坛大V们到处访仙学道,诗酒风流。但是,生逢圣明的君王、厉害的时代,总是不忍心舍弃他们不管啊。这是读书人无可救药的自恋,其实,哪里就缺了你。

(14)、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15)、上面的句子都是在怀旧,从这一句开始,诗人的视线开始关注到现实。在这一句里,诗人半是感慨半是喟叹——谁知道一眨眼,时间就过去了20年,我们竟然能重新相聚呢。

(16)、杜甫越想越怒,那些高官达贵们所受赐的丝帛,都是贫寒家女子所一丝一缕所织成的啊。可是官员们却只知道鞭挞百姓,盘剥无厌,强征豪夺,用来献给朝廷,以供挥霍。

(17)、19岁时,父母催促杜甫参加科考,他却无心仕途,一心想着出去游历一番,长长见识,而这一游就是五年。经历了五年的游历,杜甫也有些玩够了,这时他又跟风去参加了科举考试,结果落第了。科举落第后的杜甫,却并没有其他诗人落第后的那种失意。他觉得考不上,刚好继续游历。当时杜甫的父亲正在兖州任司马一职,杜甫便借由省亲的名义向兖州出发,途经泰山,于是写下非常经典的一首诗《望岳》。

(18)、Outsidethegatesliethebonesofthefrozenandthestarved.

(19)、古诗整首诗都为千古佳句,诗人妙用双声词“留连”、“自在”,象声词“恰恰”,叠词“时时”刻画出一幅色彩艳丽、动态十足的图画。

(20)、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2、杜甫最著名的名句

(1)、永泰元年(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到达夔州(奉节)。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一些劳动。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2)、杜甫在长安落第,后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期间写有《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3)、诗人在这首诗的千古佳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巧用色彩黄、白、青绿,使得诗句描绘的画面更生动鲜明。

(4)、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Dawnseesthisplacenowredandwet,theflowersinChengduareheavywithrain.

(6)、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7)、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嶱。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8)、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9)、这里虽然知道征兵很惨,但还是有些积极的心态在里面的。可到了石壕就不一样了。

(10)、它们一个共同特征是,把盛唐那种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入规范,即严格地收纳凝练在一定形式、规格、律令中。从而,不再是可能而不可习、可至而不可学的天才美,而成为人人可学而至、可习而能的人工美了。但又保留了前者那磅礴的气概和情势,只是加上了一种形式上的严密约束和严格规范。这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少陵诗法如孙吴,李白诗法如李广”(严羽《沧浪诗话》),“李、杜二家,其才本无优劣,但工部体裁明密,有法可寻;青莲兴会标举,非学可至”(胡应麟《诗薮》),“文字之规矩绳墨,自唐宋而下所谓抑扬开阖起伏呼照之法,晋汉以上绝无所闻,而韩、柳、欧、苏诸大家设之,……故自上古之文至此而别为一界”(罗万藻《此观堂集·代人作韩临之制艺序》),等等。李广用兵如神,却无兵法;孙、吴则是有兵法可遵循的。李白、张旭等人属于无法可循的一类,杜诗、韩文、颜字属于有法可依的一类。后者提供了后世人们长久学习、遵循、模拟、仿效的美的范本。

(11)、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12)、 这首诗作于诗人入蜀之初,在杜甫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了。诗人在久经离乱,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3)、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4)、所以说这首詩是杜甫的一个杰作,是五律中的精品。被人称为绝唱也不为过,但是"文无第武无第二"还是不用绝字为好。

(15)、小孩子们的新鲜感过一阵儿就散了,饭局又恢复了安静,卫八感慨:我们见一次面真的太难了,我可给你准备了好东西吃,这次咱们一定得好好喝几杯。

(16)、安史之乱,杜甫去投奔朝廷被叛军困于长安。幸亏名声小,没人对他看管。郭子仪大军压城,他找准机会跑到了唐肃宗身边,面色如菜、衣衫褴褛却忠心耿耿,唐肃宗让他当了左拾遗。后来因言获罪,流贬出京。

(17)、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yǎn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登兖州城楼》,是省侍父亲于兖州时的作品;还有《画鹰》、《房兵曹胡马》两首,以青年人的热情歌颂了雄鹰和骏马;还有一首《望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结尾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

(18)、这场动乱不仅是唐王朝的转折点,也是杜甫生命的转折点,是他诗歌创作的最大分水岭。在动乱之中,杜甫不但目睹了百姓的困苦,而且也亲身经历了许多的不幸,这成为他的创作源泉。

(19)、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20)、“那知”即“岂料”,“世事艰”三字更是概括了民族所遭受的深重灾难,是抑而“中原北望气如山”写志在恢复的英雄气概,是扬。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二句,在叙事中间兼写景,用隆冬和深秋来造成一种严寒萧索的气氛。而瓜州渡和大散关这两个地名前置,以楼船夜雪和铁马秋风来修饰,有声有色,为全诗增色不少。

3、杜甫最著名的代表作登高

(1)、历三年(768),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颈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这首诗意蕴丰厚,抒情虽低沉抑郁,却吞吐自然,显得雄浑大气,气度超然。

(2)、艺为巩县令,遂居巩县(今属河南)。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于巩县。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亲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

(3)、开元十九年(731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huánxiá(今山东临沂)。

(4)、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5)、而成为“诗史”的“三吏三别”分别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6)、唐肃宗至德二载(757)闰八月,诗人离开凤翔回鄜fū州羌村探望家小,这倒给诗人一个深入民间的机会。乱离中的诗人历尽艰险,终于平安与家小相聚,此事令他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组诗《羌村三首》。第三首诗写邻人的携酒慰问,通过父老们的话,反映出广大人民的生活。

(7)、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8)、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9)、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10)、安史之乱,杜甫去投奔朝廷被叛军困于长安。幸亏名声小,没人对他看管。郭子仪大军压城,他找准机会跑到了唐肃宗身边,面色如菜、衣衫褴褛却忠心耿耿,唐肃宗让他当了左拾遗。后来因言获罪,流贬出京。

(11)、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12)、译文: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春天万物。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13)、名岂文章着,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4)、天宝十载(751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15)、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16)、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17)、Theearlywritersfirstmadepoetrytakewingsandsoar. 

(18)、“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诗人前四句主要是对草堂四周的景色描写。彼时正是一片春意盎然,位于浣花溪畔的杜甫的家此时正被一弯绿水环抱着,河水自南向北潺潺流淌着。在这幽静、少有人烟的水边只有成群结伴的水鸥整日围在这里栖息。诗人寥寥几笔就将草堂周围安逸、幽静的氛围勾勒了出来,通过“但见”更是写出了草堂周围平日里的清净,也只有水鸥会在这里栖息,更暗示出下文杜甫因为好友崔县令的突然到访所表现出的无比雀跃和兴奋之情。

(19)、广德二年(764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这时杜甫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欣然命笔,写下《绝句》。这首诗描写早春景象,四句四景,又融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无聊的失落之意。

(20)、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4、李白为什么要杀孟浩然

(1)、这种夸张可能隐喻着时代的动荡乱危,杜甫对时代是极其敏感的。

(2)、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3)、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是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4)、蚩尤借指大雾,大雾弥漫,孤独的旅者攀爬山路,一不小心就会滑下悬崖深谷。而华清池里水汽蒸腾,侍卫部队兵器相摩,何其温暖奢华。

(5)、杜甫少年时期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他五六岁时在河南郾城看过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后在洛阳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宅里,遵化里玄宗宠臣崔涤堂前,听过李龟年的歌声;在洛阳北邙山顶玄元皇帝庙里欣赏过画圣吴道子画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这在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当时社会名流崔尚、魏启心看到他习作的词赋,夸奖他有班固、扬雄之风。还有李邕、王翰这样的长辈也屈尊来访问他。 

(6)、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家境优越,受到了良好的艺术文化熏陶。少年时的杜甫聪敏好学,能诗会赋,小有才名。

(7)、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8)、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0)、因为关照杜甫的严武暴病离世,杜甫失去了蜀中的靠山,携家眷离开草堂,一路东下到达夔州。杜甫在夔州住了一年九个月,其间所创作诗篇数量450余首,是流传下来杜诗的三分之一。

(1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12)、761年春暖花开时节,杜甫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表现了杜甫对花的惜爱、在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美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13)、但是杜甫还是毅然要回去啊,因为一家妻儿十口都寄居在外县,怎么能长久不顾呢?哪怕山高路远风雪相阻,也必须去和他们一起共同挨饿受冻啊。

(14)、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上四句用流水对,把春雨神韵一气写下,无声无息不期然而来,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气。

(15)、杜甫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出生在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他自幼好学,七岁能作诗。他在《壮游》一诗中写道:“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16)、杜甫也明白,当今庙堂之上,有的是国家之栋梁民族之精英,他区区一布衣,何足道哉!但正如葵藿总是向着太阳,这是本性所决定的啊。

(17)、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18)、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人称其为“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等。杜甫是国人耳熟能详的大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杜甫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怀有民胞物与的精神,因此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众多作品触及重要的历史事件,因此也被称为“诗史”。这本书精选杜诗260首左右,由杜甫研究重镇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集体撰著,注释准确,深入浅出,质量上乘,很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19)、例如杜甫用七律写的组诗《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等,可以说都是古典诗歌中的登峰造极之作。他以律诗,特别是以七言律诗来写组诗,极大地扩展了律诗的表现力,为古典诗歌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20)、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5、李白骂人最狠的一首诗

(1)、                                                                                         

(2)、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3)、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

(4)、大历五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5)、杜甫(712—770年),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是个标准的官二代,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生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6)、本来是写回家,一下子就转到朝廷了,笔法轻快而心情沉重,杜甫真的是时时刻刻想着国家啊。

(7)、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8)、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山连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

(9)、这首诗简单易懂,没什么难理解的。只是注意最后一句“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是杜甫天明上路,和跑了又回来的老头告别,老妪已经被拉走了。老头可能以为只抓男丁,所以跑了,结果没想到让老妪被抓走了。

(10)、(公元756年至759年,45岁至48岁)陷贼时期(从“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杜甫虚岁45岁,在投奔新皇帝唐肃宗的途中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被迫做了伪官。半年后,他潜逃至凤翔,找到了唐肃宗,这一经历,被称为杜甫的“陷贼时期”)和为官对战乱的厌烦,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亲人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悲叹。代表作《月夜》、《月夜忆舍弟》。虽然短短只有三年多,但是杜甫创作出了240多首诗

(11)、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12)、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13)、这是其中一首,充分肯定了初唐四杰对齐梁体诗歌浮华空洞的批判,对唐诗的意象昂扬走向做出了肯定。六首诗从不同方面,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当时诗歌评论中的重要理论问题,提出了自己正确的意见。

(1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15)、本文选自李泽厚关于杜甫的文章,从各种角度论述了杜诗作为规范、楷模的地位,也勾勒了盛唐之音的艺术特征。提起杜诗,你会立即想起哪一句诗呢?欢迎留言与大家分享。

(16)、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17)、Hercloud-likehairsweetwithmist

(18)、Whensheadvancedyouexpectedthunderandlightningfromagatheringstorm

(19)、后面几句大致是感叹小兵入伍,同时由于杜甫本身是朝廷官员,所以对朝廷和军队有美化的地方(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最后一句就是“送行不用哭的那么惨,郭子仪就像你们的父兄一样会照顾你们的”。

(20)、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1)、这对陆游来说本是一个好消息,终于可以再次有机会实现它报效国家的心愿了。无奈,此时的陆游已经62岁,尽管他心中的爱国热情依然没有熄灭,但岁月无情,盛年不再,他心中难免有失时之悲。他毕竟已经不再年轻了。

(2)、杜甫诗“有集六十卷”   ,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

(3)、高兴之余杜甫曾写了一首著名诗作《江村》,其中的“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描写看得出告别颠沛离别生活的杜甫看着妻儿如此的悠哉自己心中自然欣慰万分,这片刻的安逸也使得杜甫幸福不已!

(4)、后来杜甫终于来到唐肃宗身边,肃宗感动于杜甫的投奔,给了他&#左拾遗&#这样一个八品官职,职务就是给皇上提意见,对杜甫这样耿直的人来讲,无疑是个容易掉脑袋的活。果然没过多久,与皇帝起了冲突,差点被杀头,幸好别人求情,被贬出去当更小的官。

(5)、这条路也不平坦啊。他出长安向东到泾水渭水边,又改而向北往奉先而去。

(6)、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7)、那么多的大人先生们站在朝廷之上,有几个真正关心天下百姓的呢?但凡有点良心的,就应该惭愧的战栗吧。

(8)、《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夔州所作七律连章组诗,是夔州诗(按: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西南,夔州就是其中一处暂居之地。因有夔州都督的照拂,杜甫在那里度过了他晚年最为安定且宽裕的一段时光。杜甫在夔州仅两年,而作诗四百余首,其中包括著名的《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八首》等,是他创作的最鼎盛期)的代表作,也是杜甫七律的压卷之作。作者身处夔州,遥望京华,因秋感兴,八诗连章而下,一气贯注。

(9)、Thestateisdestroyed,butthecountryremains.Inthecityinspring,grassandweedsgroweverywhere.

(10)、直到杜甫43岁时,才获得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低等职位。但悲催的是,没多久&#安史之乱&#就爆发了。后来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听说肃宗即位,就赶紧只身北上,投奔灵武。结果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1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2)、《江南逢李龟年》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当时杜甫在潭州(今湖南长沙)。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宫廷歌唱家李龟年的歌唱艺术。此诗抚今思昔,感慨万千。前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着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之情;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全诗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13)、这段时期,是杜甫一生中痛苦最深重的时期,战乱四起,忍饥挨饿,归朝前就是个流民,而被流贬之后沿途看到老百姓深受战火荼毒,也让杜甫的作品沉痛郁结。而他在后期流贬之际的叙事性歌行体“三吏三别”也成为记载安史之乱社会动荡,百姓离乱的史诗性作品。我们称其为“诗史”。

(14)、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15)、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16)、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国家陷入混乱,百姓流离失所。杜甫也是自身难保,他在北上逃离战乱的过程中被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17)、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8)、在表达这种情绪时,作者充分利用了组诗和律诗的特点,将一个主题反复变化发展,犹如交响乐中旋律的展开。整组诗分开来可以单独成篇,头脚俱全,合起来亦首尾相应,脉络畅通。在主题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每首诗在形象和色彩上不断变化。例如后四首回忆长安,首先是场景不断移动,由宫中到曲江,又到昆明池、渼陂;其次,又不断推出新的形象,写入朝景象似乎已渲染到家,但下面又变化为曲江泛舟,再变化为并非实见的织女、石鲸等虚幻形象。

(19)、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0)、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这段时期,是杜甫一生中痛苦最深重的时期,战乱四起,忍饥挨饿,归朝前就是个流民,而被流贬之后沿途看到老百姓深受战火荼毒,也让杜甫的作品沉痛郁结。而他在后期流贬之际的叙事性歌行体“三吏三别”也成为记载安史之乱社会动荡,百姓离乱的史诗性作品。我们称其为“诗史”。

(3)、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4)、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5)、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写下《登楼》,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寄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融山川古迹、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都从空间着眼,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6)、同时因为相对轻松的缘故,杜甫在这一时期写了《戏为六绝句》,对格律诗,复古诗风等诗坛乱象做了一个总结,对初唐诗事算是来了个一锤定音。

(7)、开元十九年(731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西临猗)  。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大概这时他父亲正在兖州做司马,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登兖州城楼》,是省侍父亲于兖州时的作品;还有《画鹰》《房兵曹胡马》两首,以青年人的热情歌颂了雄鹰和骏马;还有一首《望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结尾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

(8)、杜甫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9)、Whenshebentback,yousawninesunsfallingshotdownbyYi,thegodofarchers

(10)、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11)、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

(12)、如果说杜甫的人生上半场,游山玩水,活得悠游自在。那么他的人生下半场,只能说是上半场福享大了,下半场只剩下颠沛流离,忧患半生了。

(13)、Behindtheredlacqueredgates,wineislefttosour,meattorot.

(14)、第五首进而回忆曾入朝参圣之际遇,恍如梦中,同样以眼前冷落之沧江为结。

(15)、诗歌的千古佳句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6)、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这样一首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8)  全诗在声律句式上,又极精密、考究。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

(17)、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18)、天宝十载(751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